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亿养命钱面临贬值风险 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4:01

两万亿养命钱面临贬值风险 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 01:2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大视野

  【策划人语】 中国正在享受“人口红利”,但“人口红利”背后潜藏的是不得不支付的“高利率”。养命钱不仅肩负着老有所养的任务,它能否增值还关乎中国经济的未来。

  两万亿养命钱面临贬值风险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五个险种社保基金规模发展惊人。2001年累计结余为1639亿元,但到2009年底就近2万亿元(1.96万亿元),9年间增加了12倍,2002-2009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1%(养老保险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含企业年金基金;城镇职工养老和职工医疗制度中含统筹和个人账户部分)。

  社保基金规模快速扩大,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社保基金实力极大增强,彻底改变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忧的是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没有跑赢2.2%的CPI(2000-2008年),处于贬值状态,且规模越大,贬值风险越大。目前社保五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只有存银行和买国债,不到2%的名义收益率既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国债投资的收益率,也低于国外任何一个实行市场化的投资收益率,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之前公布的10年平均收益率为9.8%,企业年金2006-2009年平均收益率为10.5%。如果取上述二者中位数10%为基准收益率,剔除基本社保五险基金2%的名义收益率之后,1997年以来五险基金的利息损失高达6000亿元以上,相当于抵消了同期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所有补贴!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历史,但如果社保五险基金投资体制依然如故,在其他参数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仅养老保险滚存余额就超过10万亿,届时收益率损失将达几万亿。

  制度因素导致收益率低

  如此低的投资收益率显然非制度设计者的初衷,而是社保制度缺陷约束下的被动结果。

  目前五险基金投资管理层次绝大部分以县市级为主,真正实现大收大支的省级统筹的只有北京和上海等四、五个省份,2万亿社保五险基金分布在2000多个县市级统筹单位,且不同险种基金的管理核算是独立的,每个统筹单位有3-5个基金行政管理机构(包括新农保基金)。这样,社保基金在全国事实上就被分割成上万个独立管理的基本单位,一片散沙,呈现出严重“碎片化”状态,只能通过财政专户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的方式将其死死管住;在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专业人士的情况下,如此“碎片化”的属地化社保基金管理体制,不可能具备实行市场化投资的基本条件。否则,一旦盲目放开,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十几年来存银行和买国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即使收益率如此低下,这也是基层各级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因为这个投资体制缺乏完整的配套设计和细节规定,在决策层面长期放任,在基层操作层面处于各显其能的“放羊”状态,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基层政府为尽量获取较高收益率,在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不得不为银行协议存款而到处奔走,在国债难求的背景下四处拜佛,甚至公事私办。

  三步走启动投资体制改革

  考虑到基金贬值的紧迫性,笔者建议,先易后难,分三步走,迅速启动社保基金投资体制改革程序。

  第一步为临时阶段。建议在1-2年内为满足社保基金保值的需要,对2万亿基金全额发行特种定向社保国债,彻底解决地方社保基金购买渠道问题,赢得时间,将社保基金的利息损失降到最小。鉴于通胀预期大约为4%,特种定向社保国债利率可暂定为4%-5%左右。在临时阶段,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既可提高社保基金收益率,免除负利率之害,还可为中央政府实行经济刺激计划进行融资。中央财政支出的利息成本相当于目前每年对基本养老制度一千多亿的转移支付的置换或抵消(2009年转移支付1600亿元),此举并没有为中央财政带来额外成本,也不会影响中央对西部地区当期收不抵支缺口的转移支付,反而还起到了为其融资的效果,更不会影响地方政府对社保基金流动性的要求,因为在临时阶段可发行短期国债,且社保基金主要集中沉淀在沿海一带发达省份。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紧急措施,作为国家应对老龄化战略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每年的增量部分应通过财政专户照单全收,除预留相当于几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全部取消银行商业存款,以保证较高利息收入和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

  第二步为过渡阶段。我们应抓紧利用这1-2年的临时阶段,彻底梳理社保基金的管理体制,对五险基金投资管理体制分门别类予以改革,实现社保基金投资体制的市场化与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提高整体收益率。

  设立过渡期的目的是在社保制度深化改革之前,先采取一个变通办法,先把多元化投资做起来。具体思路是:组建一个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通过该机构对地方统筹单位公开承诺支付高于上述临时阶段国债利率的更高利率,“吸纳”各地社会基金对其实行一揽子投资。这样一个带有储蓄性质的投资体制,虽然没有改变制度核算的统筹层次,但由于通过精算中性的方式将各地碎片化资金集中起来,2000多个统筹单位和上万只基金单位便可跨越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障碍,不仅可克服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而且较高的利率还对地方政府起到了激励作用,避免保险制度的逆向选择,进而整合成一个资产池,为实行中央政府统一投资体制创造条件。

  在过渡期内,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作为一个投资管理单位,负责对社保基金进行投资组合,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资产配置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根据各地实际需要统一“购买”由财政部发行的特种定向社保债券;二是权益类产品投资可采取竞标方式实施外包;三是与中央政府协商,对相关垄断性、资源性、基础性产业或失业划出一些“社保投资特区”,社保基金享有优先投资权。过渡阶段中实施多元化的统一投资体制对社保基金而言不分险种,不分层次,其特点是使社保五险基金在整体上提高了利率水平,使之更加接近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

  在过渡阶段,对账户基金(试点省份已经做实的1500多亿)投资体制的改革有两个思路:一是暂时不要分离出来,与统筹基金混起来统一上解给中央政府实行一揽子投资;一是将之独立出来,专门为其建立一个投资机构,甚至走向海外,实行比统筹基金投资策略更为灵活的投资,扩大权益类资产持有比重,将之塑造成一个主权养老基金。但后者在短期内需要解决一些制度障碍。其中,最为迫切的是要尽快在各省自行建立投资体系与中央建立统一投资体制之间进行抉择。

  第三步为深化改革阶段。例如从2013年开始,将社保制度深化改革的任务提到案头。笔者之所以重提深化改革,是因为在账户基金投资体制改革中遇到两个困境。

  第一个困境是天量“空账”与巨量资产并存的悖论,且二者平行增长,与日俱增。众所周知,统账结合的制度设计属于部分积累制,个人账户应该做实。但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已到1.25万亿,另一方面空账已超过1.3万亿,相同规模的养老资产沉淀却不能用来做实大致相同规模的空账:万亿资产在贬值,万亿空账却无钱去做实。如果制度不改革,即使再过10年,这个令人尴尬的窘境将依然存在:一方面空账已扩大到几万亿而无法做实,另一方面资产积累将超过10万亿正在贬值。人们不禁要问,资产在倍增却不能保值;而空账是空账,他们也在翻番,他们仅在咫尺,却不能用左手的资产去做实右手的空账,这个制度怎么了?

  第二个困境是做实账户与统筹缺口之间的悖论。统账结合走到了头,存在着设计不科学与不合理的许多制度隐患。既然这个养老制度在实质上正在改弦更张,那么在表面上就没有必要“硬撑”下去,而应对这个制度进行全面反省。否则,制度结构没理顺,社保基金将难以建立起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而只能长期处于临时或过渡阶段,不利于增值保值,不利于国民福祉。

  两个制度困境非常典型地说明,中国的社保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予以彻底解决。否则,投资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的。

  未富先老 代价沉重

  旅美学者 薛涌

  □旅美学者 薛涌

  在过去几十年,老龄化一直被视为是发达国家的“富贵病”。如今,老龄化已经成了全球性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即使没有天灾人祸,当今四五十岁的这代人在有生之年也可能看到世界人口的下降。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组织的人口学家预计,到207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的顶峰,随后下降。在此之前,一些国家的人口可能已经开始急剧下降了。

