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生痛苦指数”到底有多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24:28
今年3月,全国两会明确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今年的三大主题,而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各级政府要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笔者对此无疑是举双手拥护的。但说到“保民生”,我们首先要知道民生的现状如何,对不?笔者认为,国家和地方各级统计局不妨借用“民生痛苦指数”来量化这一概念(我国台湾地区统计部门“主计处”已率先公布这一指数多年)。
“民生痛苦指数”(Misery Index)是70年代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奥肯(Arthur Okun)所发明出来的一个概念(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应该对他创造的另一个经验法则Okun's Law更为熟悉一些——奥肯通过对美国历史上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发现:当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时,实际GNP增长相对于潜在GNP增长水平下降3%;反之亦然)。奥肯将失业率与通胀率进行加总,即得出了反映美国居民实际生活压力的“民生痛苦指数”。与Okun's Law(奥肯法则)一样,这一指数的测算具备简单、明了的优点;此外,在1974年之前,通胀一般是伴随着经济过热和高就业,而失业往往是伴随着经济萧条和通缩,奥肯将通胀与失业的负面影响合并起来,真实描绘了70年代“大滞胀”给美国人日常生活带来的双重压力。
不过,最近美国知名政治网站The Huffington Post对流行多年的Misery Index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一指数存在显著的技术问题,例如,据此计算,2009年6月美国民众的痛苦指数仅为8.1(名义通胀率为负,部分抵销了9.5%这一26年来最高的失业率),低于1991年危机11.6的水平,或者仅仅略高于2001年危机7.7的水平,但这显然与此次号称“百年一遇”的危机带来的冲击是不相称的;更荒谬的是,2009年6月的痛苦指数竟然低于2008年6月10.5的水平。不错,去年美国的确与其他国家一样,也遭遇了全球性通胀,但一般美国居民除减少出行外,对于生活压力的观感并不如当前随时可能失业的情况下来得强烈。

 
图中黑线为根据传统方法计算的痛苦指数;绿线为改进的痛苦指数。
因此,The Huffington Post在对Misery Index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真实民生痛苦指数”(Real Misery Index)这一概念。那么,所谓的“真实民生痛苦指数”真实在哪里呢?一是认为美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过低,未将临时工等人群计算进去;二是认为通胀率仅以CPI来衡量并不精确,而改以7种指数的平均值来衡量,包括:食品与饮料价格上涨程度、汽油和医疗成本、房价的年增长率、房屋资产贷款违约率、信用卡违约率、食品券计划的参与率。经过改进,截至今年6月,美国的“真实民生痛苦指数”高达29.9,高于历史同期。
笔者非常赞同The Huffington Post的这些改进。特别是关于通胀率的统计上,传统的CPI统计一般不包括住房价格的变化,最多只是将房租变化纳入统计。住房到底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在学术上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如果引入“民生痛苦指数”,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无谓的争议。例如,一位中国男青年完全可以争辩,在经济危机中,居然还看到报纸上房价都在每天飞速上涨,想到永远买不起房、讨不起太太,讨不起太太就必然没有小孩,没有小孩也就等于要终此一生孤独到老……于是,痛苦指数与血压一道飙升。毫无疑问,房子的问题让许多中国人为之痛苦。
但要想像美国一样比较清楚地算出中国的“民生痛苦指数”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公开的房价指数是否被严重低估了暂且不论,首先在中国失业率就没办法找到一个准确数据。
2008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我国城镇人口失业率是4.2%左右(这个数字仅仅意味着有886万城镇居民登记领取了失业保险);而中国社科院于2008年12月16日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却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是9.4%(已超过了7%的国际警戒线)。而在此之前,台湾经济学家测算中国大陆失业率在30%以上,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是34.3%。真相到底如何,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这或许真的成了一个世界之谜。
中国的失业统计,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未将“下岗”、“待业”、大学生“待分配”、无固定工作者统计进来;二是只统计城镇失业人口,不统计农村失业人口(返乡民工和失地农民)——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虽然也主要关注非农就业人口,但这与美国1%低比例的农业人口有关,如果我们惘顾国情也这样简单照葫芦画瓢就太可笑了;三是只统计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方法,没有像美国一样,还有“居民入户调查失业率”、“企业入户调查失业率”两个指标与之相互验证。
其实,中国国家统计局要在技术上实现最后一点并不困难,因为我们看到,在统计GDP时,国家统计局就采用了基层上报数据和城调队、农调队、企调队抽查结合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遏止地方“欺上”行为。但为什么在失业数据上不这么处理呢?原因大概有两个:第一,是唯GDP的老毛病,觉得为获取GDP数据这样做应该,但对于失业数据就没必要较真;第二,恐怕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敢较真。
不过说到底,除了官员,老百姓对于GDP之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数字是不感兴趣的。要真正关心他们,第一,还是要向欧美国家学习,对降低失业更关注一些才对(我个人不认为保增长和保就业是完全一致的。一些数据指出,中国经济在10%以上高速增长时,实际失业率依然严重),至少先给我们一个透明、可信的失业数据。第二,更不必说,要满足人的基本居住需要,而保增长与降低时下中国人对于买不起房子的内心焦灼感之间完全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