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调油价利远大于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4:59
中国上调油价利远大于弊崔宇

中国国家发改委4月13日晚宣布,14日零时起国内汽柴油供应价格每吨均提高320元,根据计算,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均价分别上涨了约4%和4.5%。这也是中国自去年11月10日以来再次调整成品油价格。

这似乎是一次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调价。按照现行的成品油定价办法,3月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涨幅就已经超过了4%,也就是到了调价的时间窗口。而且,随着近期炼油利润的逐步下降,石油企业的抱怨声也多了起来;部分批发商也通过囤油静待涨价,或者提高批发价格,这些都对发改委形成了“逼宫”之势。在春耕用油量较大的时期,为了避免供应不足,发改委不得不选择上调油价。这是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在于,市场普遍认为上调油价将加剧通胀预期,特别是2月份CPI涨幅已经达到2.7%,接近3%的调控目标,现在已经不是进行资源价格调整或改革的最佳时期,因此发改委也许会投鼠忌器而延后调价。总结起来,微观上的供求矛盾导致调价在情理之中,但宏观上的通胀压力似乎又让调价在意料之外,这让发改委有些左右为难。

其实,发改委不必左右为难,如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通过行政手段刻意压低油价,这只会带来更大的扭曲。在微观上,这会导致石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甚至再现以往一面在国内制造油荒,一面又大肆出口的怪现象,加剧中国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在宏观上,过低的油价也导致资源配置和资金流向出现扭曲。如果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话,那么在货币超发的背景下,即使不上调油价,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如果选择大幅度提高油价,并配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那么不仅会让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摆脱目前的高能耗发展模式,而且也会改变资金流向,至少会对房地产业带来打击。从更宏观和长远的视角来看,是利远大于弊的。

许多人反对油价上涨的理由是石油行业存在垄断,但中国的油价过低也是事实,其中最主要的是燃油税水平还比较低。目前燃油税单位税额汽油每升一元,柴油每升0.8元,按照目前的油价水平,税率不到20%,不仅远低于实行高燃油税的欧洲国家,也低于奉行低油价消费模式的美国。

垄断并不是油价不能上涨的理由,我们要反对垄断企业高成本下的提价冲动,但要支持政府通过提高燃油税水平来提高油价,即使政府被垄断企业逼的不得不提价,也要从垄断企业手中拿回部分油价上涨的收益。比如,政府可以选择通过资源税、特别收益金和分红等形式拿走一部分油价上涨的收益,以反哺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或用于公共事业,这也会倒逼垄断企业控制成本。至于垄断体制如何打破,税收最终能否用之于民,那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公共财政改革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至少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进这两个领域的改革。

消费者不希望任何商品的价格上涨,这是人之常情,但却不符合经济规律。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人在买车时可以一掷千金,但却对油价调整带来的一个月顶多几百块钱的额外支出耿耿于怀;许多企业可以在商业贿赂上大手大脚,但却对油价调整带来的成本压力斤斤计较。这两种心态恰恰反映了目前中国企业和个人对于低油价消费模式的过度依赖。

从短期来看,此次上调油价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可能是不确定的,关键要看货币政策的走向。尽管油价上调会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但不得不承认通货膨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这意味着,如果货币供应量能及时收紧,单纯油价的上涨只会带来不同商品比价的变化,即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比如,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高能耗产品(如汽车)的消费意愿和价格会下降,全面的通货膨胀非但不会发生,资源配置也会趋于合理。因此,中国此次上调油价后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必须要辅之以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否则上述过程难以实现。

从中长期来看,如果中国贯彻既定的成品油定价规则,并提高燃油税,然后再配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反而会降低中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概率,因为油价的上涨对于实体经济的过热有遏制的作用。实体经济增速的正常回落不仅有助于消解房地产泡沫,还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可以说是一箭多雕。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