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精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0:52:17
作者:Dr. Bernhard Hartmann唐源 发表于:2009-04-21
中国经济增长越快,变数越多,业务的成功取决于对中国经济正确而透彻的认识。
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可观的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机会。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近期的世界投资报告,2006年中国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为695亿美元,在全球排第五位。而2007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748亿美元。中国被视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报告同时指出,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至161亿美元,列世界第17位。(尽管一些目的地是“避税天堂”,但越来越多的分析显示避税天堂对投资主流没有有很大影响。)
然而,国内外公司在热门市场都遭遇越来越多的困惑,甚至挫败,这一点近几年尤为突出。此外,中国的商业环境也在经历巨大变革。西方国家出现了这样的争论:中国经济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引擎,抑或是黑洞?
仔细审视中国经济及其带来的启示颇为必要。我们的研究使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但变数增多,而业务成功取决于对中国经济正确而透彻的认识。
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增长,但变数增加
在这样一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像中国这样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增长与障碍同在。
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 自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释放了巨大的经济增长潜能,这一点在过去30年有目共睹。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因为在今天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仍然存在。
首先,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这不仅体现在上文提到的大额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而且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每年发布外国直接投资信心指数反映了未来趋势而中国连续数年高居榜首(参见图1)。

其次,中国仍然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根据经济学家信息部(European Intelligence Unit)的报告,中国的实际固定投资总额自2001年后急速增长,并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参见图2)。

第三,中国仍然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成本劳动力优势。2001年到2005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平均每年增长10%,高于印度的7%和越南的5%。2007年,政府颁布了新的劳动法,更多地保障员工利益,这将推动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涨。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由于生产力大幅提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享有明显的领先地位。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的单位劳动生产率在06年为3.1,相比之下,越南为1.6,而印度为1.1。
2008年新劳动法生效后,成本问题将有一定变数。然而,即使成本有所上升,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世界市场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
第四,中国的出口仍然强劲。随着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快速增长并将继续保持。2008年,由于环境变化,中国的出口额遭受重创,但大多数专家相信,这一变化只影响速度,而非趋势。从图3中经济学家信息部的实际数据和预测数据便可看出这一点。

第五,中国拥有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日益富裕。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图4为近期增长和未来趋势预测。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吸引力降低,令中国总体而言仍极其诱人。
我们的预测与高盛2005年的研究报告相符,即中国的GDP总量在今后10年将继续增长。到2040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此外,经济增长将不断提速(参见图5)。

但是,中国经济究竟能走多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相信,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中国经济将自然而然地发展到某个水平。也许历史数据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从17世纪起,中国GDP始终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直到20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因侵略战争遭遇停滞和倒退(参见图6)。

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呢?我们难以完整回答。但是我们相信,无论中国经济将走向何处,前路将充满坎坷。
阻滞经济发展的障碍。没有人期待中国经济发展将一帆风顺。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的阻碍不断突显。这些发展障碍主要来自经济、政治和生态三个方面。
经济方面,中国首先面对自然资源的价格上涨。石油、钢铁、煤炭等众多自然资源的价格不断上涨、上涨、再上涨。如今,许多中国公司的利润率都在缩水。公司能否平衡这方面压力,以增加竞争力?其次,外汇储备的流动性过剩和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如图7所示。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正面临沉重压力。我们不能忘记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现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能做得更好呢?还有当前的房地产泡沫和不成熟的金融市场。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而股票市场波动剧烈。众多国家在遭遇经济衰退前都曾发生类似的情况。中国的前景又将怎样?再有,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2000年后,失业率上升了不少;根据经济学家信息部的数据,失业率一直在8.2%到10.3%之间波动。政府是否能战胜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冲击政治稳定性。最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不可小看。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会影响中国到美国的各项出口,其前景尚不明朗。 当然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低价行业,对人民财富减少的弹性很小;同时我们也发现,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在大幅上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美国的出口下降压力。

