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4:00
“仁”字从拆字意义上理解是“两个人”或“人与人”,两个人相处,人与人之间,最佳的境界是什么,当然是相爱,领导爱群众,群众爱领导;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哥哥爱弟弟,弟弟爱哥哥,丈夫爱妻子,妻子爱丈夫,大家和和睦睦,亲亲热热,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所以,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不假思索的回答:“爱人”(《论语-颜渊》)
————————引言
“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仁”到底是什么?怎样做才是“仁”呢?
孔子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仁”。他所讲的“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悌等内容,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视为具体的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讲“仁者爱人”,他认为“爱人”的程度应当具有等级差异性,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人的程度。《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谓行仁自孝悌始。” 可见,孔子谈“爱人”是以“爱父母兄弟”为起点,即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就是“仁”的根本。“爱人”首先就是要爱父母兄弟。试问一个连父母兄弟都不爱的人,拿什么去爱和他毫无关系的人呢?孔子所主张的孝悌应该是双方面的,父母和子女都要向对方负责。他认为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兄弟间要恭顺,友善。父母呢,也必须慈爱子女。孝悌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感,人们把对父母兄弟的爱,一点点、一层层的推广到君臣、朋友间,最后演变成对普通人的爱即“泛爱众”和“仁者无不爱”。
“仁者”由爱身边的父母亲人出发,广爱大众,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对待他人持有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那么“仁者”除了“爱人”,其自身,还应当具备什么品质呢?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那么,何谓恭?孔子认为“恭则不侮”。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对他人心存尊敬,礼貌待人,才不会招致羞辱。现代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说“要想别人尊敬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仁者”就是要内心里有恭敬。从做人上,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从而获得他人的尊敬。在做事上,对待事情也要恭敬、认真,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好事情。
一个人做到了心怀恭敬,尊重事实与他人,而更进一步的能够做到宽容、包容他人,这样就可以让众人对他产生信赖,人们拥护他,欢迎他,他也就可以广结朋友了。如果一个人还具备了诚实守信的品德,那么就会让他人保持对他的信任,有什么事情都会愿意告诉他,请他帮忙,上级也会重用他。相信他、亲近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他也就拥有了广阔的人际关系和仕途。
那是不是这样就算是“仁者”了呢?显然不是!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如若一个人只是在心里谦恭、宽厚、讲信誉,而不去真正的实践它们,那么,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仁者”要谨慎说话,多做实事,抓紧时间做好自己的事,只有做事勤快才会有功绩,也就是孔子讲的“敏则有功”。
然而,只是用单纯的精神品德去“爱人”,去实施“仁”,还是不够的。因为,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才可能谈精神追求。如果一个人3天没有吃过饭了,你给他一个馒头,要远比你给他无限的尊敬与关爱更实际,更让人感动。可见,“爱人”不仅表现在抽象的精神情感上,还表现在具体可见的物质实惠上。只有给予他人恩惠、实惠,才能够领带他人,调动他人学习、工作的积极性,才能使唤的动人,好使唤人,即“惠则足以使人”。
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即人如果不追求利人利己,学习做人的标准、规矩、礼节有什么用?如果不追求利人利己,高雅的音乐熏陶有什么用?显然,孔子所追求的“仁”的目的就是利人利己,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做到利人利己呢?
孔子认为施行“仁”的方法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即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也就够了。可见,“仁者”要做的事就是利人利己,既对自己有益处,也对别人有益处,这就应当是“仁者”的追求。
“仁者”利人利己,难道就没有缺点了么?当然不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即便是圣人!孔子所谓的“仁者”也有瑕疵。孔子实施“仁”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只有人们自己有饭吃了,才想到别人需要吃饭,才分给别人一点,然后当自己和别人都有饭吃了,才分给另外的人,一点点扩充。可见,“仁者”也是自私的,也和平常人一样,先想到自己,然后才想到他人。但是孔子也曾告诉子贡,“仁者”是自己站起来,但也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自己成功了,也要让别人成功,自己达成目标了,也让 别人达成他们的目标。所以,“仁者”虽然也自私,但是,还是有个度的,能够在自己成功后,也让别人成功,也不是一般人能想到、做到的。
那么,身为众人,应该如何“为仁”呢? 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首先,就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自身缺点,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其次,就是要遵循社会道德标准、法律法规做事。最后,将“仁”内化到自身,将“仁”作为一种说话、行事的准则,内省自己,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将利人利己作为最终目的,不断从自身推广到他人,从而达到“仁者爱人”。
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事是一门学问,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长久的处于安乐中的。所谓“人”,一撇,一捺为人,就是要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达到一种双赢的效益,才成为人,才真正赋有人的精神。而孔子所讲的“仁”说的也是这样一种人人相爱,互利互惠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品味“仁”的道义,钻研为人处事之道,做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参考文献: 《阳光下的孔子》
《儒之说》
《于丹讲学之孔子》
《论儒》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