  在人口萎缩所引发的老龄化问题中,东亚社会首当其冲。最严重的危机将出现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东亚最大的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5年,日本的中等年龄将超过50岁,30%的人口在65岁以上,每9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是80岁以上的老人。日本80岁以上的人口,几乎将和15岁以下的人口一样多。平均两个15-64岁的劳动力,要养一个65岁以上的退休人员。日本几乎就成了一个老人院。一个平均年龄为50岁的民族和一个平均年龄为25岁的民族比谁能干活,胜算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的情况,不比日本乐观。在2000-2025年间,中国人口的中等年龄预计将从30岁提高到39岁。以这个标准算,中国到时候就是一个比美国还老的国家。表面看起来,中国的老龄化远不如日本严重,实际上却比日本更难应对。简单地说,日本是先富起来以后才老的,中国则是没有富就先老了。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有钱的老人,是个地道的“富翁”,生活中一般不会有大的危机。可怕的是老年贫困,无依无靠。2025年,大约13.4%的中国人口将在65岁以上。日本的老龄化达到这个程度时,人均GDP已经接近2万美元,是中国现在人均GDP的6倍左右。中国在未来16年之内几乎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更糟糕的是,到2025年,中国将有3亿60岁以上的人口。他们也就是现在40多岁的一代人,属于计划生育的一代,大多数只有一个孩子。到时候可能出现一个劳动力养一个退休人员的情况,比日本两个人养一个人的局面还要严重。加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没有存养老金的习惯和制度,到时候就更无财力应付危局。

  日本是个高科技发达的国家,国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受益于“终身雇佣”的制度,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工作能力。日本人的健康水平也是世界最好的。这些条件,使日本有更大的余地应对老龄化问题。比如,人手不够用,可以推迟退休年龄,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商业销售、计算机、教育、设计等工作。他们在这方面并不一定比年轻人差,甚至有一定的经验优势,大多数能够自食其力,社会负担也能相应减轻。

  但是这样的措施,根本无法搬到中国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以制造业为主,工人大部分都在干体力活。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有将近一半在种地,另外1/5是矿工、建筑工人、交通运输工人,以及各种工厂的职工。你不能指望一个65岁的人再当建筑工人,就是在服装厂当制衣工也会力不从心。况且,现在许多人50岁不到就提前退休,怎么可能到65岁时突然有了工作能力?再有,中国的经济条件还不够好,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保障,劳动力的健康水平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老人健康差,不仅无法工作,而且也会增加医疗费用,使国家财政雪上加霜。

  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全球老龄化现象,我们只有一个非常狭窄的“机会窗”。10年后,高度的城市化,会自然压低生育率。到时候即使鼓励大家多生孩子,怕是也没有人听,“机会窗”会马上关闭,老龄化将拖累中国的经济。人口发展一方面有一定的可测性,同时又有相当长时间的惯性,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依赖可靠的数据而非常识来进行政策判断。

  毫无疑问,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我们当年没有听马寅初的话,晚行动了20年,至今还在为此付出着代价。如今如果不能迅速接受新人口论,提前20年进行微妙的政策调整,未来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

  作者简介:薛涌,旅美学者,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任副教授,著有《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怎样做大国》等书。

  勿让日本悲剧重演

  □叶檀

  中国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今年7月披露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大约1.3万亿元人民币。另据2005年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养老缺口的报告,以目前的人口与养老模式推测,2001年到2075年,中国养老金缺口达9.15万亿元,这还未考虑货币购买力贬值因素。

  弥补养老金缺口可有多个途径,比如国有资产划拨、增加缴费群体与比例、增加投资收益。如果上述办法都行不通,还可向法国等学习,推迟退休年龄,人为改变老年人的定性,从60岁上升到62岁,甚至65岁。

  增加缴费群体与比例在中国行不通。我国企业与个人承担的养老负担沉重,工作人口承担了养老体制改革之后的高额成本。解决我国养老金缺口的可行途径包括,增加国有资产划拨到养老部分的比例,提高养老金的投资收益,改革目前的养老体系。

  在货币环境极为宽松、通胀预期高悬的经济环境下,养老金投资成为必然之选,否则就是坐等贬值。养老基金最重要的是在公平前提下的投资收益第一原则。

  通常养老基金遵循安全第一原则,以投资跑赢通胀比例作为标准,保证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缩水。

  但投资品市场没有绝对的安全与危险,只有投资水平高下之分。所谓风险小就是贬值的代名词,如日本养老基金大部分投资于收益率极低的日本国债,相当于为日本畸形的刺激政策作了贡献,对日本老年人未见有好处。

  只要是投资,就有亏有赢,即便多年赢利,只要次贷危机一只黑天鹅飞过,就可能前功尽弃。次贷危机发生的2007年,日本养老金亏损5.84万亿日元。

  日本养老金出现损失已不是第一次。早在2001年、2002年,累计亏损总额高达6.07万亿日元,创下历史纪录。今年二季度,负责养老金投资运作的“养老金公积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报告称,该机构2010年二季度投资亏损35898亿日元,收益率为-2.94%。日本养老金增加海外投资受累于金融危机,只能说明投资眼光低下,而不能反证投资失败。

  我国社保基金在国内投资具有屡次成功抄底、逃顶的“神功”,这当然不能成为市场常态。对于中国的社保基金、养老基金而言,考验远未到来,等到中国资产增值的高峰期过去,养老基金才会面临真正的考验。   

   我国养老金空账1.3万亿元 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7日 16:41  新华网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

  新华网济南7月27日电(记者 袁军宝、焦国栋)近日有专家指出,我国养老基金“空账”1.3万亿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有群众认为,以后老人越来越多,两个年轻人养四个老人再加上孩子,不把老人的养老金做实,年轻人怕是负担不了。

  一些专家认为,“空账”是我国养老制度转型形成的“历史欠账”所致,目前支付风险不大,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支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国家逐步做实账户并能让养老基金收益跑赢CPI才是上策。

  账户“亏空”是养老制度转型之痛

  我国养老金“空账”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据了解,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1991年国务院决定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探索试点,各地逐步建立起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体系。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研究员李爱说,经过几次调整,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职工缴费工资的20%,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为缴费工资的8%,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根据个人账户余额及社会工资水平等因素共同确定。

  据了解,改革之前的养老保险由国家统筹安排发放,没有个人账户及资金积累过程。在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已近30年的职工刘景凡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企业工作,之前没听说过有个人账户,现在每个月往个人账户交200多元,退休后能拿2000多元。尽管自己拿的退休金并不全是自己积累的,但养老没有问题。

资料图片

  山东大学财政系主任李齐云说,改革前虽然没有个人账户,但国家已经通过企业税收及利润上交等方式拿走了养老保险所需的“必要扣除”,并已把这些资金用于其他事业,个人账户建立后不能再向这部分职工“追缴”养老金,从而形成个人账户“历史欠账”。

  李齐云说,待这部分“欠账”职工退休领取养老金时,便只能“挪用”后来人缴纳的养老金予以支付,从而形成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虽然国家财政不断予以补贴,但由于老龄化不断增加及养老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账”越来越大。

  据了解,为解决“空账”问题,2001年我国在辽宁试点做实个人账户,之后又扩展到吉林、上海、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工作人员张晓巍介绍,目前山东已做实个人账户150亿元,大多数地市在做实个人账户时财政压力不大,但有的市由于财政基础不好及收缴状况不佳等原因,尚需省级财政给予一定扶持。

  人口老龄化加剧“空账”风险

  一些专家认为,养老金账户“空账”并不稀奇,之前就引起过许多争议。据了解,争议在1996年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时便已出现,个人账户在运行不到3年时间内“空账”规模就已达到1990亿元,之后越来越大,2004年达到7400亿元,2005年底超过8000亿元,据专家透露,至今已达到1.3万亿元。

  虽然“空账”规模越来越大,但“现收现支”的支付制度在保证养老金支付方面问题并不严重,据了解,去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15万亿元,而基金总支出8900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养老金已累计“节余”1.25万亿元。张晓巍认为,“下一代养上一代”的养老方式,如果不存在老龄化加剧的情况,基本可以持续下去,目前山东省的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为1100万人,而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为300万人,养老金已累计“节余”500亿元左右。

