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修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3:41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难遗。此中病痛,略举一二。
第一、不得贪求玄妙
以事本来,平平贴贴,实实落落,一味平常,更无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覆第更无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实。盖由吾人知解习气未净,内熏般若,般若为习气所熏,起诸幻化,多生巧见,绵着其心,私谓玄妙,深入不舍。此正识神影明,分别妄见之根,亦名见刺。比前?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细流注生灭,亦名智障,正是碍正知见者,若人认以为真,则起种种狂见,最在 所忌。
第二、不得将心待悟
以吾人妙圆真心,本来绝待,向因妄想凝结,心境根尘,对待角立,抢起惑造业。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单单提此一念向前,切莫管他悟与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将去,若工夫到处,自然得见本来面目,何须早计?若将心待悟、即此待心、便是生亡根株。待至劫,亦不能悟,以不了绝待真心,将谓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易生疲厌,多成退堕。譬如寻物不见,便起休歇想耳。
第三、不得希求妙果
盖众生生死妄心,元是如来果体。今在迷中,将诸佛神通妙用,变作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将真净法身,变作生死业质;将清净妙土,变作六尘境界。如成做工夫,若一念顿悟自心,则如大治红垆,陶镕万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来果体;即此妄想情虑,元是神通妙用。换名不换体也。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门,则取舍情忘,欣厌心歇,步步华藏净土,心心弥勤下生。若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碍正知。转求转远,求之力疲,则生厌倦矣。
第四、不可自生疑虑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脱去故步,望前眇冥,无安身立命处。进无新证,退失故居。若前后筹虑,则生疑心,起无量思算,计较得失,或别生臆见,动发邪思,碍正知见。此须勘破,则决定直入,无复顾虑。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处,更加精釆,则不退屈。不然则堕忧愁魔矣。
第五、不得生恐怖心
谓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顿歇,忽然身心脱空,便见大地无寸土,深至无极,则生大恐怖。于此若不勘破,则不敢向前。或以此豁达空,当作胜妙,若认此空,则起大邪见,拨无因果,此中最险。
第六、决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无别佛,唯心即是。以佛真法身,犹若虚空,若达妄元虚,则本有法身自现,光明寂照,圆满周?,无欠无余。更莫将心向外驰求,若舍此心别求,则心中变起种种无量梦想境界,此正识神变现,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更无一念,凡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今之做工夫人,总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虚妄,将此妄想,误为真实,专只与作对头。如小戏灯相似,转戏转没交涉,弄久则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捉了,抛向一边。此如捕风捉影,终日与之打交涉,费尽力气,再无一念休歇时。缠绵日久,信心日疲,只说参禅无灵验,便生毁谤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堕之。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无他,盖由不达常住真心,不生灭性,只将妄想认作法耳。者里切须透过,若要透得此关,自有向上一路。只须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处,不管是善是恶,当下撇田切莫与之作对。谛信自心中本无此事,但将本参话头,着力提起,如金刚宝剑,魔佛皆挥。此处最要大勇猛力、大精进力、大忍力,决不得思前算后,决不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被此等妄想缠绕。如脱?之鹰。二六时中,于一切境缘,自然不干绊,自然得大轻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处也。
以上数则,大似画蛇添足,乃一期方便语耳。本非究竟,亦非实法。盖在路途边,出门一步,恐落差别岐径,枉费心力,虚丧光阴。必须要真正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所谓“行步平正,其疾如风。”其所行覆,可以日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须从者里透过始得。
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杨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盅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憨山禅师
憨山大师的故居,位于和县绰庙乡古渡口蔡浅。为弘扬大师功德,布泽故里苍生,在地方政府和蔡氏家族的努力下,南华禅寺传正法师为圆大师之夙愿,主持义举,捐资百万,兴建此“憨山大师纪念堂”。
憨山禅师(1546—1623年)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和县绰庙人(一说安徽全椒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父彦高,母洪氏。生于明嘉清二十四年(1546年)。
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五台山憨山之奇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广东五年,竟名满大江南北。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
天启二年十月十一日,禅师世缘已尽,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所著有《观楞伽经记》、《法华经通义》等。又其弟子别编辑其遗文等,为《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
今憨山大师与六祖慧能的肉身并列供奉于曹溪南华寺内。两大菩萨以不朽肉身默默昭示着后人。
憨山大师在中国思想学术界也是一位杰出哲人,写了许多专著,如《大学中庸直角指》、《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春秋左氏传四法》等。大师认为释、儒、道应该三教调和,共同发展,不应相互排斥。在学术思想以及宗教界门户之见很深的封建社会,憨山大师站得高,看的远,胸怀博大,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哲人的风范。
憨山大师博学多才,通诗文,精书法,他的梦游诗构思奇特,禅意深邃,书法结构圆润,笔力遒劲,柔中寓刚。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u13662568/d117595548.htm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