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中国青年报 2007-4-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14:50
“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汪洋”
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
2007-04-03
本报记者 田文生
■编辑提示 重庆市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强调,“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
文件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该文件发端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汪洋曾专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他说:“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到哪儿去了。”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等人也认为,“不必领导的什么事情都往日报一版放”。     “难道党报也有假冒?”
去年9月1日,重庆依旧“高烧”,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臻于极致,杨明善老人照例拿着蒲扇、毛巾和茶杯走到报栏,“去看看昨天又热成啥样子了?”
一个发现让老人不禁哆嗦了一下,水漾出茶杯:《重庆日报》一版头条是《胡社长和他的挑水队》,讲述一位社长天天为老弱病残挑水,感动了50多位村民,他们自发跟在社长身后为157户村民挑水的故事。而《市委书记气象局问策,一周内有望降温降雨》却在二版,一版没有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的任何报道。
“书记、市长在二版!不可能,这报纸是假冒的?”自诩“党报通”的杨明善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让在机关上班的儿子带当天的日报回家,“我要核对核对。”
没错,他看见的都是真的。“这才是我希望的报纸”,老人当即决定自费订2007年的《重庆日报》。     “要人版”刊出了草根百姓的故事
对市委书记的报道怎么上了二版?“首吃螃蟹”时的所有细节,至今鲜活在《重庆日报》当日值班编委胡泽勋的记忆里:“这是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终身难忘的时刻。”
当天,他一到办公室,就听说重庆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重庆日报》上批示:“为鼓励基层干部的斗志,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
编辑部迅速反应,决定一版头条采用挑水队的鲜活故事,把市委书记的报道放二版。担心拿不准,胡泽勋还向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作了汇报。
“没问题。”部长说。
下了夜班,胡泽勋依然忐忑不安,不敢沉睡,担心突然有上级部门打来电话质疑。但是,手机一直出奇的安静。
“早些时候,借我100个胆子也不敢那样干。”他说,“虽没有成文规定,但‘四大家一把手’的报道,以往都放一版,惟一的例外是全国‘两会’、市‘两会’期间,重要活动太多,一版无法容纳,才放在二版,而这样的情形,一年也就三五次。”
因此,被业界视为“报纸脸面”的“要闻版”在坊间一直被戏称为“要人版”。     “遗憾越来越少了”
“以往,我们看到基层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创新意义的鲜活实践、探索举措和感人的典型人物,总想放到一版,让‘报纸的脸面’好看些,但往往因为领导稿件太多,不得不被挤到二版,无比遗憾。”胡泽勋说。
今年1月1日,《重庆日报》正式启动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的改革,“我的遗憾越来越少了。”
今年1月和去年1月,均有“两会”。记者粗略统计,去年1月,该报一版共发231条稿件,对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3位领导参加的会议、讲话等报道有78篇,其中,20条为一版头条或假头条,68篇的标题中有3人的姓名。而在今年1月,232条稿件中,对这3位领导的报道为41篇,下降了48%;3人的姓名27次进入标题,下降了60%;一版头条或假头条则同为20篇。
去年,一版没有出现处级以上干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报道为63篇。今年则为108篇,翻了近一番,有农民工“春节好想回家团聚”、“石龙技工”一年挣回1.5亿元、公民有权“追讨”政务知情权、农网改造能不能再快点、“讨薪农妇”熊德明去年养猪收入近6万元等鲜活报道。
如今,兄弟俩一边上大学、一边当“猪倌”的动人故事,能成为一版头条;老百姓出门享受冬日暖阳的打眼照片,也登上了一版。     一版对基层的报道不低于2/3
《重庆日报》的这些动作,源于重庆市有关部门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
该文件就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40条具体措施,其中26条规范三方面内容:进一步改进会议报道,规范文件刊播;加强对基层和群众的报道;精简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这三方面的内容占了14页中的10页。
这一详尽、完善、可操作的文件规定在全国首开先例。其中不乏字数上限的精确限定,比如,市人大、政协举行全体会议期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参加所在代表团审议作单独报道,《重庆日报》稿件不超过1000字……参加其他代表团审议发综合消息,报道上述每位领导同志讲话内容的《重庆日报》稿件不超过300字……
文件明确,会议报道原则上不以市领导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也不绝对依照领导职务排序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除必须的程序性报道外,鼓励新闻单位从会议内容中采集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组织生动活泼的报道。