  李齐云说,许多国家都在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制度,如英国、澳大利亚采取政府税收全额负担的方式,瑞典采取名义账户的方式。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曾表示,把账做实和将来“认账”虽是两件不同的事,但效果是一样的,即居民不用担心账户里的钱是否存在,只要退休时可以正常领取养老金就行。

  但也有部分群众对此表示担心。在山东济南一家银行工作的李阳说,养老金账户里的钱最好还是别作他用,如果现在用了,相当于把后人的钱提前拿来花了,不保险。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张晓巍介绍,一些老工业基地如济南、青岛等地老龄化趋势已特别严重,将来支付压力肯定会增大。据山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山东将比全国提前5年结束人口红利期,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比例将达到39.49%。李阳说:“如果10个人里有3个老人,3个小孩,剩下4个工作的人养这么多人,压力肯定会很大。”

  不仅是山东,全国也是如此。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统计,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2.7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7%,2050年将超过30%。有专家预计,如果不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未来30年时间里,我国城市养老金“空账”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

  李爱说,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中国面临“未富先老”的局面,“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可有效避免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张晓巍认为,如果账户做实,便有资金进行投资以“保值增值”,账户空转不利于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

  账户做实后资金如何“管”成难题

  一些专家认为,个人账户如果做实,将面临如何保证资金不被非法挪用及“保值增值”的问题,如果社保基金收益“连CPI都跑不赢,那对国家及群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有专家表示,到2020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滚存将在10万亿元以上,但近年来中国养老金账户投资的收益率不到2%,而在过去9年里,CPI平均为2.2%,面对高于收益率的CPI,社保基金受到通胀的巨大侵蚀。

  张晓巍介绍,国家对养老金的管理及如何使用都有规定,目前大部分只能存在银行或买国债,只有做实的部分可以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从近些年来看,这部分资金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为244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为9.75%。

  社保基金之所以有较高的收益率,是因为其投资渠道更加宽松,但一些业内人士也担心,如果增加养老金投资渠道,其风险必然增大,如何确保群众的“养老钱”不亏空又是难题。

  李爱认为,如果做实个人养老账户,养老金投资操作肯定不能过于保守,必须结合企业年金及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选择风险较小、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品种,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以增加收益。她建议,国家应建立起全国性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以便于全国各地的资金规范统一管理,防止出现挪作他用及乱投资现象,并且这些资金可以集中起来,用于投资国家优质项目,如机场、高速公路等以获得高额稳定收益。   

老龄化吞噬医保基金 25%退休人员用去6成统筹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 09:3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肖明 北京报道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保基金将面临挑战。

  在8月19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卫生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透露,随着中国老龄化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医疗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比如职工医保的数据显示,在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口范围之内,2009年大约1/4的退休人员用去了住院统筹基金部分的60%。

  “随着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这种资金分配的格局可能会更加的严峻。” 胡晓义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指出,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人看病比例以及费用增加,如果出现资金紧张,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在当前上述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时,应该尽快扩大医保覆盖率,提高医保服务标准。

  医疗基金充足但仍需大投入

  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1598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2%。人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说,201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会达到15%。这可能会给医疗保障制度造成冲击。

  胡晓义透露,在职工医保参保人口范围之内,2009年大约1/4的退休人员用去了住院统筹基金部分的60%。这样持续发展下去,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可能对医保基金的支出造成严峻的挑战。

  卫生部部长陈竺当日透露,预计2015年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将比目前提高1岁,达到75岁,到2020年再次提高2岁,达到77岁。

  这更加凸显看病费用增加的问题。“这个情况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因为人越老,看病的支出就越多,不过对城镇职工看病国家并没有投入,目前这方面医疗结余资金庞大,暂时不会出现支付难的问题。” 北京大学公共学院顾昕教授指出。

  据悉,尽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国家没有掏钱(职工一般是每月按照平均工资的2%,单位按照总工资的6%每月交纳医疗保险额),但是国家在新农合和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方面支付增长较快。对新农合,国家财政拿出的资金从前几年的人均20、40块钱,迅速增加到今年的人均财政补助120块钱。

  此外,过去3年中央、地方财政总计安排了7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09亿)资金,解决了将近一千万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居民医保不同于职工医保)医保的资金来源问题。

  顾昕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财政资金面临着是向老年人看病倾斜,还是向扩大医保覆盖率、提高医保标准等方面倾斜的选择问题,但是短期内财政还没有向医疗基金增加投入的压力,所以应该抓紧时间做最重要的工作。“居民看病难说明覆盖率不够,看病贵说明报销比例不高,这是最关键的紧迫工作。” 顾昕说。

  2009年全国财政投入的医疗卫生支出为3994亿元,2010年增加到4439亿元。不过,09年全国财政的卫生投入仅仅占到GDP的1.3%,占财政总支出的6%左右。唐钧认为,卫生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仍太低,如果是发达国家,还可以提高几倍。

  国家将确保医保水平提高

  胡晓义指出,下一步还是要按照医改“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原则,让医保尽快扩大覆盖,同时逐步提高医保水平。

  “保障的范围也要从保大病为主,逐步地向门诊的多发病、常见病扩展,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逐步解决保障水平从低到高的问题,并且均衡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待遇。”他说。

  “关键还在于很多病能够报销,比如门诊,并且看病报销的药物和服务目录应该扩大,国外是禁止名单以外的都可以报销,中国是只有上了名单的可以报销。” 顾昕说。

  根据了解,目前城乡居民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并不高,在城镇职工医保方面,住院报销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希望今年后将此比例提高到75%。而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住院报销比例,目前只有60%左右。

  同时国家也将尽快全面推进门诊费用统筹,解决群众反映的多发病、常见病诊疗费用的负担问题。胡晓义透露,在明年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地市级统筹,以增强基金的调剂能力,还要推进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的分级管理制度,改进支付方式,推行按人头、按病种和总额预付等多种付费方式并行的改革。

  胡晓义指出,全国统一标准、多种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已经批准发行1.5亿张,实际发行7300万张,预计到今年年底可望实现实际发行1亿张,“十二五”期间,将发行到8亿张。“让所有的参保的群众都能享到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务。”他说。  

日本老龄化严重:种庄稼全靠老人 学者提醒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 17:12  环球时报

  李虹 吴薇 孙秀萍

  日本是世界闻名的“老人社会”,《环球时报》记者来到日本才发现原来老龄化问题就发生在身边,而且如此严重:在东京机场办理通关手续时遇到的第一个日本人是位60多岁的老先生,嘴里说着带有浓重日式发音的英语;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甚至在记者住的商务酒店里,每天来打扫房间的也是60多岁的大叔。老龄化和少子化似乎成了扣在日本头上的紧箍咒。刚创建的“奋起日本党”就因为平均年龄高达69岁而不被看好,但创建者与谢野馨则提醒说,不要忘记日本30%以上的国民都是老年人,所以日本需要“老人党”来制定符合老龄化社会的政策。这句话道出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严酷现实和暗藏的社会不安。在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日本官员流露出对老龄化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的担忧,年轻人则担心等自己老后拿不到足够的养老金,倒是日本老人最响应“老年人加油”的政府号召,成了日本一个十分忙碌的群体。

  农田里干活的多是老年人

  在东京等城市,开出租的司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老者,穿着笔挺的制服,戴着雪白的手套,但我们还是不免担心,让老人开出租车能有安全保证吗?的确,老龄化社会让日本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每日新闻》近日报道,近年来日本高龄驾驶员增多,年龄在70岁以上有驾照的人超过了500万。去年一年间,因70岁以上老人驾驶车辆酿成死亡事故640起。该报还担心,老龄化急速发展,将导致日本就业人口“有减无增”,依靠外来劳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位于关东地区的山梨县山中湖村,离东京约2小时的车程,52岁的长田三长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他告诉记者,山中湖村住着大约4700人,其中老年人的比例占到70%。虽然当地依靠旅游业发展得非常不错,但村子里的年轻人还是向往大都市的生活。记者在日本农村看到,田地里很少能见到正在耕种的农民,一路上只看到一个,还是一名老人,开着拖拉机在地里耕作。据当地人讲,如今农田里干活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很多老人只好选择种些容易耕种的作物,有的干脆把地转租给别人甚至卖掉。

