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梦想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45:23
电脑报记者 朱文利 熊雯琳
这几天,广东新闻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公司副总经理潘英伟特别繁忙,原因是教育部门即将在广东进行电子书包工程的试点建设。前期计划是主课包含语文、数学、英语,为初中课程,副科选小学的科学、思想品德两门课。
记者联系上潘总的时候,他正在为广州中小学的教材内容数字化起草一个方案,以便让更多学校了解这次电子书包试点的重点。
“目前一个难点就是,许多老师对电子书包不太了解,毕竟很多地方属于技术范畴,比单纯地印刷课本要复杂一些,所以我们也配合有关教育部门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潘总告诉记者。
实际上,电子书包在广东率先试点,对于潘总所在的广东新闻出版集团,甚至整个出版行业都意义重大。
电子书包对出版社来说好处之一是节约成本。电子书包内容成本主要一项是版税,不会有太多的费用,技术上没有太多创新,转换成阅读器的格式和PDF格式两种,加上一点人力成本。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说,纸质书的印刷肯定成本更大,印刷费用、纸张费用,还有出版社都头疼的库存问题。教材每年都会修订,有时改得少,有时改得多,每改一次,从排版、制片、印刷都要改动;电子书包这样的介质,改动很容易,只需要一个工序就完成。
在广东新闻出版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出版公司,有30多名员工投入到电子书包这样的新的出版市场。但是还有好多问题,比如电子书包中是不是中小学所有的学科都要放入,哪些学科使用电子书包更合适,不同的学科采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这是一个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的过程,所以目前的电子书包内容在广东新闻出版集团的教材出版中不到1/5。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态度则属于出版行业中,对电子书包相对谨慎的一种。
打破“垄断”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出版物统占全国教材市场,即使现在教材市场化,人教出版的教材也占到全国教材的50%以上。作为电子书包新的一轮试点发起方之一,人教网总经理杨万里说电子书包在全国的进展情况,完全要看市场反馈。看学生、老师、家长的使用情况,也要看同行各出版社的加入推进态度。
电子书包的试点从初中开始做起,小学和高中部分后续加入,初期试点时间需要一两年,看第一线学生的反应,哪种终端更适合学生,终端也可能不是一刀切,看哪一种终端适合学生的不同使用。课题的实验就包含了学生使用终端的比较。
出版社还没有想要用电子书包取代课本,现阶段考虑的是与教材的互补。“有人说基础教材很赚钱,那是不了解出版行业,长远来说,基础教材不应该赚钱。”杨万里驳斥有关做教材出版利润大的说法。
技术发展的潮流促使出版社寻求变革,电子书包是其中一种方式的数字出版。这是市场行为,所以需要试验,要在全国推广,需要更多出版社加入、合作。
刘老师对电子书包的固执
如果说潘总代表了出版行业在电子书包上的积极和热情的话,深圳福田区某学校的刘老师则对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结合自己的工作表达了一种相对传统的看法。
刘老师所在学校有3000多名学生,在深圳是一所普通的,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刘老师担任化学课的教授。
从今年年初开始,陆续有电子厂商和出版社找到学校,商谈电子书包合作的事情。学校领导考虑再三,决定先尝试一下这种新生事物。从2月开始,刘老师先后代表学校参与了关于电子书包的培训讲座和会议。在会议上,刘老师也和厂商代表、出版社代表进行了很深入的沟通,对电子书包本身也有很深的了解。
由于有着从教几十年的丰富经历,刘老师凭经验认定电子书包在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代替纸质课本。刘老师说高考改革的方向是以后不分文理科,都考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课。化学这门课程开发到电子书包中没有什么前途。
对于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来说,时间是一个大问题。
先假设电子书包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那么中小学生有没有时间来用这个教学辅助工具?就拿深圳的中学作为例子,大部分高中都要求学生住校。这样,从早上开始,直到晚上10点自习时间结束,每天都给学生安排得满满的。学生回家也就半天空闲时间。学校里电脑教室每天开放也没几个学生去用。
当然,要让电子书包取代课本,每天都和学生捆绑在一起,则能够解决上面的问题,但这就需要对现有教学体系进行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包括学校课程的调整、学生和教师技术培训的加强,这些同样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广州天河区一位语文教师甚至在电子书包研讨会上提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生都用电子书包了,以后不会拿笔写字了怎么办?中国传统书法文化是不是要葬送在电子书包手中?”