政治方面,虽然中国非常好的保持了稳定,但当前也存在一些风险。在国外,中国的政治抱负不可避免的将与美国及日本的潜在利益产生角力。在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随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同时,大量低效的国家所有行业使得政治对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而且,中国政府内部门间的职责不清,更加大了这种影响。
生态问题则日益严重。我们注意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污染对中国经济的破坏约达GDP的3%。 总体上来说,整个中国经济体系的能源效率很低(比德国和日本,每1美元GDP消耗的能源分别多5%和7%)。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将面临生态方面越来越严厉的限制。
由于中国经济的管控程度依旧很高,中国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幸运的是,面对种种困难,中央政府的表现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肯定。
令人满意的政策制定和举步维艰的政策实施。中国政府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积极着手处理。一系列的政策相继颁布,颇受好评。然而,具体实施这些政策才是难点所在。
经济方面就是如此。政府尤为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科技研发行业,对外资所有权实施了严格的管理, 增加了对房地产投资的限制。这些政策都有着良好的意愿,但其他低成本国家(如:越南)的兴起和不断激增的房地产价格阻碍了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
政治方面同样如此。政府最近大力投资农村建设,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平衡发展差距。5年来,中国政府始终把农村政策放在首位。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人口登记体系也有所改革。与此同时,中国重点关注建立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影响。然而,这些努力由于经济与政治间的过于紧密、巨额预算难以筹集以及缺少正规的防腐败体系等因素而停滞不前。
生态领域亦不能幸免。尽管政府制定了更严格的法规来控制污染,并且计划在2006年到2010年拨出130万亿人民币投入环保事业,但由于受到地区政府的抵制,“绿色GDP”的概念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功。公众还没有对环保问题达成普遍共识。
面对这样的商业环境,投资者必须更加勤勉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外国投资者必须理解投资中国的关键成功因素
30年的成功令“改革开放”政策植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内心,很少有人认为应调整政策方向,这样的政治方向保证了未来增长和投资机会。 同时,新的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中国的吸引力具备新的特点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投资机会有增无减,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这些机会还有着更多独特的特点。
从区域角度来看,整个中国当前可分为有着不同社会发展程度和行业重心的六个地区。
东南地区:东南地区是中国最先开放的地区。这一高度开放的地区以其电脑行业闻名于世,并且在零部件生产方面属世界第一。当地政府如今的关注重点是行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海引领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是该地区的发展重点。当地政府目前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和港口开发。
渤海湾地区:北京是渤海湾地区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天津于2006年推出宏伟的发展计划后,也吸引了众多眼球。该地区的强项在于IT研发,以及山东省高度发达的食品行业。受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城市发展令北京进一步实现国际化。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首要重工业基地。目前,这一地区的高科技公司也在经历快速发展。此外,通过为韩国和日本公司供货,该地区离岸业务增长迅猛。
华中地区:华中地区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是中国的运输中心,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心脏。当地政府现正大力投资高速公路和水利事业。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但充足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现代化重工业/化工行业。2006年到2010年,预计对该地区的投资将超过200亿美元,有助于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平衡发展。
中西部地区拥有充足的自然资源、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因而有着大量新的机会。政府鼓励劳动/材料密集型公司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迁址,以提升自然资源的开采能力,并通过撤销管制和财政支持,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同时,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国的行业发展也在不断变化。重工业正在经历深度整合,而服务行业(如:物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满足 。国有企业纷纷开展大规模投资以求发展,而公众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政府因势利导,增加了对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限制,也放宽了对医疗保健相关研究的限制。
受这些因素的推动,我们认为消费品、物流/配送、机械、建筑/环保、医疗和金融行业是最具吸引力的领域。化工、汽车、造船、IT和钢铁/金属行业也存在适度机会。
当然,机会并不等同于成功。事实上,许多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遭遇了种种挫折。