  日本农林水产省大臣官房政策课课长助理萩原英树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在农村能看到的日本年轻人基本只有放假在家的学生”。在日本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农业生产者的60%,20年后他们将达到85岁,无法再从事农业生产,而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在农村除了乡政府的公务员外没有更多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工作岗位。农业生产后继无人,影响的不仅是农业经济,也削弱了日本的整个国力,这是日本政府最担心的地方。

  年轻人为三四十年后担忧

  在老龄人口的问题上,联合国有个统一的说法: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个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去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创纪录的22.7%,相比之下,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3%,中国在8%到9%之间。日本总务省担心,这样的结果会加剧日本劳动力短缺、税收不断减少和公共养老金系统负担过重等现象。从联合国的标准来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日本政府每年都会公布老龄化白皮书。去年的白皮书说,日本和先进国家相比,老龄化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还不明显,但90年代“危机加重”,到21世纪就已进入老龄化的“国际最高区域”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10年”,而进入老龄化社会也被日本认为是造成“失去的10年”的一个原因。据日本内阁府少子化对策担当企划官后藤一也介绍,预计2055年日本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646万人,届时将占总人口的40.5%,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就有两个老年人。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日本也在积极做出各种探索和努力,比如把支付养老金的年龄由原来的年满60岁提高到65岁。但很多日本民众觉得这不是什么灵丹妙药。26岁的村濑小姐在东京一家养老院工作,她告诉记者,日本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难以改变,老年人的养老金没有增加,反而提高了年轻人支付的门槛。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情况并不乐观。村濑说:“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交给了国家,用于退休老人养老金的支付,但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三四十年之后等我们退休时,政府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给我们发放充足的养老金呢?”

  年轻人的担忧不无道理。截至2009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751亿人,已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少子化可以说是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接待我们的日本官员大多爱拿数据说事。后藤一也向记者介绍说,根据日本的调查,90%的被调查者愿意结婚,并且希望生2个孩子,但现实与理想的差异非常大。出生率低下的原因是晚婚晚育,30到34岁的男性未婚率在2005年达到了47.1%,女性达到了32%,并且这一比例在逐年上升。2005年日本出生人数109万人,预计2055年出生人数将只有45.7万人。此外,过去日本都是“终身雇佣”,生活安定,而现在终身雇佣制度被打破,收入也变得不稳定,因此很多夫妇结婚后因经济实力不强,不愿意过早生孩子。         中国人口老年化形式严峻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在9日于吉林大学结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学术论坛”上,部分国内外的学者发表了上述观点。

  据了解,本次论坛由中国人口学会和吉林大学共同主办,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我国及日本、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70多位人口学专家和学者出席了论坛。

  论坛上,我国著名人口学家、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和吉林大学于潇教授等人指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给经济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策后,生育率与亡率同时下降,使人口结构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90年代以后,老年人口比重继续稳步提高。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838万人,占总人口的7.0%,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会。

 

  专家们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会压力不断加大。据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数据以及联合国的未来人口预测,21世纪前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稳步发展;2010年以后,老龄化不断加速,每10年依次可能将提高3.5、4.2和5.9个百分点;2040年以后,老龄化速度放缓;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可能将达到23.3%,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可能将达到3.3亿人,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1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2%。

     

  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保障60年回顾及探讨

桂世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终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人大网 www.npc.gov.cn日期: 2010-01-27

 


    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成年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的转变,老年保障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城镇扩展到农村、从老年收入保障扩展到老年医疗保障、老年福利服务的变化过程。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保障的变化,探讨未来研究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完善中国老年保障体系需注意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60年回顾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对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杜鹏,1994)。据1953年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当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4153.84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7.1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503.83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4.41%(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及福建省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如果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出版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一书所用的4项有关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划分当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话,那么除了老少比12.16%呈现年轻型特征(15%以下)外,0~14岁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年龄中位数等三项指标值均呈现成年型特征,可见1953年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基本进入成年型。从1953~1964年,由于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人口死亡率特别是老年人口死亡率较高的双重影响,中国人口反而出现了年轻化。据1964年中国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4225.48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6.08%;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虽然比1953年增加了63.67万,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却比1953年减少了1.1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2458.33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3.56%;不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比1953年减少了0.85个百分点,而且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也比1953年减少了49.29万。如果按照上述4项有关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划分当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话,那么除了年龄中位数20.20岁仍呈现成年型特征(20~30岁)外,0~14岁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等三项指标值均呈现年轻型特征,可兄1964年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属于年轻型。

    随着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特别是1970年后城乡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中国人口又渐趋老龄化。据中国第三、四、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从1982年的7663.78万逐步增加到1990年的9696.96万、2000年的13054.29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也从1982年的7.63%逐渐上升到1990年的8.58%、2000年的10.46%;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从1982年的4927.55万逐渐增加到1990年的6314.03万、2000年的8883.44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也从1982年的4.91%逐渐上升到1990年的5.57%、2000年的6.96%。如果按照上述4项有关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划分1982年和1990年普查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话,那么1982年除了老少比14.62%仍呈现年轻型特征(15%以下)外,0~14岁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年龄中位数均呈现成年型特征;1990年除了0~14岁人口系数27.69%已呈现老年型特征(30%以下)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均呈现成年型特征。可见,1982年和1990年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上都属于成年型,差别只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如果按照上述4项有关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划分2000年普查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话,那么除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6.96%仍呈现成年型特征(7%以下)外,0~14岁人口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均呈现老年型特征。可兄2000年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基本上进入老年型(见表1)。据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的推算,2007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9.36%(国家统计局编,2008)。

    在过去60年中,中国的老年抚养比也呈现波浪式上升的态势。据中国历次普查,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从1953年的12.98%降到1964年的11.86%后,又逐渐回升到1982年的13.04%、1990年的13.46%和2000年的15.68%;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从1953年的7.44%降到1964年的6.39%后,又逐渐回升到1982年的7.98%、1990年的8.35%和2000年的9.92%。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为12.86%(国家统计局编,2008)。

    2  中国老年保障的60年回顾

    中国老年保障从广义上考察,主要包括老年收入保障、老年医疗保障、老年服务保障。

    2.1  城乡老年收入保障的60年回顾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基础上,到1958年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先后在企业职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实行了退休制度,使符合条件的上述单位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可领取养老金。从1984年起中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改革,经历了实行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在同一城市内的社会统筹、在试点的基础上形成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方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将过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行业统筹的部门全部移交地方管理、进行逐步做实个人帐户试点、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计发办法、推进省级统筹等,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由国家、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缴费机制、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国从1986年民政部召开“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后开始探索。1991年民政部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规定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2003年后中国有些地区又开展了以各级财政对参保的农村劳动者给予直接补贴为特征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09年8月国务院召开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决定2009年先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新农保”的试点。2009年9月1日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规定“新农保”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试点的任务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并要求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对包括城乡老年人在内的生活困难的城镇家庭,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实施了救济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进程中,各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三无”老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老人)实行了“五保”: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1994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农村“五保”老人的供养“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2006年国务院又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

    1999年,国务院在部分省级地区实行城市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给予“补差”性的收入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从1994年起中国各地又开始探索建立包括农村贫穷老年人在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加快了这项制度的建设。

    2.2  城乡老年医疗保障的60年回顾

    在城镇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方面,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企业职工实行医疗保险的同时,1952年又颁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对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实行公费医疗。1998年国务院在总结1988年开始试点的经验后,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各地按全国基本统一的医保改革方案进行改革,建立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与在职职工共同缴费,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在计人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支付上,明显向退休人员倾钭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对中国没有医疗保障制度安排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包括一部分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城镇老年居民),2007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展了建立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

