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入围政府采购折射中国官商潜规则国际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5:59:36
发布时间:2009-06-17 来源:世界经理人 类型:
引文:中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8时07分报道,日前,宝马汽车首次入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商名单,这意味着,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国务院直属部门和中直机关今后将开始招标采购宝马汽车作为政府公务用车,世界顶级品牌宝马成为中国官车。在其官方发言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几条选择标准:
1、资历:政府看中宝马在满足公务用处特别方面的能力,比如警务用车,宝马有和全球警务机构50多年合作的经验,我国警务包括特殊用车也日益得到重视,宝马恰恰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2、性能:公务用车要求节能环保,符合节能减排的需要,宝马很低的油耗、低排放,这与政府的要求也是符合的。
3、价格:按照咱们国家的规定,从中央具体到汽车采购的规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是3.0包括3.0升以下的,价格在45万块钱以内的轿车,副部长和副省长级干部采用的是3.0,价格在35万以内的轿车,党政机关的其他公务用车,一般排气量是在2.0以下,价格在25万元以内,所以这需要看宝马具体的车况和服务的对象确定价格。
4、公益:5.12地震以后,宝马一直设立了一个慈善基金,宝马爱心基金,一直支持教育和环保。
从之前的奥迪到今天的宝马,不难看出,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我们国家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的选择。并且在产品和品牌选择上更趋向于多方面综合因素考虑,无论是对于媒体还是各方面都有足够的理由。然,在看起来的国际化的同时我们也不禁有些担心和疑虑:
1、透明度问题。近年来国外品牌因在中国的长期浸染,大有对中国文化和商业经手到擒来之势,日化的宝洁、联合利华,美容的SK-II,保险的友邦,家电数码的三星,服装的阿迪,保健品的安利,食品的达能、卡夫、雀巢,还有汽车的诸多品牌......10余年的“卧底”使得他们对于中国官商文化和政府文化的经营和关注胜过了对品牌的经营,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政策出台的时候,他们往往未卜先知,同时,占得先机,并且在关键时刻胜过中国自主品牌。他们企业的高层无论是在政府圈还是资源圈内混迹许久,公关事项一一不再话下,而其服务的4A公司的公关经理我们更是听到、看到了些许的味道。而此次的宝马政府采购想必也少不了纯粹关系吧?
2、利益问题。不完全统计预测:宝马如果成为公用车的话,奥迪在中国政府采购高档车市场上一枝独秀的格局就被打破了,作为政府采购的大宗货物之一,汽车采购规模要占全部政府采购大约四分之一的比例,比如2008年汽车采购规模是在800亿,在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党政机关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公务用车,再加上官方用车的带头作用,宝马中国市场份额想必可以顶整个西方的综合水平。而在经济危机下全球汽车产业下滑,通用都关门大吉的现状下,宝马在肥沃的中国市场获得如此可观利益,其背后的利益链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各关系阶层不可或缺。
3、国产化之间的问题。就现状来讲,虽然选择的品牌是宝马,但国际品牌中国化已经是现状,如此情况下,宝马政府采购更多的是国产化生产。如此一来与中国自有品牌之间存在的差距又在哪里值得探讨?其次,拿政府用车这块,其他品牌暂且不论,单从红旗方面来讲,无论是中国的百姓消费还是中国汽车品牌市场而言,都存在着极大的入围可能性。然从目前的消息来源各方面来说,中国色彩似乎在中国政府消费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相反,国外政府在此事上态度和行为却不同于中国。无论是站在国内产业拉动和消费拉动的角度上,似乎如此结论化推出都有所欠缺。
4、传播及形象问题。今年正值中国60年大庆期间,毫无疑问世界的目光都会再次集中在中国身上。作为政府采购用车是否会统一而标致性的出现在中国60年大庆中,是关乎此次采购的一个敏感而不敏感的问题。说敏感,这是中国60年历程的展示,更多的应当是中国元素和成就展,是向世界和中国人民证明中国力量的关键时刻,如果不是如80%中国人所期待的用红旗车大庆而是用宝马车大庆,此番不知道世界和15亿中国人民该是何等去看?世界舆论和媒体又当如何评论。
