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容面对老龄化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48:18
社会化养老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思想文化氛围,它需要人们摒弃头脑里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需要培植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新意识、新观念。
按照国际相关规定,一个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 ,这个社会就可以称之为老龄化社会。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4亿,占总人数的10.9%;预计到2005年,老年人口大约有3亿,占总人口的14.4%。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给政府及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据全国老龄委权威人士估算,中国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已经超过了老人家庭总数的30%,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80%以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及其生命周期进入老年期,中国养老资源将会日益短缺,“四二一”甚至“四二零”的家庭模式会越来越多,这势必使单纯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养老“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目前,我国不仅经济基础薄弱,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截至2005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相当于城镇人口的31%,相当于全国人口的13.34%。
社会化养老不仅是单纯的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思想文化氛围,它需要人们摒弃头脑里固有的落后的传统观念,需要培植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新意识、新观念。当前尤其要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更新观念:
健康观——储蓄健康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都是庞大的,国家、个人在承担这些费用方面都很吃力。我国的“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很高,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因病致贫现象突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措施也会加速出台和完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难以完全满足老年社会迅速增长的医疗需求。
研究证明,通过广泛开展保健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中华民族也有独特的健身、养生之道,例如“走为百练之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现在坚持锻炼身体的多数是老年人,中青年和少年儿童尚未普遍参与。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储蓄健康”的正确保健理念,从娃娃抓起,年轻时就要积极锻炼,到老了才能享受健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总是有很多借口,把锻炼身体从日程安排中挤掉了。其实观察周围的老人不难发现,很多疾病都是年少时不注意保养和锻炼身体结果落下的病根,到老之后就要花许多倍的精力和财力来进行治疗。每天锻炼身体看上去好像浪费了一点时间,但它能让我们身体更加健康、精力更加充沛,工作和学习效率更高。从更长远的目标看,锻炼能让我们在年老时不仅减少疾病,充分享受晚年时光的闲暇,同时也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工作观——老有所为
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有相当一批老人退休后又开始重新投入工作,甚至开始创业,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拥有着丝毫不让于年轻人的激情和干劲,涉足从高端电子产品,到网络销售,甚至广告模特和形象代言人等各个领域。比如在美国,社会安全福利是老年人享受的一项主要的福利待遇,其中有相应规定鼓励老年人延长工作年龄:如果62岁停止工作,每月可领取764美元;如果67岁停止工作,每月可领取全额1118美元;如果70岁才停止工作,每月可领取1390美元。多工作8年,便能领取相当于原来两倍的社安福利金额,因此有许多老人乐此不疲。
目前,中国离退休干部超过1000万人,退休职工也在2000万人以上,而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的速度增加,他们当中不乏各类人才。让他们重焕活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其能力与经验远非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所能企及。但传统观念认为老了最大的福气就是呆在家里贻养天年,“老有所养”,应该是子女照顾,自己不再操劳。所以很多退下来的老人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也没有什么工作热情。再加上子女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致使生活孤单、精神空虚,常常引发心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其实离退休并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老年人首先要转变观念,有不老的雄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开发利用老年资源,鼓励老年人创业工作,让他们也在白发侵袭额角的时候仍可以发光发热。“老有所为”,不仅可以缓解老龄社会的沉重负担,还可以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的大好事。
子女观——崇尚独立
“空巢老人”所面对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承受子女离去独自过晚年生活这一巨大的落差。因为在传统中国,为人父母时,在子女出生之后,尤其是进入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年代后,所作的一切都围绕子女,孩子的一言一行,一点成功或失败都深深牵动着父母的心。等到孩子们工作的工作、住校的住校后,作为父母便会感觉到无处操心,有很大的失落感,甚至幻想子女能重新回到从前陪在自己身边。有一位母亲,在女儿考上大学离开家之后,竟十分想回到女儿高三时,她每天中午顶着烈日从家里乘一个小时车送饭到女儿学校的那段时光。
相比之下,现代西方人则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人空间,很多事情他们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也很放心孩子在外面打工或进行自己的活动。比如在美国,经常可以在清晨看见十来岁的男孩子挨家挨户送报纸,风雨无阻;女孩子很小就帮助邻居家照看小孩。他们上大学时,大都靠自己的成绩获取奖学金,或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取学费。而父母即便有了孩子,也有充分的私人空间,仍然可以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中。所以,美国的年轻人独立精神很强,在小的时候就不懂得什么叫“依赖”,长大后更是崇尚白手起家。而做父母的在迈入老年之后,也不会想到“依赖”子女的养活度日,同样靠自己的双手或社会福利救济独立生活。
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社会人口迁移流动越来越频繁,“四世同堂”、互相依靠的大家庭的概念正在逐渐淡化,三口甚至更少人口的小家庭的概念增强了,子女长大独自外出求学工作越来越多了,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独立生活,不仅老人要被迫学会,年轻的父母和孩子们也必须要学会,这既是为了在当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将来成为老人时从容面对“空巢”的需要。
公益观——义工助老
随着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多,要完善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和服务体系,就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西方国家较早进入老龄社会,不仅热心老人公益的意识深入人心,而且公益事业体系十分健全,有很多养老院、养老基金等都是来自社会捐助,慷慨解囊的商人们被称为“社会赞助人”。微软的比尔·盖茨,财产超过400亿美元,已先后捐款250亿美元;股神巴菲特将自己300多亿美元的个人财产捐出99%给慈善事业;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对自己14岁的儿子提出的“财政要求”中,规定每周一美元五十美分的零花钱中,至少有20% 用于公益,20%用于储蓄。重要的是,慈善活动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资金投入,更需大量的人力资源——民间志愿力量如义工的援助。对于一个地区而言,义工既是文明、爱心的播种机,也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在西方发达国家从事福利服务的义工人员非常多,往往占整个社会福利服务人数总数的大半,绝大部分非盈利性慈善机构,都要依赖广大志愿者不计报酬地贡献时间、技能和精力来维持。义工的普及说明在这些国家慈善公益事业真正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和民间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足进步,但慈善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适应,尤为人们诟病的是,一批暴富的有钱人,满足于炫耀奢侈,吝啬于关爱他人。同时,关于义工等志愿者的制度和组织十分不健全,有许多公众有义务帮助老人的愿望但缺少正规的渠道参加。党的十六大之后,国家把慈善事业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媒体都把动员全社会来关爱老人、帮助孤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经常呼吁公众向困难老人捐款,无情揭露抛弃、虐待老人的罪行等,也有很多爱心人士建立起收容老人的福利机构,自发组织助老的志愿者活动,这些都对推动我国老人公益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前,政府要不断完善慈善、公益立法,尤其要加强义工等志愿者的助老公益性活动的组织性,将做义工为老人、为社会服务的成果与个人工作评价相结合,为推广义工等志愿者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各类媒体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引导、鼓励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尊敬老人,尽己所能,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中,长期坚持,形成风气,让尊老助老成为中华民族新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