    对包括农村老年人在内的广大农村家庭,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逐步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的萎缩,原有的旧农合覆盖面大幅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部分农村地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探索。1997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等五个部门制定的《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的若干意兄》,在中国农村广泛实行了由政府主导、农民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农合制度。

    2009年3月,中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规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以及构建中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四大体系和保障四大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的八项支撑。其中直接惠及城乡老年人的,如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或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改进异地养老的退休人员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和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等。

    2.3  城乡老年服务保障的60年回顾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城乡逐步建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城镇的社会孤老和农村的“五保”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照料服务。2000以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2000年),民政部先后发布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2001)、《关于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的通知》(2005年),并从2001年起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等10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全民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2008年),要求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3  有关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完善中国老年保障的若干问题探讨

    3.1  反映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统计指标应尽可能以60岁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统计指标,现在我国政府有些部门及不少学者往往只使用以65岁为老年人口起点年龄的各种统计资料。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表3—5“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的各年龄组人口中,仅提供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值;在《中国统计年鉴2008》表3—10“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007年)”的人口年龄构成中也是如此。笔者认为这不仅不利于我们真实了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状况,而且也是与国际社会的现行口径不接轨的。诚然,在联合国委托法国人口学者皮撒主编并于1956年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一书中,曾使用过“64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然而在198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文件中涉及老年人口划分标准时,却根据世界人口发生的新情况写道:“另一种硬性的却比较方便的办法是把60岁和60岁以上的人统一划为年长人。联合国采用了此一定义,本文件亦用之”(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编,1983)。在1991年联合国社会发展和人道事务中心发表的《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中,也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老年人’、'老龄人’、'年老人’或'老年’等用词一般系指60岁以上年龄组的那部分人口。然而,有时在缺少60岁以上年龄组的统计数据时,系指65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谢联辉、宋玉华主编,1998)。在2002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开幕词中说道:“世界正经历着一个史无前例的人口转变,从现在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从大约6亿增加到20亿左右。”他这里讲到的老年人口数,按联合国的中位预测,就是指世界60岁及以上人口数。

    对于联合国有关老年人口年龄起点的上述变化,邬沧萍和杜鹏曾在合著的论文《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再认识》中认为“这是由于研究目的及范围的不同而形成的”(邬沧萍、杜鹏,1992)。以后在杜鹏的博士论文《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杜鹏,1994)和邬沧萍主编的《社会老年学》(邬沧萍等,1999)中又进一步解释了两个具体原因:一是“以60岁为起点来划分老年人口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以至全球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二是“它还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意义。”由于当时发展中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最高也只是60岁,如果把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定在65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缩小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的压力”(杜鹏,1994)。而且按中国目前城镇“在业人口的退休年龄”,“以60岁划分老年人就已经掩盖了一部分社会对老年人口的经济负担;若再以65岁来划分,大批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口势必仍被当作是生产人口,并由此低估老年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邬沧萍、杜鹏,1992)。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笔者完全同意邬沧萍和杜鹏的上述观点,建议中国统计部门在公布反映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统计数据时,应把60岁及以上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作为必须列入的数据,而在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或者受资料局限时,才使用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与此相应,我认为在分析现阶段及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状况和就业压力时,尽可能使用15~59岁人口数据;在分析老年人口抚养比时也尽可能使用15~59岁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3.2  展望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变动趋势

    在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对策”中,对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方案预测。该预测以2000年我国“五普”资料为基础数据,在修正生育中方案中假设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的修正值1.8逐渐提高到2015年的1.9、2020年的2.1,然后逐渐下降到2040年的2.0,并保持到2100年;在平均寿命低方案中假设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男性69.63岁、女性73.33岁,分别提高到2050年的男性77岁、女性81岁和2100年的男性81岁、女性85岁。按上述修正生育中方案和平均寿命低方案的预测结果,在21世纪的100年内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变动趋势如下:

    (1)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将从2000年的1.3l亿增加到2020年的2.48亿、2050的4.58亿,2100年仍为4.07亿。其中在2035~210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始终超过4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将从2000年的10.46%上升到2020年的17.14%、2050年的31.19%,2100年仍为31.51%。在2046~210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始终超过29%。其中2020~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处于高速增长期,老年人数从2.48亿增加到3.61亿,10年共增加1.13亿,增长率为45.6%;同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从17.14%迅速上升到24.43%,10年增加了7.29个百分点。

    (2)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抚养比将从2000年的15.68%上升到2020年的26.90%、2050年的59.63%,2100年仍为60.49%。在2047~2100年间老年抚养系数始终超过55%。其中2020~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将处于高速增长期,10年内老年抚养比从26.90%上升到41.58%,增加了14.68个百分点。

    (3)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数将从2000年的1211万。增加到2020年的2798万,2050年的1.01亿,2100年仍为1.14亿。在2050~2100年间高龄老年人数始终超过9700万。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将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1.94%、2050年的6.90%、2100年的8.87%。在2051~2100年间该比例始终超过7%。其中在2040~2050年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处于高速增长期,高龄老年人数从6204.85万增加到10117.38万,10年共增加3912.53万,增长率为63.06%;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从4.15%迅速上升到6.90%,10年增加了2.75个百分点。

    3.3  辩证认识实行计划生育对2]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的影响

    关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是否有影响及影响大小的问题,在现在的干部和学者中仍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主要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有的认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关系不太大,甚至不敢承认现行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从笔者主持的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生育高、中、低方案与平均预期寿命低方案预测结果来看,在假设的不同生育方案下,都不能改变2001—2060年间我国每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21世纪上半叶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迅速增长的人口因素,主要是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较快提高的同时,由建国后三次出生人数高峰期生育的大批婴儿进入老年期造成的。尤其是在2020~2030年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将增加1.13亿(其他许多预测均表明在这10年间至少增加1亿),与1970年前中国城乡未普遍实行计划生育引起的建国后第二次出生人数高峰期的“惯性”作用密切相关。在未来总人口数不变或总人口数增长速度既定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数的较快增加将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然而,在假设不同生育水平的情况下,即使2060年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的变化都相同,但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年抚养比仍会有所差别。据笔者假设的生育低方案(总和生育率从2000年的1.8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1.7、2030年的1.6,并一直保持到2100年)和平均寿命低方案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在2050年为35.16%,在2100年为40.14%;中国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抚养比在2050年为67.35%,在2100年为83.22%。如果与按假设的上述修正生育中方案和平均寿命低方案预测值相比,同期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分别要增加3.97个百分点和8.63个百分点,同期中国15~59岁劳动适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老年抚养比分别要增加7.72个百分点和22.73个百分点。可兄,即使在21世纪的100年内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始终不超过更替水平,未来的生育水平高低仍会对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的严重程度有较明显影响;而且随着年限的延长,这种影响将会逐渐加大。

    3.4  高度重视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对构建中国特色老年保障体系的影响

    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21世纪下半叶中国长期存在数量众多的老年人数和高龄老年人数,以及比例很高的老年人口系数、老年抚养比、高龄老年人口系数,要求我们在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老年保障体系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保基本”,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坚持尽可能促使城乡处于法定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从业人员参加个人需要缴费的社会保险原则;坚持选择适当时机“小步渐进”地推迟城镇户籍职工特别是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龄,既不使未来城镇失业率过高,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减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的原则;坚持逐步增强老年社会保障功能与充分发挥家庭保障功能、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现阶段研究构建的中国特色老年保障的模式、机制和水平,应充分考虑到能否满足2035~210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始终超过4亿、2050~2100年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数始终超过9700万的社会保障需要;充分考虑到能否在2046~2100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始终超过29%、2047~2100年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抚养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始终超过55%、2051~2100年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始终超过7%时能否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和促进和谐社会的长效性。    

  社科院:2030年中国将成为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20:4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阮煜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10日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是,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根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整体而言,在21世纪剩下的90余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起点,最终老龄化会超过日本,这说明中国老龄化具有速度非常快的特点。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标志着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据测算,中国的人口红利大约在2013年达到顶峰,此后将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时刻。