由于缺少对中国经济深刻透彻的了解,外国投资者可能会遭遇种种挫折 投资者逐渐了解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但却很难予以把握。以下典型案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家领先的全球消费品公司告诉《中国日报》记者,“在与本地合资公司合作伙伴的争论中,我们丧失了5年的机会”。他们遗憾在与本地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公司时,未能保持有力的管控地位。
一家领先的全球电脑公司“在市场渗透方面落后于其竞争对手”。现在,他们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全球品牌力过于自信,低估了本地营销的重要性。
一家领先的全球汽车公司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但最近其新品牌的销售业绩差强人意。他们不得不承认,公司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仍不甚了解。
一家领先的全球食品和饮料公司在与本地竞争对手的价格战中遭遇惨败后,他们“正考虑撤出中国市场”。
此外,我们了解到,其他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也在中国遇到了种种“奇怪的”问题。不少新兴的网络业巨头也无法像其同行那样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
战略和运营改进不可或缺。中国市场庞大复杂,每一项投资机会都有着独特的风险。经验告诉我们,投资者必须理解并把握哪些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关键因素。
投资者需要真正理解“关系”。如今许多投资者都知道了“关系”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却总是苦苦挣扎于道德、甚至法律问题。现实的确如此。所以必须制定“可行的关系建立”的明确原则,并为相应的后果做好准备。 同时,由于需应对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并且事实上中国市场尚未完全实现自由化, 所以“关系”的复杂性不断加剧。 需要说明,在中国做生意不能仅仅依靠“关系”。在中国,关系可加速工作,但却不是万能的。
投资者也需要警惕政府不时更改的政策。在中国这样快速转型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时有变化,包括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成熟市场的投资者对此感到困惑不已。 为此我们建议投资者的战略是,为政治实体提供清晰的价值定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国公司的投资价值将吸引政府更多地为投资者考虑,给予更多的转型时间和空间。
投资者需要明确地区选择和投资重点。 与许多外国投资者的认识不同,中国不是单一的市场。我们在前文提到了六个有着不同特点的地区,彼此之间的差异远大于许多外国投资者的预期。
还有,需要正确面对人员流动问题。人员流动成了许多外国投资者最头痛的问题。中国员工的这一特征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面对这样的现实,外国投资者需实施人力储备制度,包括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的薪酬体系,提供培训课程和制定快速升职计划。
投资者需要合理决定“单身还是结合”,因为合作伙伴关系是如今许多外国公司面临的另一个头痛的问题。经验表明,合资公司的缺点常常超过其益处。因此我们建议避免采用合资公司这一进入方式,除非必须这么做,或是对合资益处有十足把握。同时,投资者必须充分了解相关法规,以便保障自身利益。最后,应制定明智的战略,确定选择弱势/被动合作伙伴,还是主动/增值合作伙伴。
最后,投资者需要正确应对“中国价格”。许多外国投资者将中国价格视为低廉劳动力成本的结果,但事实并不尽然。外国投资者应对“管理成本”和“合作成本”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提醒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减少对外国公司税收优惠势在必行。
各种困难在海外和国内的两个投资集团都存在。国外投资者在中国市场遭遇挫败之时,令中国投资者头痛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国公司必须为全球化过程中的重大障碍做好准备
我们尚未看到大量的中国品牌成为全球知名品牌,这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日本品牌的崛起不同。是不是这些品牌无意向全球市场扩张?
中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不断增强。事实上,很多中国公司已成为了“行业巨头”。财富500强中,有16家中国公司。2004年,中国电脑公司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西方投资者颇感震撼。
但是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全球化动机。
垄断型公司:他们主要为国有公司,如中国电信、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些公司满足于当前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缺乏走向全球市场的动力。他们的海外扩张举措大多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源,满足巨大的国内需求,并且这类举措大都受政府指引。
国内市场上的全球化公司:他们在国内市场遭遇强劲的外国竞争对手。他们因此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场,渴望从多家成熟公司获得技术。其中的代表包括正泰、中软、振华港机等。
当然还有全球市场上的全球化公司。这些公司是真正的中国企业的先锋,有着宏伟的抱负,代表公司有联想、海尔和华为。面对成熟的国内市场和行业壁垒,他们致力于渗透全球市场。
然而在进行全球化扩张时,无论是国有垄断公司还是强大的私营公司,都面临重重困难。
前路并非康庄大道。许多商业人士在公共媒体中表示,尽管中海油给出的并购价格相当高,他们仍然对中海油撤回并购优尼科(UNOCAL)并不感动惊讶。许多人相信,并购失败的原因在于政治顾虑。
这一顾虑不仅影响国有垄断公司,而且波及私营公司。2007年,贝恩资本与华为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意图共同收购IT科技公司3Com。这一交易激起了美国各界对国家电信安全的顾虑。贝恩资本和华为屡次尝试,但最终不了了之。
前路坎坷,文化差异及资源和能力的不足构成了重大障碍。中国公司全球化进程不尽如人意。从科尔尼公司的全球化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全球化程度明显较低(参见图8)。

