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城市系列(二):欲看凤凰起——晋城人眼中的晋城(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2:38
(2005-11-28 17:32:57)

城市人的诉说:迷失的泽州古城
·地理和生态环境
海滨与山城,显然大不同。一方水土涵养一方草木,一望便知。三亚迷人的“椰风海韵”,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桂林“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太原“两山对峙,汾水中流”……都是这些名城的点睛之笔。
古泽州雄踞行巅东西风云际会,新晋城通达四方,直下中原南 北山水相连。应充分认识气候温和、降水较丰、生物多样、景观动人的地理环境优势,蓄集水源、广植林木、培育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天蓝起来,让水清起来,让山绿起来,让城市乡村树影婆娑,繁花似锦,成为名符其实的“润泽之州”、“栖凤之台”,成为太行山上一个翡翠碧玉般的绿色“聚宝盆”。
·城市建筑风格
建筑构成了城市。广义的建筑涵盖了城市布局、建筑组群、单体特征、内部装饰等层面。建筑的生命在于植根于当地环境,要体现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地域特征,要有鲜明的风格。有风格就是特色。
晋城的建筑应该有什么地方特色呢?值得深入研究。传统怎么继承?现代化怎么体现?
恐怕不光是保护几处文物,开发几个旅游景点,建几座标志性建筑物就能解决的。还得从最基本的、最大量的城乡居住建筑入手,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城市建筑的“底色”和“基调”,再在此基础上描龙画凤,锦上添花。可如今已令建筑专家大惑不解的楼顶竖铁架,你高我更高之风该刹住了,没来由倒让这一现象成了晋城市的“景观特色”?

·城市历史文脉
河有源流,木有根茎,城有古今。
昨日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状况,影响着明天的走向。历史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传统要继承更要发展。
泽州古城历千载。无论方志或是野史,多有记述。现存宋金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之总和。可是今天的城市,南存怀覃会馆,北遗古书院地名,此外几乎标不出古城准确范围。对几处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导游和广告中不实的臆说传言多有,而科学意义上的考评鲜见。
·城市文化氛围
市民日常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方言,地方特产、饮食,古今人物、故事,文学艺术作品、神话传说,都足以构成一个城市的独特而有味道的文化氛围。
晋城有众多的文物古迹,独特的方言、民俗。有古村落“柳氏民居”,有官商大庄园黄城“中道庄”,有“长平古战场”,有海内孤品“二十八窗”元塑,有岱庙“人字柏”、“银杏王”等名木……
但我们的广场上却多见廉价购来的拙劣石像,而没有本地英杰的丝毫位置;街巷、广场、公园、小区的命名也透着文化的贫乏;拿了好几个“梅花奖”的上党梆子名角们,也不得不在山村间去赶一场场红白喜丧或庙会。(左重阳)
城市故事:天下首富王泰来
清雍正时,萧奭所著的《永宪录》中写道:“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
在雍正年间出现了一个王泰来,是雍正的福气。王泰来生活在雍正年间,却是王泰来的悲哀。王泰来实在太富有了,他家中的现银居然是大清国库的两倍。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逃脱历史的捉弄。大大小小的官员,又怎能容忍大清有这样一个比皇帝还要有钱的财主?黑白两道的人物,又怎么会放过这块令人垂涎欲滴的肥肉?
晋城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说王泰来在京城做官,返乡探亲时,老母亲说想去京城看看,却年老体弱,不能远行。王泰来生性孝顺,便在家乡仿京城的宫殿修了一座宅院,以了却母亲不能进京的遗憾。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自然会有一些奸臣在皇帝面前告王泰来的状,说王泰来在家乡私自修建皇宫,蓄意谋反。皇帝很是恼火,便下旨砍了王泰来的脑袋。砍了王泰来的脑袋之后,皇帝却有些后悔了,心想自己还没搞清楚真相,便杀了一个臣子,终究有些过意不去,又派人到王泰来的家乡了解实情,结果自然令皇帝大吃一惊,王泰来不过修了一个很普通的宅院,根本没有皇宫,也没有半点谋反的痕迹。皇帝心知自己冤枉了王泰来,便命匠人按照王泰来的模样制作了一颗金脑袋,赐给王家,将王泰来在家乡厚葬。(何江涛)
城市想象:我心中的城市