  报告认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可能导致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以及公共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因此,可以预见,人口老龄化将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或持续平稳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我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2050年老年人占三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1日21:59  新华网

  新华网昆明8月11日电(记者关桂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11日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1.69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2.5%,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0%,到2050年将达到31%。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李宝库说,“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

  云南省老龄委专职副主任王建新说,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强全社会的养老服务功能,加强养老服务、医疗救助、家庭病床等面向老年人的服务设施建设十分重要。

  李宝库表示,要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应加强制度建设,即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的教育。
 

   人保部:延长退休年龄问题尚在研究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1日02:50  中国青年报

  本报北京9月10日电(记者王亦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称,我国延长劳动者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研究中。

  对于有些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延长工人退休年龄的问题,出席《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新闻发布会的王晓初表示,退休年龄问题社会各界都很关注,目前,人保部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情况、就业情况进行研究。

  王晓初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现象客观存在,中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老年人应有的各种权益,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推进速度很快,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去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为农业人口提供社会化养老保险,今年将继续扩大试点范围。

  人保部正在抓紧研究建立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努力实现真正的全覆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保障逐步提高。
  

  社科院专家蔡昉:延长退休年龄目前尚不成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10:3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周宁、尕玛多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1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目前条件尚不成熟。

  近一段时间,有关人士提出,延长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举措。对此,专门从事人口经济学研究的蔡昉代表认为,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无疑会制约经济增长速度。20年后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出现根本性转变,人力资源市场将需要老年劳动者参与。因此,适时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应对未来劳动力短缺,大方向是对的。

  “但是,目前实施这项举措的条件尚不成熟,切忌急于求成。现在一旦后延退休年龄,就很容易把接近和超过退休年龄的这部分人的脆弱性暴露出来。”蔡昉代表说,“由于当前处于退休年龄者与大学毕业生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年和14年,总体水平差距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前者并无竞争力,很可能处于既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社会保障的尴尬与无助状态。因此,只有当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的受教育年限(14年)基本持平时,延长退休年龄才恰逢其时。”

  蔡昉代表认为,应在未来择机采取小步渐进方式延长退休年龄。起步阶段实施选择性的灵活退休政策,根据自愿适当延迟退休,而后以月为单位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特别要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退休年龄,或不分产业结构和劳动强度,一刀切式地延长。

  据全国老龄委2010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
    

  十二五期末我国8亿人将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3日19:42  瞭望

  经历了社保制度的“从无到有”,转入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所面临的攻坚性难题愈加凸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农民工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保、城镇居民生育保障试点等一系列制度设计出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保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与“十一五”规划相比,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社会保障”部分着墨甚多,要求明显细化、充实。这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限紧密相扣。

  日前,本刊为此专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所所长何平。他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将从大规模的制度建设阶段,转入扎实推进制度精细化、做实显效的新阶段。同时,社会保障发展所面临的攻坚性难题也愈加凸显。

  硬要求与硬指标

  按照社会保障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社保制度从无到有,覆盖面从小到大,待遇水平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被何平称为“三从三到”。

  “从制度全覆盖的角度来看,'十一五’期间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大幅度弥补了原有的制度空白”,何平说,现在还剩下一个空白点——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谈到制度空白点和薄弱环节时,也对此直言不讳——“在新农保制度开始试点后,这一群体的问题凸显出来”。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40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实行城镇非就业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只是中央层面还没有统一出台文件。“'十二五’期间只须再补上这一个制度安排,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压力已经不大了”,何平说,“再加上酝酿起草多年的社会保险法也将在'十一五’末、'十二五’初通过,所以从国家法制安排上来看,'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护”。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今年6月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45亿人,比2002年扩大了1亿人。刚刚开始试点的新农保覆盖了5965万人,年底将超过1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2.5亿人,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工伤保险参保1.53亿人,其中5800多万人是进城的农民工。

  “每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都要达到95%以上,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因此,社保扩面仍需持续努力”,何平说。

  近6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经过连年调整,水平翻了一番;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国家财政补助额从开始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12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失业保险待遇、工伤伤残和工亡待遇都大幅度提高。

  “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高低,要以足以维持较为体面的基本生活为基准来衡量,并注意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何平说,这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着力改善社会保障管理,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硬件水平和人员队伍素质能力,被主管部门视为下一阶段的硬要求。“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社保经办机构甚至连电脑都没有。要查清下个月有谁年满60岁以便发放养老金,还需要工作人员动员自己的孩子帮着检索”,何平说,办事拖拉、监管不严等问题,反映出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的迫切性。

  据了解,“一卡通”是“十二五”期间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的指标性要求。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公开表示,将重点大力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在2010年底预计发卡1亿张的基础上,争取“十二五”期末全国发卡8亿张,并争取早日实现“一卡通”。

  “'十二五’期间,'一卡通’是个硬指标”。何平说,社会保险卡按规划到“十二五”末,8亿参保人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保信息都将统一在这张社保卡内。在有条件的城市,社保卡还将成为“市民卡”,以实现更为广泛的电子结算功能。

  地方分割亟待打破

  “一卡通”的“通”,是指各项社会保险信息“通”用一张卡,方便参保者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权益记录,方便、快捷地享受社会保障服务。另一方面,这个“通”也还远远不是“通天下”的“通”,而是“本地通”的“通”——跨省市的社保“通”仍面临统筹层次低的老大难问题。

  截至2009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了实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如期完成在全国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的目标。“省级统筹”这一1987年国家主管部门便已提出的改革目标,历时22年、在高层给出明确截止日期的强力推动下,才得以艰难实现。然而对于养老保险而言,全国统筹才是最终目标。目前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对此已有明确规定,也有高层消息人士表示,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时间结点定在2012年。

  而情况更为复杂的医疗保险,目前多数地方实行的还是地市级统筹,省级统筹的目标看似相当遥远。目前跨省市的医保“漫游”多以“城市间协议”的方式“批量处理”。

  “社会保障发展要在'十二五’期间提升内在质量、实现制度精细化、让参保者得到更多实惠,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打破地方分割的管理方式”,何平指出。

  省级统筹最大阻力来自于地方利益的平衡,涉及到上下级政府财政“受益受损”的利益博弈。因此,跨省市、跨地区的医保“漫游”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问题、利益问题。但是,随着“十二五”期间人才流动的进一步活跃,更多独生子女异地就业后父母异地养老看病的情况也将增加,医保不能异地漫游的现实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地摆在各级决策者面前。

  而另一方面,“统筹层次是一个辩证的命题,层次太低固然不好,但集中度太高也有问题”,何平说,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央地责权划分,集中度太高了虽然可以在“公平跨度”上实现提升,却会将压力过多地转移给中央,使地方摆脱应有的责任。

  “特别是医疗保险,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统筹层次上要合理划定央地权责,调动央地两方面的积极性,注意处理其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小心谨慎,稳妥推进”,何平说。

  社保前路五大难题

  制度搭建期基本结束后,30多年改革开放和体制转轨遗留、积累下来的难题,在“十二五”期间更为凸显。何平表示,对照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障发展前路依然艰巨,至少有五大难题需要攻克,而且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首先,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做实。在我国统账结合制度确立后,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由此形成规模巨大的“空账”。一旦“现收现付”模式出现拐点,空账将极大威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公信力。目前关于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的官方数字是,截至2004年空账7400亿。也有学者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约为1.3万亿。

  为解决空账可能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我国在2000年开始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截至2009年底,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试点工作已经扩大到13个省(市),共积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1569亿元。但与现实空账规模相对照,还有相当大的深入空间。

  其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五省市开始试点。牵涉3000万“事业人”的养老改革由此启动。这一改革由于牵涉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大部头制度变动,且改革对象涉及到中国大多数“专业技能人才”,因此改革阻力和难度甚大,相关制度设计仍需磨合、完善。时至今日,各省区市试点改革推动缓慢,有待实质性进展。

  其三,以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为代表的特殊群体。200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摘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采取“大账户、低缴费”的制度设计。2009年底,原计划出台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被揉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开始施行。