在探究研究结果背后的原因时,科尔尼发现,当前挑战主要来自于缺乏管理能力、缺乏相应资源和缺乏对外国市场的真实了解。
问题首先在于缺乏管理能力。整个管理层未能充分重视很多困难,例如并购后整合、交易财务管理、本地化,国际谈判和交易决策。人员、合作伙伴、平台和流程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实际上,凡此种种不足的弥补都需要资源和时间。
其次,中国公司普遍缺少人才、财务、和外部支持资源。在中国,合格人才严重匮乏。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只有约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达到跨国公司的人才标准。 而且,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很低,中国公司缺乏在全球市场融资的经验,因此财务资源也相当紧张。同时,中国这一年轻的开放经济体尚未建立足够的支持机构,外部支持(政府的专业服务等)非常短缺。
中国公司还对海外市场缺少了解。由于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中国公司遭遇了很多的困难,例如理解国外的法律法规、熟悉外国市场、遵守外国商业准则,以及有效沟通。有时,中国投资者还会遭遇政策限制——别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共产主义”形象,尽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更深层次的原因包括中国社会体系。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改善社会体系的方方面面,但总体而言,前路漫漫。就现状来说,从简单的市场入手属合理战略。
首选亚洲市场和资本市场。我们认为,从地理市场上看,亚洲市场是中国投资者(为获取资源和技术而进行扩张的投资者除外)进行全球扩张伊始的首选投资目的地。
原因首先在于良好的政府支持。亚洲政府对外国投资很感兴趣且态度友好。对众多亚洲国家而言,外国直接投资是其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因素。
其次,中国投资者在亚洲相对便于沟通。其他亚洲市场有着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尤其是那些可以说一些中文的国家。此外,其商业准则也与中国较为相似。
同时,亚洲市场的资本要求较低。这些市场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较为宽松的法规政策,因而资本投资要求较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进入这些市场可避免上文提及种种困难。实际发生的趋势的确如此。科尔尼的全球化调研发现,参与研究且已在海外建立运营基地的中国公司中,有22%选择了“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之下,投资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公司分别为17%和4%。
当然中国投资者必须保持警惕。对那些技术导向型投资者来说,审慎关注政治问题和专项法规相当重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好的合作伙伴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评估风险。公司务必获取“真正先进的”技术,当心质次价高的投资。 而对资源导向型投资者来说,谨慎研究当地市场至关重要,不仅要研究商业环境,还要关注法律法规、劳动工会、工作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多情况下,公司应积极利用政治合作。
此外,从市场种类上看,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比商品市场更适合中国投资者投资。近期中国投资公司对黑石集团的投资便是很好佐证。投资资本市场可避免在国外开展直接运营,恰好避开中国投资者的短肋。另外,适合的投资工具也能帮助规避众多行业壁垒,甚至能缓和政治压力。
当然,参与世界资本市场风险重重,要求拥有顶级金融精英、丰富经验和强大金融机构。幸运的是,香港为中国大陆提供了这些方面的保障。庞大的海外留学生团体也能输送大量人才。投资者必须不吝成本地招募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是关键成功因素。
精读方能启迪
然而,上述建议都只是暂时性的。正如那句经典的英语谚语“No pain, no gain”。全球化的征程没有“捷径”。 我们必须不吝辛苦去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勤勉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仔细尝试、谨慎投资,所有这些都不可或缺。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能力。
中国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真正了解了中国经济,这对当前的领先公司,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中国公司,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作者简介:班德博士(Dr. Bernhard Hartmann)是科尔尼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兼亚洲能源加工及公用事业业务负责人,常驻上海办事处。唐源是科尔尼公司副理,常驻上海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