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评《南腔北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5:19
李新玲
中国青年报2007-04-09
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科学大战、后现代、建构论、强纲领、伪科学、科学史、科学哲学,这些看似严肃的话题,集中在一本书中竟然没有引起反胃和视觉疲劳。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这本书后,竟然有种成就感。阅读过程中随手记下准备去买来一读的书名,竟有十几本之多。这样的效果不能不说这是一本好书,最起码是一本好读的书。
作为一名曾经学过理工科但并没从事科学研究的文字工作者,我对科学作品有种天然的亲近。但是常发现很多涉及科技的普及性文章和书籍有一个共同的现象,标题和开头总是吸引人,但是越往下越觉得晦涩,专业术语连篇,好像是从学术论文中直接截取的。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却不能让大众读懂,简直是在打击公众渴望了解科学的自信心。
不过,《南腔北调》似乎让我们对自己想了解科学的能力恢复了一点自信。
先说书名的来历,这是一本对话集,是《文汇读书周报》上一个栏目的四年结集。对话的两个人一南一北:清华大学教授刘兵,一个地道的北方人;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一个上海人。南腔北调名符其实。更值得提及的是两个人所有的对话都是在网上你一段我一段谈成的。两人称进行这种对话是享受不确实性,因为一个人提出一个观点或是一个要讨论的话题,并不知道另一个人的反应,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机性。
就这样,他们在享受“不确定”快感的四年谈话中,涉及的都是科学文化传播中的大问题,但通过两人庄谐并重、不乏幽默感的对话,非常轻松易懂。
一位熟悉他们的教授说,从书中的行文,能看出两位作者的各自特点:刘兵显得比较前卫,江晓原显得比较保守、经典。他们的观点不完全一样,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这样的交流更能派生出丰富的意义。
确实如此,无论谈论什么内容,他们都没有刻意达成某种一致,但由于两个人都是从事科学史研究,同在一流大学任教的学术背景,使他们有许多共性,在很多方面能沟通。
例如在开篇《科学文化与流行文化》中,他们对于科学文化与流行文化就有不同的看法,刘兵认为,科学文化传播者要研究歌星、小说、生活方式等流行文化的背后规律,借此让科普作品也能流行,以达到公众了解进而理解科学的目的。而江晓原却认为,好不好才是主要的,流行不流行是次要的。但两人的共同点是,无论采取什么方式,科学文化传播者都不能以清高的姿态面对公众。在谈到《人们为什么对星占学感兴趣》时,两人也有类似的分歧与共通。
就这样在你一段我一段的口语式对话中,两个人谈了50多本有关科学与文化的图书。当然包括像《告别理性》这样的严肃学术著作,也有《最后的炼金术士——牛顿传》这样的科学巨匠传记,而最有意思的当然还是那些带有科学与文化味道的小说。
当然他们在讨论这些小说的时候,并不是从推荐或是评论的角度,而是从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从科学普及的意义上去讨论。《诺贝尔囚徒》,在他们看来是一本让公众了解科学家的真实形象,理解科学的作用,了解科学界的实际运作状况的读物。在他们的讨论中,传达了公众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更包括对于科学的产生和生产等内容的理解。”
除此之外,读者从这本书中还可以较客观地了解科学主义者的局限与偏颇,极端科学主义的危害以及为什么我们的科普作品普遍欠缺人文关怀。这本书还会带你思考科学素养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科技应用是在玩火自焚?科幻的功能为什么不完全是科普?
同时在这部书中,两位科学史教授的讨论并不只是局限于书中的内容以及科学本身,对科学精神的讨论始终贯穿其中,当然延伸开来就包括科学方法、现今的科学制度、学术风气等等。对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中不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造假的学术论文、伪出版现象、课题申报中的潜规划等问题都有涉及,虽然他们并没有直接嘲讽。
四年的谈话结集在一本书中,而他们的栏目还在继续,50本书也不是个小数目,读者也不可能都去读。只是从他们的谈话中,普通读者能知道有关“科学与文化”这个领域中哪些书值得读就足够了。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刘兵、江晓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200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