  这一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文件经过5年的酝酿终于出台,但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针对农民工群体的社保政策和制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以使更大范围、更大比例的农民工,得到更为有效的社保权益保护”,何平说。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人口数量和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一群体的劳动关系不确定,就业岗位不确定,工作时间不确定,工资收入不确定。“灵活就业群体与普通居民的界限难以划清,这是一个难点”,何平说,灵活就业者多为年轻人,当前的养老医疗压力不大,重点问题是通过制度设计吸引他们有效参保。

  其四,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偏低。一些地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回报率不足2%,老百姓的养命钱如何保值增值,还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办法。“广东等地曾委托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效果不错,但是在更高层面还没有下决心决策,需要突破”,何平说。

  其五,有效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保障差距,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才能有效缩小。”何平说,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占15%~20%的情况下,才能够承担得起对农村的大幅度补贴,以填平城乡保障水平的鸿沟。“缩小城乡保障差距一方面需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另一方面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诉求,力争平稳渡过利益纠葛异常突出的热点时期”。

  

  我国老年口人将超2亿 专家建议应调节生育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13:59  法制晚报

  “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2亿,2016-2040年是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的时期。

  今天上午,记者从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获悉,由该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指出上述信息。该报告还指出,到201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8亿,2030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4.32亿。

  2015年城镇人口突破7亿

  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人口将超过乡村人口,2014年,城镇人口比重将达到50%。2014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9亿,乡村人口6.8亿,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城镇人口突破7亿,城镇人口年均增加约1400万-1700万。

  据报告介绍,到2050年,每年大约有500万人口从乡村移居到城镇。

  十二五期间老年人过2亿

  报告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将超过700万,2015年总人口达到13.8亿,2030年人口将达到峰值14.32亿。

  报告同时预测,“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老年人突破2亿,2016-2040年是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的时期。

  据介绍,2009年,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13亿,占总人口比重为8.5%;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2.5%。

  专家解析

  调节生育率调整人口结构

  该报告专家指出,在未来的20年,人口发展与控制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专家还指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绝不只是老年人养老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比如,当前劳动年龄人口内部也正在老龄化,它对国家经济动力和社会发展将有哪些影响,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2000年时育龄妇女中处于生育旺盛期(20-30岁)所占的比例为33.6%,而2008年时已经降为27.5%。这些情况与我国计划生育以来出生人数的迅速下降密切相关。

  因此专家建议,调节生育率能逐步调整未来人口结构,缓解总体上和具体类型的人口老龄化的严重程度,并且可以调节具体类型人口的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社会发展的人口条件。     

民政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7日13:13  法制晚报

  民政部上午披露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70%

  本报讯 (记者王南)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上午介绍,我国目前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人,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今天上午,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开幕。李立国部长介绍,自1999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加速发展,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态势。

  截至去年底,我国1.67亿老年人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占11.4%,他们之中多数人逐步进入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状态。

  我国有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共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9%,他们不同程度地需要提供护理照料服务。另外,部分大中城市的空巢家庭达到70%。

  李立国表示,由于我国老龄化是在“未富先老”、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形势下发生的,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加重。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上午则表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目前,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中心17.5万个,城市便民、利民服务网点69.3万个。

  我国老龄问题现状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

  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我国65岁以上老年抚养比已达到11.6%,部分省区市达到17.97%

  编者注: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人社部副部长:养老金当期无缺口不代表未来没有

www.eastmoney.com2013年03月13日 19:20徐博 查看评论(15)

  养老金缺口、提标、“双轨制”--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回应三大焦点问题

  老有所养是近年来两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养老金有没有缺口,如何实现保值增值,退休金增长机制如何建立,“双轨制”怎样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养老金当期无缺口未来压力大

  由于观察口径不同,养老金的缺口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计算结果相差很大,让人莫衷一是。

  “2012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97万亿元,支出1.55万亿元,当期结余4191亿元,累计结余2.37万亿元。”胡晓义说,“在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支持下,总体上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当期不存在基金缺口问题。”

  然而,当期没有缺口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出现缺口。胡晓义坦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领钱的人相对增多,缴费的人相对减少——基金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着手解决,采取措施延缓缺口的出现,甚至弥补上这个缺口,平稳度过这个风险期。”这位副部长说。

  “首先是要扩大覆盖面,因为我国还有相当多的中青年人没有参保。”胡晓义说,“大家都来参保,抚养比就会降低,而参保者本身未来也有了一份保障,一举两得。”

  “第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胡晓义说,“各级财政投入从1998年开始第一笔20亿元,到今年已经增加到2000多亿元,增长了一百多倍。”

  他强调,除此之外,还要开辟新的资金渠道,例如将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国有土地出让金等纳入。

  “同时,从2000年开始,中央已经在安排战略性的储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目前已达近一万亿元的规模,这为将来应对老龄化高峰又提供了一个蓄水池。”胡晓义说。

  关于基金的保值增值,胡晓义介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已经通过市场化运营来实现保值增值,而且效果还都不错。

  “它们的运营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胡晓义说,“2.37万亿元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以吸取这些经验,在安排了现有的支付部分外,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实现保值增值。”

  研究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

  2005年至2012年,中国已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2013年,国家决定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待遇虽然连年提高,但由于养老金调整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

  “我们正在研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胡晓义说,“我认为,过去九年连续调整养老金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决策机制——经济发展、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物价水平、财政能力等因素都已经成为决策时的考虑因素。”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化,比如在公平性方面还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在适应流动性方面,不同群体间、不同地区间的水平安排要怎样合理安排;在可持续性方面,怎样既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的保障水平同时又能加强激励机制,实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胡晓义说。

  机关事业单位社保改革不能做成“夹生饭”

  在今年的两会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又成了一个热点。以养老金为例,“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虽不完全准确,但也反映出这种差距确实存在。

  “所谓'双轨制’主要讲的是待遇差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央文件和国务院的工作安排里面都提出要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胡晓义说,“现在我们也是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在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胡晓义介绍,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在一个总体的改革框架下来进行。”胡晓义说,“其中包括机构分类、人事制度、工资分配、财政保障等多方面的配套措施。”

  “试点地区各项工作有很明显的推进,内部机制逐渐理顺,外部条件也更加成熟。”胡晓义说,“但我们不能仅仅从事业单位考虑事业单位,还要将其与机关、企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这位副部长坦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尝试,现在看来有经验也有教训。

  “有些地方个人也缴费了,但机制没有理顺,结果又退回去了。”胡晓义说,“对于这方面的改革,我们知道公众有很多的反映,我们一样也很着急,但我们这次一定要力争改革能够成功,不能做一个'夹生饭’,半道又退回来了。”

  “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综合,更加全面、更加审慎地考虑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向决策层提出我们的建议。”胡晓义说。

戴相龙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弥补养老金缺口

2013年04月08日02:39  新京报   新京报讯 (记者沈玮青 储信艳)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昨日在参加博鳌论坛时表示,养老金确有缺口,并建议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的力度等方式弥补,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账户共同组成的养老金制度。

  靠公共养老金养老“根本不行”

  戴相龙昨日在博鳌论坛“人口结构、政策与经济”分论坛上表示,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为2.3万亿元,其中社保基金总额约9000亿元,补充养老金为5000亿元,合在一起不足我国GDP的5%。“靠公共养老金养老根本是不行的”,他说。

  戴相龙建议,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扩大全国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同时,选择适当时机考虑延长退休年龄至65岁,推迟养老金领取年龄。此前,他曾在多种场合做出上述呼吁。

  同时,他还希望加大商业型养老基金规模,最终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账户共同组成的养老金制度。“目前商业性保险总资产7万亿,80%是人寿保险,即5.6万亿;但这其中,只有1万亿与养老有关,其他都是理财产品。未来应大力发展以养老为主的寿险”,他说。

  此前,由于人社部曾表示建议延迟领取退休金年龄,引发舆论关于养老金缺口的关注和担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则显示,在32个统筹单位中(31个省份加上新疆兵团),2010年有15个收不抵支,缺口达679亿元;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虽减到14个,但收支缺口却高于2010年,2011年达766.5亿元。

