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从“官不修衙”到“官要修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7:06:02
光明评论 >评论  发布时间: 2007-04-01 10:00 来源:新京报
时代不一样,官员也不一样了,至少行为不一样了,从不修衙,变成了修衙,而且大兴土木,再加上玻璃和钛钢。不过,行为迥异的官员,心思方面的变化却不大。
今天,在很多地方,越是那些有权有钱的部门,办公楼修的就越是豪华。有的地方政府办公楼高大巍峨,前面一个巨大的广场,一阶阶的台阶通向巴洛克 式的廊柱,再配上整块的大玻璃,钢架结构,怎么看,都像是中西合璧现代化的宫殿,有的地方,还真就把办公楼建成了白宫模样。
办公楼的内部装饰,也极尽奢华,进口的地板,昂贵大理石地面,红木的家具,冲浪的双人浴缸,有一个县的法院院长的办公室,就仿佛五星级宾馆的总统套间。办公楼的空间也大,一个科室(有钱有权的),占一栋大楼,负责人,一个人占半栋楼,会客室地方大得可以开上百人的舞会。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特别指出:“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严重铺张浪费问题。严控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楼,严禁建设豪华楼堂馆所,规范公务员接待行为,建设节约型政府。”
中国的政治传统,其实是不讲究修衙门的。一方面,有个“官不修衙”的风气,大家传说,谁修了衙门,就升不了官了,所以,衙门能住就行,再怎么破烂,也没有人张罗修。另一方面,在传统政治格局下,各级衙门的规制都有严格的规定,概由工部拨款统一建造,无论地方富有还是贫瘠,一个级别的政府,房屋都是一个样子,后面的地方官就是想修,也修不出花样来,稍有变更,让御史们知道了可是僭越违礼的大罪,所以,只要能将就遮风挡雨,谁也不乐意操心修它。因此,古代的衙门,保存下来的不多,县衙只有河南内乡一个,省级的总督衙门,只有保定还剩下一个,同为公共建筑,官衙,远不如庙宇,甚至书院保存得完好。
古代官员把修建的心思,都用在了私宅上。私宅虽然在礼制上也有限制,但伸缩的空间毕竟大得多,高宅深院,园林别墅,尽可以发挥想像,施展财力,所以,尽管遭到了战火和政治运动的严重破坏,但留下来的私家园林,还是相当多,至少比官衙多得多。
时代不一样,官员也不一样了,至少行为不一样了,一些官员从不修衙,变成了修衙,而且大兴土木,再加上玻璃和钛钢。不过,这些行为迥异的官员,心思方面的变化却不大。
跟今天一样,古代的衙门,也是一个城市的政治中心,居于政治人文地理的核心位置,衙门也一样要气派,只是这种气派,是预先的定制,用不着一茬一茬“流水的官”来强化。跟今天一样,古代的官员,也讲究排场,衙门宏丽当然好,如果衙门破旧了,排场可以转移到仪仗上去,出门八抬或者十六抬大轿,长长的一队仪仗,旗帜飞扬,鸣锣开道,一路招摇过去。相比较起来,今天的某些官员出门汽车代步,就算汽车的档次上没有限制,也可以警车开道,但无论如何,车队不能太长,而且汽车风驰电掣,老百姓瞻仰不及,侧目有份,派头大打折扣。反过来,今天的某些官员,跟古人一样,也在乎自家的私宅,但大修私宅太显眼了,引来纪检部门的注意,得不偿失,所以,除了某些地方过于霸道的土皇帝,没有多少官员敢把修衙的兴致转移到修私宅上。同样,今天有的官员也讲迷信,只是从前迷信修衙不升官,现在迷信风水先生,修衙的时候时时请教,据说修得好,官反而升得快。
不过,今人古人,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古代官员,是携家眷住在官衙里的,不见得不喜欢衙门漂亮点,只是那个时候修衙必须得层层申报,批下来兴许自己就卸任了,即使还在任上,修衙也轮不到他主持。如果不上报,那就得自己找钱,这就有风险,除非自己掏腰包。今天有些官员修衙,也未必是上级拨款,但只要大权在握,钱总有办法,关键是,为了修衙门找钱,理直气壮,因为这是堂堂正正的“公事”。就算从银行贷款,还不上,也拦不住修衙的冲动。
更为微妙的是,修衙不仅可以让这些官员们比派头、比排场、比享受(比不过,至少不能让人比下去太多,过于寒碜),还有另外的好处。修衙也是工程,而且是不小的工程,少数人就是抓住这样的机会化公为私。而且主持者无一例外是地方官本身,肥水不落外人田。自然,凡是这样的工程,造价多半比较高,追加预算是寻常之事。
修衙,造衙,益处实在太多,难免不引得某些官员为此竞折腰,害得某些前来考察的外国学者直纳闷,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我们某些特别贫困的地方,怎么会有钱盖这么豪华的政府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