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25:33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07    文章录入:admin ]
●清华大学教务处
我校第21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制定了《清华大学2001~200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促进了全校师生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各项教学改革的实施。
在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中,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即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完成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而且,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不应只是接受式的知识教育,而应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宽厚的基础、社会的责任、全球的视野和领导的潜质,为高层次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本科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具体体现。本科培养方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过程,而且要提供个性化培养的空间,为通才制定规则,为天才留有空间。为此,我校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自2001级起全面修订并实施新的培养方案与指导性教学计划,各个学科本科培养方案的主要课程设置和学分总量基本上和世界一流大学同类学科的培养方案相接近,标志着我校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的教育和教学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减少了必修课程与课内学时,增加了选择空间与探索研究的空间;调整了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搭建了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并重的基础教育平台,强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拓宽了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强调实践与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以理工科为例:在全部140学分的课程学分中,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分各占1/4,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占1/2。
在我校建设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宏观背景下,伴随着教育思想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文化素质教育在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由原来的辅助性地位提升到基础教育平台的高度,其广度与深度也得到较大拓展。
我校自1987年开始设置必修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最初只有两个课组: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之后又增设道德与人生、经济与管理课组。在新修订的本科培养方案中,文化素质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共同构成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使文化素质教育收到实效,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我校推出了文化素质教育十个课组。文化素质教育课组的设置既保持和强化了“历史与文化”、“文学”、“艺术”等文化素质的传统优势科目,又增加了法律、国际国内社会与政治热点问题、科学与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课程,力求体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文理渗透、综合交叉的课程设计思想。对于理工科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总量降低的情况下,文化素质课程学分由5学分增加到13学分,使人文社科类课程资源扩展、学分增加、选择性加强。对于文科学生,各专业培养方案也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目前,我们正在研究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文化素质教育课作为量大面广、对学生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课程,一直是我校“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重点。目前,已涌现出一批文化素质精品课,其中彭林教授开设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2003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优质课程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校还不断发掘校内外资源,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形式。例如,面向大一新生,以名师引导、师生互动、小组研讨、探索学习为特征的新生研讨课已成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课学生通过参加与名师互动的小班研讨课,接触了另一种专业领域及其所带来的另一类思维方式,这些课使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再如,大一外语强化训练暨外语文化月活动,不仅开辟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新途径,有关外国音乐、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各种讲座,以及百科知识竞赛、英文歌曲比赛、演讲比赛等,也使学生多方位地接触和了解到了异国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与能力。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对各个科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大力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仍然是高等教育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为此,我校将继续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文化素质课程建设,努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附:
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种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各高等学校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摘自《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高[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