文件强调,通常情况下,《重庆日报》一版、重庆广电总台、广播电视主要新闻栏目对基层的报道不低于各自总篇幅的三分之二。“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
文件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文件指出,报道会议和市领导同志的活动,要努力提高质量,注重新闻价值。“减少单纯行踪性报道和会议进程式报道,力戒空泛和一般化”……     “习惯后,就到二版找我吧”
该文件发端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后,汪洋说,这不是短期行为。“大家都习惯后,就到二版找我吧”。
“今后除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的常委会和常务会,以及另外一些重要会议放一版发之外,其他的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一律放二版,每天要保证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稿件是非领导活动和非会议新闻。”
据称,汪洋此后发现自己依然总上一版,曾为此向有关人士“讨说法”。后来,他得知原因在于文件从今年1月1日起才开始执行。
汪洋说:“在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的今天,主流媒体再不改进,读者就可能抛弃你。”“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到哪儿去了。”
据了解,汪洋在动议之前,曾征求重庆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等人的意见,回答是“毫无问题”,“我早就认为,不必领导的什么事情都往日报一版放。”
文件的出台,得到了高度重视。一个细节可以佐证——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曾3次亲自主持会议,修改制定该文件。
何事忠明确要求,如果《重庆日报》在一版登他参加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必须经他本人审阅、确认。     “我们有了方向感”
“这一文件有很强的先锋意义,这样做,全国惟此一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副总裁、《重庆日报》总编辑牟丰京说。
“以往,由于几十年形成的习惯,虽然谁都明白个中弊端,但还是认为党报只能那么办。”他举例说,假设领导讲话有7点,只有3点有新意,另外4点还得报,“说丢了肯定不行,即使这一点前年就曾讲过。”
牟分析说,记者担心“犯政治错误”,并由此形成了心理定势。但面面俱到写出的新闻不可能鲜活,传播的效果也不会好。要闻版过于严肃不可读,也会“传染”给其他版面,成为痼疾。
《重庆日报》时政部记者戴娟说,“我们几乎每天都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会议报道打交道,应该说是轻车熟路了,可是,夸张点说,有时自己都觉得这类稿子读起来味如嚼蜡。”
在她看来,一线记者如没有报社相应的制度条款保障,就只能偶尔尝试个人突入“禁区”创新,难成常态;而整个报社如果没有相关制度保障,也难有实质性突破。
“一线时政记者浸润新闻业这么多年,也时常收到读者反馈,记者肯定知道应该怎么写。与其说是记者不会写,不如说是不敢写。”
“我们有了方向感。”戴娟针对该文件评论说。
在牟丰京看来,该文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基层群众腾出版面,解决载体问题,更在于提出党报要遵循新闻规律办报,解决了理念问题。
“我们将以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改革为龙头,带动整个版面的水平提升。”他说,“力争通过两三年的时间,使《重庆日报》的综合办报水平稳定在全国省级党报的前列。”
“目前只是起步,如果总分100分,现在的成绩不到50分。”牟丰京说,《重庆日报》还将推出系列大动作。
“领导把2/3一版腾给老百姓,这是很大的压力呀!得上‘压得住’的稿子。”他把今后一版的用稿标准概括为:重大的、重头的、鲜活的。一是真正意义重大的时政经济要闻,二是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写出的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头稿件,三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鲜活稿件。
为从源头保证稿件的质和量,该报将硬性规定,所有采访部门的报道计划中,研究实际、面向基层的选题至少占3/4。
为让记者编辑跟上改革的步伐,《重庆日报》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培训,历时两个多月,所有编辑记者必须参加。牟丰京说:“我们必须改变党报传统的话语体系,真正遵从新闻规律写稿。”
该报将对所有版面进行梳理,“跟上一版的节奏”,并通过“数字报”模式,拓展党报信息量,建立读者评价体系,获悉反馈和线索,真正实现“开门办报”。本报重庆4月2日电
重庆党政领导为群众腾出党报一版(中国青年报 2007-4-3) 农民冒充党政领导诈骗屡屡得逞(中国青年报 2007-7-3) 徐百柯:为执拗一辩(中国青年报 2010-4-21) 研究表明睡眠充足会为新记忆腾出空间 科技网 --《科技日报》-- 睡眠为记忆腾出空间? 胡印斌:为重庆幼女在亡母身边几乎饿死一哭(燕赵都市报 2009-3-4) 靳生:县委书记用人如何群众说了算(中国青年报 2007-12-10) 靳生:县委书记用人如何群众说了算(中国青年报 2007-12-10) 重庆大规模移栽银杏树 被群众抨击为政绩(中国经济周刊 2010-9-28) 重庆市长黄奇帆:农民腾出宅基地可获8成地票收益 普嘉:一名政法记者为云南新闻护照的辩护(中国青年报 2009-4-17) 视群众为父母 曹林:不能仅把公众设置为环保“参与者”(中国青年报 2007-4-3) 党报发文为机构出逃提供机会- 贵州一村民为取水牺牲在溶洞中 群众请愿追封烈士 男子劫持女童被一枪击毙 群众为狙击手欢呼 宣威一政协委员投资120万元为群众打井抗旱 为记忆腾出空间? 研究显示睡眠可巩固记忆- 中国日报网 一撰稿人状告地方政府名誉侵权(中国青年报 2007-4-6) 重庆交警持冲锋枪上街巡查(中国青年报 2007-9-15) 重庆:记者采访遭遇“全武行”(中国青年报 2009-4-1) 市长废掉逃避群众的“秘密通道”(中国青年报 2007-5-10) 安徽:群众买到假药 政府负责埋单(中国青年报 2007-5-22) 安徽:群众买到假药 政府负责埋单(中国青年报 20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