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显示(安徽省情研究:S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35:2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这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教育。如何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从个体意义上看,社会成员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追求的、现实的个人,有着自己的“接受度”。
因此,准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接受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精神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人文关怀。由于社会成员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追求的、现实的个人,因而具有自己的“接受度”——对
于特定教育信息认可和接纳的程度。“接受度”,由个人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所决定。特定教育信息如果超出或低于或
远离人的接受度,人就会排斥、抗拒教育信息,使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无法实现。社会成员的“接受度”,集中体现于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无浓厚的兴趣和对真理的追求。社会成员是按照自身既有的生活态度、接受能力以及发展需求来选择教育信息的,这就
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了解、研究、掌握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把握其的接受能
力,又要能满足其的发展需要。如果教育或无视社会成员的生活态度,或超出社会成员的接受能力,或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也就远离
了社会成员的“接受度”,必将导致教育缺失成效。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付诸努力。
第一,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
念,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各级管理事务的基本原则,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四有”公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应是尊重人、理解人、塑造人和发展人,
了解人们所思、所想、所盼。“好大喜功”的倾向,“知识化”的倾向和“政治化”的倾向,都忽视了社会成员的“接受度”,因而,都无法
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致力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确立与弘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它为社会成员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原则。社会主
义荣辱观既是当代中国的最主要的精神凝聚方式,又是每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作为当代中国的最主要的精神凝聚方式,它能够
以柔性的精神力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的引导,在道德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价值整合作用,有了社会主义道德信念,就有了共同的道德理想、
目标和善恶价值评价标准。作为每个人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它起着掌舵、过滤、筛选和抉择的作用。
第三,着力于发展人的主体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落脚点。对社会成员而言,要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还需要具有与
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也就是人能主动地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自己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的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从
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能力。主体能力主要包括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履能力。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的互相激荡,不仅给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来了空前的活力,同时冲击着人们的
既有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因而,提高社会成员的判断能力、选择并择善而从能力及其践履能力就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教育的落脚点。
第四,完善教育方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情感上、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情感
上、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是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路径。从哲学的角度上看,“理解”,是人应用已有知识揭示认识对象之
间的种种联系,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过程;“理解”,又是一个情感嬗变的过程,一个人对认识对象的认识及其程度,首要的在于对认
知对象的主观态度。只有当人在认知对象中觉察到了自己所持有的认知目的、认识情趣和认知理想时,才有积极的理解发生。在这个意义
上,“理解”是人的心理因素和思维因素和谐统一的活动,它既是一个情感转变,又是一个理性认定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首要的是找准社会成员的“接受度”,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