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新政时期的通货膨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45:51
转帖]王莽新政时期的通货膨胀
在中国历史上,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是作为反面角色而传名的,虽然近代以来产生了一些不同观点,甚至胡适曾称其为"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但远不能盖过传统观点。那些同情以至肯定王莽的人,单只看了王莽对社会底层奴婢的态度。但是,即便这些人,对他的货币改制也不予以肯定,因为那实在是一场荒唐不过的闹剧。
谁都知道,当一个政权取代另一个政权之后,货币改制是必要的,但这是一个最容易造成社会意识波动从而引发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因此,不仅需要事先复杂而周密的准备工作,也需要事后的稳定性措施。王莽恰恰在这里显示出了他的蛮莽与无知,竟然在夺取皇位前后短短的六年间(公元8年-公元13年),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币制变更。仅此,已令人大为惊异。至于谈到变制的理由,有的近似胡闹,有的干脆为变而变,似乎变就是理由。
西汉自武帝以来的流通主币是五铢钱。王莽于公元8年登基前进行了第一次币制变更,即在当时的五铢钱之外增铸三种货币,使四种货币同时流通。新增货币的情况是:(1)大钱,重十二铢,面值五十;(2)契刀,面值五百;(3)错刀,"以黄金错其文","身形如刀,长二寸",面值五千。由于契刀和金错刀的重量没有记载,而且币材不同,无法加以评论。但大钱重十二铢,面值五十,而五铢钱的面值只为一,两者的重量相差2.5倍,面值差却达50倍,可见是多么的不公平。当时有一种"名目主义",认为币值是由帝王的意志所定的,"含金量"无足轻重。其实那时货币的"自然主义"即重视金属含量大小的意识早已较为普遍,从东周以下统治阶级就曾多次用铸轻币来换流通中的重币。因此有人怀疑王莽币改的动机是为了掠夺民间财富。不过,这次币制改变总的来说还不算太出格。
公元9年,王莽以"新"皇帝的身份进行了第二次改币。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出了心里话,那就是"废刘而兴王",在货币上也必须充分体现出来。由于"劉"字中有"金"和"刀"二字,所以契刀和金错刀两种货币就不能再用了;又因为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所铸且为西汉中后期的通用货币,自然也在废除之列。这样只剩下了"大钱",由于携带太不方便,于是又铸重一铢的小钱,"小钱值一",与大钱并行流通。王莽想把西汉的影响从人们头脑中迅速抹去,是可以理解的,但采用上述办法实属愚蠢。一个王朝是否能让国民拥戴或怀念,取决于对新旧王朝多方位的比较,特别是在行政和经济绩效上的比较,其它问题应在次要。尤需指出的是王莽在货币改制上,不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而是缘于偏狭政治上的思量,以为剔除含有"金"、"刀"字样的"劉"氏货币,即可使国民忘记刘家政权的曾经存在,岂不可笑!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王莽的第三次币制改革。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二月,也就是在废除五铢、契刀、错刀币一年余后,他出台了即使在世界货币史上也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币制--"宝货制"。"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也就是说,新币由金、银、铜、龟(壳)、贝(壳)五种材料,黄金、白银、铜钱、龟币、贝币、布六种名称,二十八种面值,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货币系统。在王莽看来,他的第三次货币改制是一次最合理、最便民的行为,即所谓"轻重大小,各有差品,则用便而民乐"。而在百姓眼里,这简直就是一部天书,不仅携带十分困难,而且很难记清楚货币的名称及其相互间错综复杂的交换关系。宝货制推行了四年,结果是人心大乱,经济秩序大乱,以至"农桑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事实上,由于人们连货币换算标准都记不清楚,所以一开始便纷纷偷铸五铢钱使用,那毕竟是自己习惯使用并交易方便的通货。就连各级官僚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大批人蒙罪入狱,"自公卿大夫至庶人,不可称数"。我们并不怀疑王莽这次改币的良好初衷,但他的平庸无知加上性格躁扰,必然搞出啼笑皆非的局面来。应当说,王莽的第三次币改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加速了其政权的覆灭进程。