态度谨慎的教育部门
对于电子书包的应用,地方教育部门的态度显然是谨慎的。在任何具体方案没有出台之前,他们都不会轻易表态。这从记者的采访中可以看出来。
北京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老师说,对电子书包还没有相应的研究,想到即将在广东省的试点,于是记者联系广州市教育局。
广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李老师表示看过《电脑报》有关电子书包的报道,但基础教育处不涉及这样的内容,所以不好发表评论意见,建议记者找科研处,看看他们有没有电子书包的相关课题。
在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工作人员认为记者提到的电子书包不在他们科研的范围内,认为这是厂商行为,他们的研究项目是教材和教育形式的改革,也不清楚教育局有哪个部门有相关课题。
随后记者也联系广东金蟾软件,他们证实电子书包这个项目试点是向广东省教育厅直接汇报的课题,在得到有关部门同意之后,直接联系广州本地学校试点,没有与广州市教育局这样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沟通。
电子书包引发的两代人“对抗”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发关注和争议,并且,处于不同立场的人,对于电子书包的功能设定也有不同的要求。
牛牛的数字梦想遭到“围攻”
在《电脑报》关于电子书包的报道中,初中生贝贝的电子书包上学故事,让很多学生羡慕不已。牛牛就是其中一个。他聪明、爱玩,更爱上网。13岁的他的QQ空间里的文章和感言,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在他看来,电子书包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东西,上课只用带一本书,甚至作业本也不用带了,老师讲课不必抬头看黑板。不过他也担心,正是因为这样,自己再也逃不过妈妈的监督,不能再藏考试卷子了。
牛牛还希望能够在电子书集成上网功能,可以在课余时间上上网,更新学习资料,还能玩玩小游戏放松心情。
不过,牛牛的想法遭到了家长群体的一致反对。如今青少年网瘾已经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解放了孩子的书包,不能解放孩子的思想,电子书包要把握好尺度。
成都的黄萍和贵阳的李燕燕都是初中学生的母亲。她们对于电子书包都表现出无一例外的警惕性。现在她们对孩子最担心的就是在学校期间跑到外面去上网,如果电子书包在学校出现,那会不会让孩子上网变得更加容易,进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这种担心显然会让电子书包在学生家长那里受到空前的质疑。
黄萍女士甚至认为,电子书包最多只能设计成文曲星那种样子,存储点单词和其他教学方面的东西,不能做得像电脑那样,否则就会让整整一代孩子在电子产品中沉沦下去。
杭州的严女士认为,既然是用来学习的,那么其集成的所有功能以及联网更新,都应该仅限于学习领域。
如今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已经多少接触过电脑。严女士女儿所在的小学四年级一个班,40多名小朋友中有2/3的家里都上网了。班主任组织建立的QQ群、班级论坛,已经成为班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园地。严女士的女儿不仅上网聊天,还会玩游戏,甚至是搜索作文素材,这在严女士看来联网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电子设备有了依赖。尤其是电子书包,对于书写功能实际上已经弱化了。“文字书写教育也是小学里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以后全部电子化了,可能小孩子都不会写字了。”
在严女士眼里,她最看重的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功能,现在尽管有家长会以及试卷批注,但是她还是无法知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如果电子书包能够记录下来,就最好不过了。另外在功能的设计上,严女士希望电子书包操作简单方便,不要像电脑那样复杂。另外就是希望电子书包的终端定价要合理,与9年义务教育的费用持平。“教育实际上也是体现公平性,电子书包价格太高,自然会有很多孩子享受不到了。”
他们眼中的电子书包
姜同学(首都师范大学附中高一男生):我自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所以觉得电子书包应该和小巧的电脑类似,应该装下所有的课本,还具有记笔记的功能,这点很重要。如果还能录音或者录下老师上课时的课件,回家后还可以复习用,那就更好了。书包太重了,一学期光数学书就有四本。
电子书包应该有与老师沟通的功能,与老师的互动必不可少,写作业时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问老师。我每学期买教材和辅导书要花费300元左右,所以电子书包如果价格在4000元以下,能装下所有教材,就比较好。全班同学都有电脑,所以对电子书包有更多的期待。
曾文文(北京初三学生的家长):电子书包应该是词典一类的工具书,有语文、英语两门课的内容,大小跟16开的书本差不多,电子书包有歌曲可以给孩子听,相当于MP3功能,游戏不能有,上网功能要限制,重量应该在0.5~1公斤,可以接受的价格在几百元的范围。
王女士(高三学生的家长):电子书包挺好的,第一感觉就是减轻了孩子负担。与学生教材的对应,可以取代纸质书本,同时电子书包也能让家长参与其中,但电子书包的功能不要太多,功能太多会影响孩子对教材的学习。上网功能要限制,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是太差。价格不要超过1000元。
刘明(南京某大学教师):实际上,电子书包不但解放了学生的背,也解放了老师的手。对于选择、判断等类型的标准题目的批改,是教师工作量最大也是最重复性的劳动。我从粉笔时代到现在的课件讲课,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革,尽管即将退休,但听到电子书包的趋势还是很兴奋。
现在重复批改作业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繁重的压力和重复作业。不论班级里有多少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都布置一样的作业和考题,标准化的操作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如果今后电子书包能够实现批改作业的解放,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个性化教学上,通过电子书包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

对话:电子书包的出路在哪里?
