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经济互动关系漫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55:07
文化和经济互动关系漫谈  Post By:2006-7-26 11:02:00
日前,曾与乡村诗人何畏谈及赚钱的目的,他说,退休后之所以继续工作,为的是能有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更广视野更高境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的一番话打开了我思索文化和经济关系的思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政治已然消亡,经济发展至极,人类追求什么?当然是文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自由发展是所有人得以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人类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吃好穿好,而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精神的永恒。经济是只是手段,文化才是目的。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历来为思想家、艺术家、经济学家和众多学者所孜孜以求,直到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中发现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们才真正找到科学分析经济和文化关系的钥匙。
 
 
首先,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文化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毛泽东也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经济决定着文化,有什么样的经济才有什么样的文化,那种企图逾越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的文化思想就像空中楼阁,注定要失败。马克思曾问道: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罗马神话中的火神,司冶炼金属)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罗马神话中的雷神)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希腊神话中司商业、畜牧、道路、体操和辩论的神)又在哪里?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文化的发展有超越经济制约的事例。如三国西晋时期,战乱频仍,经济凋敝,却诗人辈出;又如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但却出了许多至今罕有其匹的大作家、大诗人、大书画家。其实,这正是文化与经济的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文化的复杂性正在于此,文化作为整个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是通过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来间接作用的。连马克思也慨叹: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虽然经济决定文化,历史上的经济盛世往往也是文化兴盛时期,如盛唐时期、康雍乾时期,但并不表示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发展水平比欧洲各国要高,但文化艺术却远不如欧洲许多国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其次,经济为文化提供建筑材料。
 
 
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大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文化监管经费的安排,小到文化人的工薪报酬、文化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无不需要经济(物质生产部门)的支撑,其中之意无需赘言。
 
 
经济还为文化提供内容和形式。比如古希腊神话、史诗等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和当时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分不开的,人们只能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当生产力发展到近现代大工业时代,一切神话地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一切把自然神话的态度也就不存在了。现在,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经过长期历史积淀,不仅是文化创作的源泉,还成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两者密不可分,种茶有茶文化,酿酒有酒文化,养蚕有蚕文化,更多的是与观光旅游结合起来。河南林州人民开掘红旗渠可谓一举三得:引水灌溉、铸就红旗渠精神、开发旅游项目,经济文化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以下重点来谈谈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既有直接的、有形的,又有间接的、无形的,最大的特征是渗透性。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土地日益私有化,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社会大变革征象凸显,代表社会各阶层、集团利益的文化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我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诞生了,一时文化思潮相互激荡,诸侯列国竞相采纳富国强兵之策,催生和巩固了一些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一,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引擎”。
 
 
文化与经济的交集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低能耗、无污染、文化资源能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增加价值等特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地说,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越高,文化对于综合国力的贡献就越大,占GDP的比重就越高。资料统计,目前美国各类文化产值约占GDP的25%,为美国第二大产业,意大利约为25%,日本约占17%,英国约为10%,而我国仅占3%,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在国家能源紧缺,倡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应该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为我国经济腾飞增添新的发动机。
 
 
企业文化的出现也足以证明文化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成功的现代企业往往有其自身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的核心软件,通过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感染力亲和力聚集人心,创造富含着企业文化形象的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之间的竞争、兼并或广告宣传大都在文化层面上展开。
 
 
第二,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燃料”。
 
 
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因素,以人为本,进一步激活人的潜能,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文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越是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就越丰富。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离开高素质人才的经济就会象没有燃料的汽车不过是一堆废铁。何为高素质人才?除了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水平,还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才能真正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成为杰出的人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列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丢勒、马基雅弗利、路德等,他们无不会说四五种语言、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如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正因为如此,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进言,建议加强学校对人文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教育力度。高素质的人才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文化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公共产品的权利,保护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减震”。
 
 
经济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而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正处于各种矛盾集中暴发期,化解矛盾保持稳定是各级政府的中心任务之一。文化不仅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粘合剂,同时也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缓冲层,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可起到联接或润滑的作用。
 
 
德国思想家兰德曼提出“人是文化的存在”的命题,文化可以滋润国人缺乏信仰的心灵荒漠,刺激日益麻痹的神经,慰藉平淡的生活,充实无聊的时光。美国学者罗吉尔·基辛提出“文化是人生游戏的规则”的命题,文化的多元化使得社会各阶层都能发现符合自己利益的游戏规则,从文化身上找到情绪宣泄口,有效降低社会动荡的风险和处理社会危机的成本。
 
 
在全球化大潮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必然会引起矛盾冲突,但文化也是化解矛盾、弥合伤痛的良药,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和世界加深了解,密切友谊,为我国的和平崛起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需要,即便是物质层次上的需要,也尽可能地与文化结合起来,这就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但文化毕竟姓 “文”,它具有特定的观念性、精神性的特质,必须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必须防止将文化当作经济来抓,或将经济都套入文化筐中的倾向。
 
 
经济和文化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复杂程度不亚于自然的有机体,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并不比对我们身体的了解更多,继续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是十分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