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质灾害最大考验来临 - 藝術人生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47:10
三峡地质灾害最大考验来临
蓄水175米在望,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的最大考验即将到来
原文标题:三峡地质求治
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政府已投资逾百亿元,逐步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不过,在地质专家们看来,一旦蓄水至175米高程,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才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三峡库区历史上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三峡二期蓄水后,2003年前11个月整个库区的崩塌和滑坡体就达到了4688处。与2001年全年的2490处相比,短短两年的时间几乎翻了一番
《财经》杂志记者 常红晓 欧阳洪亮 三峡报道《财经》杂志/网站供腾讯深度独家,更多精彩报道请阅读《财经》杂志/网站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在经过近14年的建设之后,2008年终将基本建成。今夏汛期过后,三峡水库有望蓄水至最高175米,意味着达到最大发电能力。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的巨大收益显而易见:装机容量高达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47亿度,相当于5000万吨煤炭的发电量;同时,三峡工程在防洪、航运方面的作用非常显著,下游湖北荆江段的防洪标准预期,将由原来的十年一遇提高为百年一遇,万吨船队可以沿浩瀚的长江水面上抵重庆
1992年4月3日,三峡工程在当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并于1994年12月14正式开工。随着工程的建设,当年毛泽东的浪漫诗句“高峡出平湖”,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当淹没6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三峡蓄水至最高175米高程时,三峡水库水体面积将超过1000平方公里。以面积计,它已经超过了中国目前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后者面积为753平方公里。
与恢弘而神奇的转变同步,三峡工程的多重考验也正在呈现。除了史无前例的百万大移民,历来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的三峡库区,能否很好地控制这种人为重构过程带来的种种风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至2007年9月25日,在湖北省武汉召开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会议”上,新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公开表示:“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决不能以损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据他透露,2007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三峡水库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下距葛洲坝水利工程38公里。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后,受水库影响的长江干流段长574公里,加上香溪、小江、乌江等50余条一级支流,三峡水库库岸总长达5300公里。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东缘。库区两岸山势陡峻,地质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历史上,三峡库区曾多次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事实上,在三峡库区20个县(市、区)中,有17个属于滑坡等地质灾害“极高危险性地区”;而在全国范围内,同样的“极高危险性地区”所占国土面积比重仅为1/12。
为了降低三峡工程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影响,确保库区两岸居民的安全,中国政府已投资逾百亿元,逐步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不过,在地质专家们看来,一旦蓄水至175米高程,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才将迎来真正的考验。
当蓄水至175米高程时,库区水位最高将比蓄水前提升100多米。此外,库区从此每年都要经历自175米降至145米、再升至175米的“放水—蓄水”循环。长江水位大涨大落,可能使一些旧滑坡复活,并诱发新的滑坡、崩塌、塌岸等灾害。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1年的统计,三峡库区20个县(市、区)中,崩滑体前缘位于175米回水线以下的达1600多处,占到了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受滑坡影响的人口,仅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就接近四万人。
三峡潜在的地质灾害等问题必然地得到重视。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后,“科学发展观”正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此来看待三峡工程,在进一步获取三峡工程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和解决诸如生态等问题,以使得三峡工程能够持续造福于子孙后代。
基于此思路,在中共十七大闭幕后的数月间,《财经》先后两次派记者前往重庆市万州区、奉节县以及湖北省巴东县、秭归县,从科学层面,对三峡地质灾害防治情况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了深入采访和探求。记者采访的对象,有当年三峡工程的决策参与者,有诸多相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还包括诸多在地质学界卓有建树的专家和学者。
从《财经》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从中央政府及国土资源部,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已经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工作;而在三峡水库距离175米蓄水仅有一步之遥的时候,面临的考验仍然十分严峻。