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王卉
海外亚马逊kindle的持续热销,国内,汉王科技等厂商掀起的电子书热潮也势不可当。电子书包的革命,实际上也是反映了数字出版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出版业也面临着转型的考验。
教材电子化,集成在一张小小的数据卡里,那么传统的教材出版社将何去何从?这一环节能否顺利打通是电子书包能否推动的关键。电子书包是否会撼动传统教育出版社的地位,纸质教材出版机构将面临怎样的转型?为此记者采访了浙江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部主任王卉。
电脑报:作为传统的教育出版单位,如果今后推广电子书包,这也意味着教材印刷出版量的减少,这是否会影响出版社的收益来源,对于出版社来说是否也是一次冲击?
王卉:数字化是未来的方向。我所负责的数字出版部,是集团2007年成立的,当时就是看到这个趋势,也是对数字化方面的探索。比如我们也已经在做在线学习平台,在学生在线作业、试题方面与浙江地区的一些学校联手进行课题研究探索。
实际上,传统的出版商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性,很多教育出版社都提出了从内容提供商向教育服务商转型。毕竟,不论是汉王还是联想,都只是电子书包硬件方面的提供商,真正有版权和权威的内容,还是由传统的出版社来完成。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可能传统印刷业和发行业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一些。相对来说,数字化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是一次机遇。毕竟教育出版社对于教材的理解、教育资源以及沉淀的品牌优势,都可以在未来数字化的趋势中延续,如何将更多的资源数字化,开发更多的媒体探索,才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电脑报:你如何看待电子书包的未来?
王卉:我记得以前新加坡、我国台湾等地都有类似的电子书包的试点探索,但是后来无疾而终。这当中包括很多方方面面的因素,当时的硬件软件以及观念都还不够成熟。电子书包未来想要推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方面是硬件设施,其中包括了学校的无线网络;第二方面就是软件资源的整合,如何实现在线作业、自动批注等,如何体现教师与家长的交互性,这些都是技术上需要考究的;第三方面就是观念问题,这里不光包括学生的观念,还有老师和家长的观念。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用这个设备学习,老师是否适应用这个设备教学,都是一个观念的转变。
现在来看,电子书包是以后的趋势,但是不可能说在几年内就能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需要一步步循序渐进,现在还有很多技术实现不了。
电脑报:技术实现不了具体是指的什么?
王卉:比如说在线教育平台,这也是我们对教育数字化的探索。我们在做在线平台的时候,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录入和识别。另外就是客观题如何进行自动评估,数理化方面有很多题目需要的是一个计算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答案,但这些现在在技术上还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评估方法。
记者观察
电子书包走进课堂还有几道门槛?
说到底,实际上电子书包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只靠几家厂商和教育部门的试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子书包想要走进课堂,还需要跨过以下几道门槛。
首先是成熟的技术。电子书包到底好不好用,智能不智能,能够集成多少功能和内容,是否一个终端就可以让学生从小学一直用到初中毕业,这都还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电子书包终端的售价、质量好坏、待机时间长短、易用性和稳定性是最大的挑战。电子书包的应用群体是活泼好动的学生,那就更要考虑到产品质量和售后的问题。目前终端方面有多家厂商都在做,各个产品之间必定会有兼容性的问题。如何让标准化和兼容性不影响教学,也是考验技术成熟度的时候。
其次是产业链的搭建。尽管传统的出版业已经开始向数字化转型,但是为电子书包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另外,电子书包的渠道推广和标准认定也是其推广的桎梏。由于我国的教育和教材都是分省而定,如何分区域推广和整合相关的资源,是非常不易的事情。这当中还包含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接受程度。
最后就是一个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来看,电子书包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或者是说法。各个厂商对于电子书包的定义各有不同,而学校、家长对其功能理解和接受度也各不相同。另外,对于教育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