5、中国汽车实力薄弱问题。这无疑是最为值得关注、也最让政府尴尬的问题,无疑等于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无论是汽车产业发展还是其他层面,都毫无疑问的在说明,中国的汽车产业太牵强。而政府采购宝马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何促进作用,毫无直观意义可言。而对于下一次中国汽车企业能否入主政府采购标准是否有直观推动力等等都值得怀疑和探讨,但无疑这些是相当重要和关键的,如果这只是潜规则的一场游戏,就没有意义。
如果是标准,无妨对所有人公开、标准化,如果是选择,就无妨放在相同的天平上,如果是机会,那么在机会面前当人人平等......不管等等,既然谈到商业,总归要遵守游戏规则,如果只是个别色彩,就值得探讨了。
警惕“官车”升级换代强化公车消费
潘洪其《检察日报》 报道 在最近公布的“2008——2009年度中央国家机关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中,国产宝马、奔驰首次入围。至此,三大国产豪车品牌悉数进入政府采购领域,今后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和中直机关可以招标采购宝马、奔驰汽车作为政府公务用车(6月14日《深圳特区报》)。
早在四五年前,作为豪华汽车品牌的典型代表,宝马、奔驰就向奥迪在高档公务用车领域的垄断地位发起了挑战,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宝马、奔驰终于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打破了奥迪在豪华公务车市场的独霸局面。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中央国家机关的“官车”标准的升级换代,让人担心的是地方国家机关的“官车”标准也可能随之提高。
长期以来,公车消费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他公权部门公务消费和官员职务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官车”在很多场合相当于公权机关的脸面,代表着官员的架子和派头,也折射出某种根深蒂固的特权意识。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公车消费存在着“能上不能下”、“就高不就低”的膨胀冲动,这也是一些地方公车配置屡屡超标、公车消费严重浪费、“车轮腐败”愈演愈烈,令财政越来越不堪重负的内在原因。
据统计,公车使用中普遍存在公用占1/3、官员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的“三三制”现象。某省一位政协委员曾在该省政协会议上建议加快推行公车改革,结果遭到一些公车司机的指责,有人谩骂他“你是在维护官僚的利益。车改了,当官的有了车贴,我们司机怎么办,去喝西北风”?更有人扬言要去砸他家的玻璃。显而易见,某些公权机关、官员、官员家属以致司机都成了现有公车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公车改革面临的阻力之大、困难之多可想而知。
鉴于公车消费存在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实行公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一些地方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间,围绕公车改革“要不要实行货币化”、“公车拍卖要不要限制‘物归原主’”、“交通补贴该不该按照职务和级别高低发放”等问题,有关方面、社会舆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博弈。在这个当口儿,宝马、奔驰正式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公车供货名单,高档“官车”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势必进一步激发某些公权机关和官员对公车消费的留恋心理,助长公车消费在公务消费和职务消费中的惯性与刚性,其结果很可能拖了公车改革的后腿,甚至推动公车消费在原有基础和规模上“鸟枪换炮”,迅速提升到更加高档豪华的水平。比如,对一个开着桑塔纳3000的官员而言,是取消公车待遇后每月发给2000元交通补贴有面子呢,还是把公车标准一下子从桑塔纳提到国产宝马、奔驰更有诱惑力?答案几乎不言而喻。
公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强有力的财政约束机制,使公车消费受到从财政管理部门到预算立法机关(人大)的严格限制,从源头上遏制住一些部门“自己批钱买车自己开”的行为冲动。这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改革者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统筹协调的政治智慧,但眼下更需要对“官车”升级可能强化公车消费的路径依赖予以高度警惕,并对公车改革进程及前景进行理性的评估,防止公车改革在既得利益者的干扰和阻碍之下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