到目前为止,三峡地质灾害治理还没有全面完成,一些关键的治理工程仍在进行之中;部分已完成阶段性治理的工程,实际效果也并不能令人满意。当然,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中国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切实保障脆弱的三峡库区近2000万人未来数十年的平安。
毕竟,三峡面临的挑战,对于中国有着诸多方面的现实及借鉴意义。
——编者
初冬时节,雾锁长江。
在湖北省巴东县长江北岸的东壤口镇黄腊石村,年届半百的王联彩正坐在家门口与邻居闲聊。门前箩筐里,橘子橙黄;家门口向下200多米,便是滚滚东去的世界第三大河。
王联彩生于斯,长于斯,但这样平静的生活还能持续多久,已成一个问号。从2003年起,她家的房屋墙壁开始出现裂缝,房顶也开始漏水。2003年6月,恰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水电项目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将水位从90米提高到135米的日子。
2007年夏季暴雨过后,裂缝更多了。“镇政府说我家正好在滑坡带上,将来必须迁出去,不过到现在还没动静。”王联彩告诉《财经》记者。
在她家西边不远,醒目地矗立着一个告示牌。巴东县东壤口镇政府2006年5月30日所立的这个告示牌上标明,据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业监测,黄腊石村所在的滑坡体变形加剧,禁止通行逗留和种植农作物,严禁船只在沿岸150米内航行、停靠。
在王联彩家所在的黄蜡石村旁,有一条1996年通车的公路,《财经》记者注意到,公路靠山体一边修建的边坡,目前已经变形。位于较滑坡体更高处的房屋,2007年也开始出现滑坡迹象,如房屋倾斜、墙体开裂等。
2006年9月,三峡工程提前一年蓄水至坝前156米水位。2007年汛期放水,在9月后又重新蓄水达到156米水位。按照计划,蓄水至175米最高水位最迟将于2009年达到,亦有可能就在今年发生。
一旦提前蓄水至175米的话,不仅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防洪作用;同时,随着水位的提高,也将极大地提高发电效率,使得即使在枯水季节,发电设备也有望正常甚至满负荷运行。
就三峡工程直接或间接带来的地质风险而言,黄蜡石村或许仅是冰山一角。在过去这些年中,中国政府以及库区周边各地已经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应对三峡库区潜在的地质灾害。迄今为止,这些努力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避免了重大地质灾难的上演。而这一切是否已经足以应对蓄水至175米高程以及之后漫长岁月的考验,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变数。
地质隐患
三峡库区历史上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三峡今天面临的考验,和其特有的极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三峡全长近200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三峡库区总面积5.67万平方公里,横跨鄂渝两地20个县市区。万州区、奉节县、巫山县、云阳县等16个县市属重庆管辖;属于湖北的共有四个,分别是兴山县、秭归县、巴东县和宜昌市夷陵区。
以奉节为界,三峡的东西两部则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地貌形态。
奉节以西,属四川盆地东缘,主要为低山丘陵宽谷,以侏罗系碎屑岩为主,河谷相对宽缓;奉节以东,主要是川鄂褶皱山地,以震旦系至三叠系碳酸盐岩为主,地质作用强烈,长江河谷深切于山地之中,两岸山峰耸立,河谷狭窄,水流湍急,“长江三峡”正源于此。
作为中国从地势上的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三峡地区目前仍处在新构造运动带来的变化之中:西部继续上升,东部却在沉降;虽然成就了瑰丽风光,但也同样埋下了巨大的地质隐患。
加上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汛期雨量大且多暴雨。所有这些,使得三峡库区历史上就一直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记载,早在公元100年左右的东汉时期,就有关于三峡岩崩的记录。位于现在湖北秭归县城下游15公里处的现新滩镇一带,更是漫长历史岁月中的重灾区。
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新滩附近的赞皇山出现山崩,著名险滩新滩即由此形成。当时这一崩塌事件一度造成长江断流,过往船只翻沉不计其数。其后20多年内,当地政府禁止船只在枯水季节通行。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新滩再次发生滑坡,造成航运中断整整八年。接下来的80多年中,新滩又先后发生多起崩滑。
1625年之后,新滩保持了大约300年的平静,直至上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另一个活跃期。最新一次大的滑坡事件发生在1985年。
是年6月12日,新滩滑坡体上段广家崖至姜家坡一带1300万方土石向下滑移,并推动下段1700万方堆积层的解体和滑移。整个新滩镇被彻底摧毁,约有200万方土石冲入长江,激起涌浪高达36米,江水倒流3公里以上;在香溪至新滩间,击毁击沉船只近70艘,船员死亡10人。滑坡前舌壅入长江约90米,长江江面被堵塞约三分之一,使本来就是险滩的新滩江段通航条件更加恶化。
2007年12月初,《财经》记者来到此地,20多年岁月消蚀之后早已物是人非。除了公路上白色的“新滩滑坡体”标牌,已难觅当年踪迹。不过,透过半山腰一道数公里长的岩石断裂带,仍可想见当年的场景。
新滩滑坡体现在归属秭归屈原镇。该镇长江村副主任、村地质灾害群防群测监测员崔旭东告诉《财经》记者,原新滩镇以及镇政府所在地居民,都已搬迁到外地。目前新滩滑坡体还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变化,但至今仍不允许建房,同时也正在实施坡改梯工程,希望能够稳定其地质。
在秭归新县城一家快餐店吃晚饭时,记者得知,这家店的老板成瑶就是当年新滩大滑坡的亲历者之一。虽然过去了20多年,她对很多细节仍然记忆犹新。滑坡发生在深夜,持续了几个小时,几乎满耳都是浩大的泥石滚动声。第二天一早,人们惊讶地看到,祖辈生活的村镇全部崩塌滑进了长江。
从历史到现实,地质灾害几乎与三峡库区所在地如影随形。据2001年10月公布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下称《总体规划》)统计,仅1982年以来,库区已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多达70多处,规模较大的40余处;共致死约400人,并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