天凤元年(公元13年)王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了"宝货制"的废弃,推出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的货币制度。此次币改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大小泉,改名货布和货泉。货泉重五铢,面值为一;货布重二十五铢,面值为二十五。此次币改的突出特点是事实上恢复了五铢钱,这标志着王莽已少了些一厢情愿的幻想,向现实靠近了一步。此外,所改两种货币在面值和含金量关系上也趋向合理。唯其如此,这种二品货币制流行了十几年,直至王莽王朝灭亡才废止。
王莽一系列拙劣的币制改革,使他本已糟糕的形象更加被人们所憎恶。客观些说,在王莽经济改制的庞大系统中,不乏闪光点,如"王田"、"六管"、"去奴婢"等政策构想,有些甚至堪称卓越,这或许也是胡适所以盛赞他是"社会主义者"的原因。但话又说回来,在货币改制方面,王莽则是毫无可取之处,甚至可以说是荒唐、野蛮的。他最终惨败暴死,有一层原因至今还罕有人言,那就是他因害怕人民思汉而表现出来的失常、暴躁、多动。他发了疯般的接连变更币制,只不过是变态心理的一种外现。他在其它领域中的表现丝毫不比改币逊色。他自己也知道有些胡闹,事后不免后悔。于是向天下下"罪己诏",检讨颇深。但又控制不住自己继续胡闹,结果是年年向国民谢罪,"岁为此言,以至于亡"。心理的变态,使得他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致使有些闪光的思想也随之暗淡。
王莽建立新王朝后,立刻着手改革,制定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
1、实行土地国有。
国家禁止私人买卖土地,并对拥有土地的数量严格控制,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的一律没收。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
2、耕地重新分配。
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由政府分给土地。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3、冻结奴隶制度。
对现有的奴隶数量冻结,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灭。
4、强迫劳动
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5、专买专卖和货币、自然资源归中央
实行酒、盐、铁器政府专卖,禁止私人贩售。剥夺富豪铸币的权力,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山上水中的自然资源全部国有,由政府开采。
6、建立贷款制度
人民因丧葬或祭祀需要,可以向政府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政府贷款的,政府收取纯利润的十分之一做利息。
7、政府干预经济
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购买,反之则有政府卖出,防止物价上涨。
8、征收所得税
政府对一切工商业都征收纯收入的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者平抑物价的资金。
王莽新政
王莽篡汉的背景:
政治腐败:西汉末年,皇帝质素下降,使外戚有机可乘,把持朝政.
民生凋弊:武帝之后,贵族,商人势力上升,大量兼并民田,使民生日困,无法维生的贫农卖身为奴,贫富悬殊日趋严重,伏下出现动荡的种籽.
王莽新政的内容:
王莽改称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并限制每家奴婢数额,违者治罪.
凡荒芜不耕之民田皆须缴税;无业者须每年纳布一匹,或由县官强迫徵役,以鼓励劳动.  经济方面:五均六筦
於长安及五都设五均官,平抑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
将盐,铁,酒,铸钱,赊贷,名山大泽,收归国营,防止豪门富贾操纵及开发资源.
:
改革币制,共六名,二十八品.
行贡法及设泉府之官,以抽取工商税.
免息贷款与人民办理祭祀丧葬之事;又以低息贷款与经营生产之人民.
行王田制,实行土地公有,由政府授田人民耕作.
王莽新政失败的原因:
泥古不化:王莽盲目好古,於改制时斤斤计较於名目之复古,不切实际,故虽有理想,却难获实效.
推行过急:改革前未有周详计划,以致法令纷繁,甚至前后矛盾,以致人民无所适从.
王莽新政失败的原因:
刚愎自用:王莽篡汉后,凡事独断独行,不纳异议,故臣下仅能依违敷衍,不敢明言新政之失,无法随时修正.
币制紊乱:多次改革币制,货币种类繁杂,引致经济混乱,物贵钱贱,成为新政致命伤.
王莽新政
王莽新政失败的原因:
未能得人:王莽仅留意於法制之斟约,未能整顿吏治,故贪官污吏措推行新政而舞弊营私,百姓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