赣州杨仙岭乃中国正统风水杨筠松学术理论的开源之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0:57
——秦立瑜 揭开杨公风水各门系纷争之谜
一、引言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风水文化的研究与现代应用日益深化,对杨筠松风水学术文化的探讨亦愈显重要。然而,杨筠松风水学术文化在传统风水界中的地位和意义,及其学术研修之处——赣州杨仙岭与杨学的关系及所处的地位和意义,至今尚未见有专文系统论及。笔者据家藏资料和多年艺学践行考证结果,于今年年初向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赵定理教授请教,得其极大的勉励、赞可,今借会议主办单位提供此良机之时,撰陋文浅析如下,供海内外方士、专家、学者共享。
二、中国正统风水的简缘
中国风水流派繁多,理论各异,操作上各承其技,互不统属。这种林立现象,从历史角度考察,始于宋初,紊于元、明,乱甚清、民。而今,流派讼争与时尚创新更是莫衷一是,理、技之乱,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统”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党派、学派等从创建以来一脉相传的嫡派”。我们所考察到的中国正统风水术应是源于易经文化原理为理论基础,集山、医、命、相、卜五术规则为一体,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知、行、果能一以贯之的地理风水艺术流派。追溯中国正统风水的演化历史可证,在唐末五代之前,还是有络可理,有脉可寻。从上古有巢氏时代构木为巢始,至唐中叶,是中国正统风水术发生、形成及不断发展期,唐末五代可谓是中国正统风水术集大成和定型期。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皇权大削弱时期,尤其黄巢义军攻破唐都长安京城后,封建集权更是风雨飘摇。时任唐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的杨筠松,为避“禁中玉函”秘芨毁于战火,奉唐僖宗之命,从已被黄巢义军攻占的东都洛阳宫阙中掖(qi音窃)夹“禁中玉函”秘芨出宫。后潜回长安时,唐僖宗早已与五百神策军逃奔西川。

杨筠松借黄巢审断发配其至昆仑山,为黄巢的政权追龙寻脉之机,与同僚钦天监卜则魏,随南下难民到赣州(唐为虔州),收曾文辿、李曲(瘸)仙、刘江东、黄妙应等为徒。杨筠松根据南方地理形势,将北方宫庭的“禁中玉函”秘芨中的风水之法结合南方客家地区的风水术,师徒一起创建了形理兼融、南北合一,含有中国正统风水文化因子,理论上,技术上都能一以贯之的地理风水术。(注:详情请见拙著:中国正统风水文化源流考——杨筠松学术理论辨析)。正由于杨筠松师徒首创的风水术的特征,杨筠松被世人尊称为正统风水的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
三、杨筠松是中国正统风水理论首要开创和践行人之一
杨筠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正统风水术的开山始祖,是与其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因素紧密相关的。在风水理论方面,自春秋战国,秦汉晋隋直至唐末,风水典藉零星可数,并是些宇宙哲理,以物取象,以象言理,以理言事之类的泛论规则,且不成体系,不能具体指导风水实践,在技术操作上更是纷杂无章,粗放不精,理不导行,似是实非。唐末正当北方战乱,大量流民南下避难,挤入赣闽边界山区,流民安屯葬亲事项,使原北方汉民的风水伦理不仅不能涵盖南迁移民二次葬现象的葬亲事实,同时原北方平原大跨度的风水定向规则更无法适用于南方山区寸移形变的风水定向实际,加之风水理论不成体系,操作更无规则的事实,急需有一种风水理论系统化,操作程序规范化的风水术来适应山区的实际,以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另外,杨筠松所传授的曾文辿、刘江东、李曲(瘸)仙、黄妙应等几位弟子,原本是当地山区风水术士,都慕国师之名,师事于杨筠松门下,他们山区风水实践的丰富经验,结合杨筠松带来的北方平原风水理论,改良并细化了风水定向跨度,增强了精确性,使杨筠松师徒的风水道行如虎添翼,为杨筠松集其以前所有风水术之大成,创立新的风水术奠定了知行的基石。然而,随着时光的消逝,历史的变迁,在唐末五代由杨筠松师徒创建并践行的中国正统地理风水术,至今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几无真术可寻。流派林立,技艺杂芜,龙蛇混淆,良莠难分。但各门派都说自己是“杨公真传”。就连中国正统风水杨筠松学术理论的发祥和践行地赣虔各县区域,在理论和技能操作上都不尽相同,甚而矛盾互见、相互诋毁。但千百年来各自都说是杨公真传,有家传师承之诀,谁也说服不了谁。此状此况,为当地官员、专家学者倡导打“赣州杨公”文化品牌,确实是出了个大难题。
