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天数是怎样计算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0:34:52

“伏”是什么意思?根据《史记正义》释义:“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可知是借指盛暑季节。
古代我国的记年、记月和记日,都采用干支记法。“三伏”的推算方法是:“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定为“初伏”开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开始(所谓“秋后一伏”)。
例如:2006年的“三伏”计算方法。
今年的“夏至”是农历五月二十六日‘辛巳日’(公历6月21日),往后数第三庚日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庚戌日’(公历7月20日),这一天就是‘初伏’。
农历的七月初六日‘庚申日’(公历7月30日),这一天就是‘中伏’。
农历的七月十六日‘庚午日’(公历8月9日),这一天就是‘末伏’。到农历的七月二十五日,就是‘末伏’的最后一天。今年的三伏共30天。
因为必须有秋后一伏的算法,这样有的年份“三伏”就为40天。例如2005年的“三伏”就是40天。
“三伏”为什么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两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的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夏至”时节地处北半球的我国广大地区,虽然白昼最长,但因春天刚过,地面上积累的热量还不多,因而近地面的气温还不可能立即升得很高;到了“三伏”期间,尽管白昼比夏至时稍短了些,但毕竟还是日长夜短,阳光直射点仍在北半球,地面上白天接受的热量大大多于夜晚散失的热量,使地面积累的热量越来越多。一般说来“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它正处在“大暑”节气期间。由于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又有一些差距,但是各地在一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不一定是在“中伏”,甚至不一定都在“三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