“我思念的城市已是黄昏,为何我总对你一往情深”每当听到许巍的这首歌,就会不自觉升腾起一种对家园的热爱。
这两年,晋城变化真是很大,有人开玩笑称,是不是山西的所有吊车都搬到晋城来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不是虚言,城市美化亮化工程的实施,一下子让城市的品位提了一个档次,但是这其中,我们最近几年呼喊的“晋城文化”建设却并没有与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相得益彰。
大概在2月20日左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陈比纲教授来讲学,陈教授来的同时,就带了自己的学生一起前来并做了演出,他们一行来山西的时候也到了晋中、长治等地,回到北京跟我回忆说,很喜欢你们(晋城)的面食,还有法兴寺的雕塑,很美。我告诉她法兴寺在长治,并不在晋城。她回答说,我感觉都是一样的啊,区分不出来。为什么会区分不出来?是不是因为在文化事业上挖掘得太过雷同,没有形成新的迥异的发展点,而到了山西所有的城市不是看庙就是看塔,如此我们旅游业的竞争点又在哪里?我们把皇城相府搞成功了,但“长平之战”的主景点却在湖北拍摄。所以在发展文化的研究上,晋城还需要花力气去做,需要政府、民间各界的重视,需要晋城文化人的更多的激情,需要环境艺术设计者更深刻的思考,迄今为止,在街头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里,属于晋城的标志性的雕塑小品没有几个,这又如何能让城市个性起来,让人去记住,去思念。
而我思念的城市,只属于晋城,历史的、开放的、文化的、新型的晋城。(晋风)
城市性格:晋城姿态

晋城的早晨,无论是春夏秋冬,都是很吵的,这种吵不是人说话的声音,不是站在太原迎泽大桥上听汽车如潮水般哗哗而过的声音……而是各种牌子的摩托车嘟嘟嘟的混响。晋城的摩的可是很热情的,四五辆车把你一围,你就完了。不过只要你低头走路,还是很少有人搭理你的,除非你很招摇得东张西望,甚至不经意间挥手,那就小心了,出租车也要围剿你了。
晋城人是有性格的,而且大部分晋城人骨子里有一种牛的性格,老实,崇尚知识,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虽然有时候有一点倔强,可是你只有耐心相处下去,会发现有那么多可爱,晋城是内陆城市,很少有机会见过大海,但晋城人去过青岛之后就会跟你说,大海没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大泊(念pa)池,这不是笑话,但是能当笑话来听,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你能说中国人没有幽默感吗?不能吧!你来晋城试试,先让你猜个字谜就把你吓着。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年8月份左右,我去太原出差,坐晋城的沃尔沃,几个外地人问司机贵姓?司机说,我出个字谜吧,横竖撇捺,疙辽疙辽(音)撇撇(念pia),你猜怎么着?全车人愣是没猜出他姓杨。吃在晋城应该是名不虚传了,黑疙条、手擀面、肉丸、素丸、凉粉、十大碗、川汤等等,你一天不吃、两天不吃,第三天上就开始犯痒。各种各样的烧饼、花馍层出不穷,要下酒菜吗?有阳城的烧肝,饿了吗?猪肉疙夹火烧吃过吗?怕是听都没有听过,很便宜,八毛钱一个,只是吃了一个还想再吃,往往不知不觉,好几个八毛就不见了。
晋城这几年在山西来讲还是很可以的,我看过报纸上说山西城市的工人收入,晋城仅次于太原,这个也能感觉出来,想当初我的大学里有太原的朋友,我看他们现在赚的也没我多嘛,哈,当然,晋城的基础建设还是很薄弱的,因此到每年毕业时节,许多人回到晋城都抱怨晋城怎么连一个喝咖啡的地方也没有。某天去妇女儿童文化中心办事,路过大千,看见有新的咖啡店出来。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努力,把张爱珍的上党梆子戏曲CD压缩成了的Real文件,还包括中央电台方明的解说词,我准备最近一定传到网上来,一定要结束网上没有晋城戏曲声音的历史,晋城不光只有煤铁,还有绚丽的文化艺术。
夜色如水,水如天。三毛把夜比作温柔的毯子,张爱玲写夜最深的就是三十年前的月亮,晋城的夜呢?晋城的月呢?晋城人是幸运的,可以去青莲寺看珏山秋月,可以到金峰寺拜月,不过说起晋城的旅游,可谓是不成功的。前段时间有消息说,晋城长治要联合打造晋东南地区的旅游业航母,但愿不要只说不做。
窗外的水杉树静静地,凤台街上车水马龙,这样的冬天,晋城的冬天,幸福的冬天。(靳凤伟)
城市词汇:末
晋城土语中,称“我”为“末”。
“末”,字典里有的两个意思:一是“东西的尽头”,如“末梢”、“末位”;二是“不是根本的东西”,如“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而“末”字本身也常用在这种地方,“末”是文字中的平民,而且是低人一等的平民。
“我”,世界任何一种语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上至耄耋黄发,下至三岁小儿,“我”字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汉语,英文里多个主语开会,“我”总要谦恭地站到最后,而我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大汉文字,“我”当然要站到最前头了,我如何如何,我和谁谁谁怎样,“我”是中心,“我”是主宰,“我”是文字中的当之无愧的贵族。
“末”与“我”地位相差悬殊,却在晋城词语中相遇了。在晋城纯朴的民风中相知,相融。贵族放下了架子,平民抬起了头颅,“末”少了“末将”的奴性,没了“末节”的自卑,而演化成自信、自谦、自重的新“我”。
有彬彬礼让的儒家作派也罢,有先知先觉的民主意识也罢,“我”就是“末”,“末”就是“我”。(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