前文说过,风水门派林立的现象,始于宋初,紊于元、明……,笔者认为,矛盾的萌发既是肇始宋初,那即可考证唐末至宋初以及更后一段时期赣虔大地所发生的历史事项。唐末五代杨筠松学术理论发祥和践行区域,主要在现今赣州的章贡区、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等地。现业内人士在传承门系中操作上最大相异区域,就是天下风水第一村的兴国三僚和天下风水第一山的赣州杨仙岭所在地章贡区,两地之间在技艺传承门系中有较大的反差。如锁定两地,从历史角度审视其风水操作异同点即可发现三僚曾、廖二姓后裔师承技艺者的著作、作品,从北宋初至南宋初就与他们的先辈们的著述或作品有较大的不同,并只要此时及以后与其有姻缘或师承关系者,如邻近的于都,宁都等县,都有此现象延展。考其原委,他们的师承门系,从杨筠松给其曾、廖二姓徒裔在三僚开基定居之后,大多是父传子继,亲缘相承。但在廖姓后裔中,有宋时的廖金精不仅直承了家传技艺,还受授了传自华山道士陈抟嫡徒吴景鸾的风水术,此后三僚徒裔中不仅有廖姓有了外传来的风水之法,且由于同居一村或曾廖两姓姻缘关系,曾姓后人徒裔中也渐有外来之法,时日一久,曾、廖二姓业内之术也渐趋一致。据查考资料,陈抟风水之术又是受自三僚始祖之一,杨筠松的高足曾文辿的传授,真是出口转内销,相对于三僚原本风水术来求证,还真带来了不少泊来品。但从总源上论之,三僚风水术,确属杨公真传。用现在的话来说,三僚的风水术在千年以前就已进行了改革开放,引进了外来技术。以上情形,发生时间正是北宋初至南宋初。以上是其说之一。另外,除具上述原因造成杨公真传地区,在操作上表现形态不同以外,同时也还存在不具上述原因,也造成杨公真传地区在风水操作上也发生形态不同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杨筠松因人而宜的授徒方法,和农业社会封闭保守的思想造成的结果。用个近似的比喻:有一个武士身怀拳脚绝技和善精使多种兵器,并擅长伤科医药,他带了几个徒弟,在传授技艺给门生时,师傅根据各人身体素质和性格爱好,分别将一项功夫有侧重点地传授给各弟子,抑或拳脚绝技,抑或兵器功夫,抑或医药秘法。其余他项或只让其掌握一般技能而已。各弟子都认为自己学会了师傅的全部技能,获得了师傅的真传。事实上,各弟子不管其功夫是否上乘,确属师傅真传,但是都只学精了师傅一部分的技能。由于各自保守,互不交流,致使他们在传承过程中技艺都不如他们的祖师爷功夫全面上乘,其内部也各自不断在原基础上丰富发展他们的技艺,因他们不知祖师爷技艺究竟有多深广的技能原理,天长日久,在丰富发展中,难免有勃于祖师技艺规则,甚者会有与原理相矛盾的情况发生。上述近似比喻,杨筠松风水术在传承过程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这是其说之二。
四、赣州杨仙岭是杨筠松学术理论的地理原型
笔者前文述及的近似比喻,在杨筠松风水术传承过程中确有此类情形存在。为说清此问题,还需考证杨筠松学术理论的缘起。杨筠松与同僚钦天鉴,唐赣县人卜则魏,为避黄巢之乱(捕),潜回赣州故里。因卜则魏是赣县人,虔州府治又在赣江源头,处于章贡二江合流处,所以他们进入赣省境内后,逆赣江而上,至虔城受到虔州(今赣州)防御使卢光稠的蔽护,并考察虔州山水形胜,在距府城东南隅10公里处的羊角岭(后人为纪念杨筠松修练之德,改称杨仙岭)研修启悟,观景参悟玄机,创撰了杨学地理风水典著。而后带领慕名师事其门下的弟子在赣县、兴国、于都、宁都等地践行其风水学术理论。据考证,杨筠松及其门系的经典著作原本有: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十二倒杖法、疑龙经、撼龙经、(以上为杨筠松著)、雪心赋(卜则魏著)、青囊(奥语)序(曾文辿著)。上述典籍,尤以杨筠松撰著的青囊奥语、天玉经更为典籍之王。它们是理论的基础核心,观其条文内容,暗寓地理玄机,又隐藏着观景启悟喻象原理规则。条文所叙,都是羊角岭视界内所见之山水形胜之象意。羊角岭所见自然胜景涵括了赣州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风水格局(注:详证请见拙著:“赣州杨仙岭:天下风水文化的朝圣灵山”)。杨筠松依据这三个层面的山水形胜景观象意,在其撰著的典籍原本中揽括了杨学理论的全部内容。同时羊角岭所见景观又可总揽前文比喻的杨学风水理论传承过程中或隐或显的技艺总和。也就是说,不仅各流派的风水技艺内容,就是杨筠松学术理论各门系在传承过程中隐弃掉的风水技艺也可在羊角岭视界内的山水形胜景观中得到内容的补充完善和解释。屹立在羊角岭,所见的形胜景观,就象一幕幕无字天书,这无字天书,即象曾文辿撰著的“青囊(奥语)序”中所说的:……天下诸书对不同。这无字天书确实蕴藏着杨筠松学术理论的真谛。要掌握杨学真谛,就必须到羊角岭(杨仙岭)去领略其大自然的圣景寓义,在其间养气感悟,必能参透天地玄机,与杨仙沟通对话,并获其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