  社保基金理事会不搞公司化运营

  而对于刚刚公布去年投资“成绩单”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未来是否会进行公司化运营,戴相龙昨日则明确否认。

  根据日前该机构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645.36亿元,投资收益率7%,其中已实现收益率4.38%,创近三年来最好水平,跑赢CPI。

  戴相龙称,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12年来,年均收益率为8.4%,高出年均通胀率6个百分点。而除管理全国社保基金外,去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在继续受托管理9个试点省(区、市)做实个人账户中央补助资金的同时,还受托投资运营广东省1000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

  虽然该机构加入了打理千亿地方养老金的新职能,不过,戴相龙称现在国家还没打算把社保理事会变成公司。他称理事会有双重性,既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同时也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机构。他同时透露,目前国家尚未确定是新建立一个机构投资地方养老金,还是继续由该机构代为管理,希望国家早日明确,以保证养老金增值。

人社部:截至去年年末我国养老金结存23941亿元

2013年05月27日18:38  新华社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2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3941亿元。2012年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8909亿元,基金支出合计22182亿元。(记者徐博)

2013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685.87亿 收益率6.2%

2014年06月27日 18:45  新华视点       【去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6.2%】记者27日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获悉,经审计,去年度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685.87亿元,投资收益率6.2%,超过同期2.6%的通货膨胀率。去年末,基金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12415.64亿元。

社保基金损失175亿被批最败家:损失利息1.65亿

2014年06月28日 01:17  华夏时报 

  社保基金患痴呆症

  对利率不敏感白白损失利息1.65亿

  本报记者 孟俊莲 北京报道

  被称为市场定海神针、先知先觉者、能精准逃顶和抄底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下称社保基金)理事会被一份审计报告削减了些许“神化”的光环,因审计出2010-2013年间损失了175亿元,社保基金被新华网刊文称为“最败家”。

  6月25日,审计署公布的《2014年第20号公告: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堪称一枚投向市场的重量级炸弹,将38家中央部门的资金使用问题置于曝光台上,而社保基金因其养老保障资金的特殊性质和规模已超万亿元而最引人注目。审计发现,社保基金会在信托投资业务管理、定期类存款业务、自营指数化投资等方面存在问题,合计造成损失175亿余元,其中因对利率调整不敏感而白白损失的利息收入高达1.65亿元,按2014年全国人均退休金2082元计算,相当于7.9万企业职工的月退休费之和。

  “社保基金为什么会亏损?这175亿元损失去了哪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鸣生如此质问。“亏损的窟隆怎么补上?老百姓的养老钱亏了,总应该有个说法吧?”独立时评人老徐表示。确实,在养老问题日渐迫切的当下,在延迟退休被多数人反对但仍推进的背景下,这些质疑必然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175亿损失去向

  175亿损失是怎么算出来的?《华夏时报》记者阅读审计报告发现,这些损失主要分布在社保基金的定期类存款业务和自营指数化投资两大项目上。

  在定期类存款业务方面,审计报告显示,社保基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

  一是部分协议存款办理不够规范。2011年3月底,社保基金与4家银行达成固定利率存款协议,在央行加息后社保基金存款协议仍维持原商定利率;2012年3月-4月间,社保基金又与3家银行达成固定利率存款协议,在央行6月降息后3家银行提出降息要求,社保基金于是调低了某两大行协议存款的利率,从而导致利息收入减少1.65亿元;

  二是2013年,社保基金对减持H股收入获得的港元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或结汇,因港元汇率下降导致港元存款汇兑损失9287.97万元;

  三是2013年,社保基金财务部在研究拟定协议存款方案时,由于决策不当,造成少收利息380万元。

  “社保基金对利率调整太不敏感了,有失职之处。”一业内人士评论称,“从其成立至今才十几年的时间,难道这就患上痴呆症了?”

  “这不能不让人担心社保基金的道德风险。”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6月27日向本报记者表示,银行存款方面的投资均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自己打理,协议存款存在这么大的漏洞,不能不让人怀疑其谈判能力,以及经办人是否收受了好处等。

  董登新介绍,协议存款在利率、期限等方面均有事先约定,在央行上调利息和下调利息时,社保基金采取的态度让人不可思议,“相关部门及经办人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假公济私等道德风险,需要好好查一查。”

  在自营指数化投资方面,审计报告显示,2010-2013年间,社保基金在此项上的投资亏损了69.53亿元,其中2013年亏损14.7亿元,原因在于社保基金在A股结构日趋多元的情况下,仍采取自营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令投资的标的指数范围较窄,最终导致亏损。另外,2013年底,社保基金未按规定对6只禁售期满的转持股票计提准备,少确认减值损失103.02亿元。

  “近年来,A股市场结构日趋多元化,标的指数个数及开放式股票指数型公募基金产品市场规模均与社保基金初始投资指数化产品时有较大差异,同时,社保基金已具备通过购买市场上的指数化基金或通过委托投资等方式投资指数化产品的条件,但其仍以自营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审计报告直指要害。

  “此次审计署披露的亏损部分就是社保基金的自营部分。由于是'指数化投资’亏损,很显然,股指下行是造成亏损的直接原因。”腾讯财经刊文表示。数据显示,从2010年-2013年这4年中,有代表性的股指均为下跌状态。如沪深300(2150.258, 1.18, 0.06%)指数下跌约35%,表现较好的小股票指数中证500也下跌近15%。

  社保基金在信托贷款领域也存在资金挪作他用、未尽职调查等问题。审计报告显示,抽查的社保基金15个使用信托贷款的项目中有6个项目的用款单位未按指定用途使用信托资金,涉及金额14.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4%),这些资金被用于信托贷款合同之外的项目或归还银行贷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对外出借等;2013年,六安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获得10亿元社保基金信托贷款,用于建设的3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的建筑面积超过了该公司资质的承建范围,社保基金在开展尽职调查和贷款审批中却并未指出。

  谁将为此担责

  社保基金为中央政府集中的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由中央财政拨入资金、国有股减持或转持所获资金和股权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构成,本为用于解决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问题而筹建,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负责运营。现在,当养老钱出现运作失误和投资亏损时,人们自然而然要质问谁应该为此负责,哪些损失还可以追回?

  北京一律师事务所公司法务部首席律师6月27日向本报记者分析,因未及时使用或兑换港元造成的损失为当期账面损失,持有期间随着汇率波动账面盈亏也不断发生变化,如果未来港元升值,损失有可能得到弥补。而协议存款根据双边合同具体约定执行,如果因为合同内容瑕疵导致的损失,在合同有效的前提下恐怕很难通过银行获得赔偿。至于指数化投资造成的损失属于正常的市场风险,更无从获得补偿。在持续持有外币或者金融产品期间,因市场波动造成的账面盈亏都不属于实际收益或损失。

  单就审计报告中提及的协议存款问题谁将担责的问题,董登新称,如果签订协议过程中存在故意串通或利益输送,构成渎职,情节严重的或要承担刑事责任。

  李鸣生则认为,损失当然应该追回,“但能不能追回,恐怕就得看当家的心情了。”

  而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看来,此次审计署所说的亏损额并不是社保基金的真正亏损额,因为社保基金的投资方式分为社保基金会直接运作和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运作。根据社保基金2012年年报数据,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占比58.83%,委托投资资产占比41.17%。审计报告也显示,2013年,基金投资收益685.87亿元,收益率为6.2%。

  “截至2012年底,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3492.45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29%,这样的投资收益在全球范围内都不算差。”傅蔚冈认为。

  董登新则认为,从总体来看,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是很可观的,除2008年投资收益率是负数外,其余年份均为正收益,但是,社保基金投资领域遍布银行存款、国债、企业债、股票、基金等,单拿股票投资来讲,社保基金亏损情况到底如何,一直以来都没有详细的数据披露,所以要加大对社保基金的审计力度,对每个投资领域进行细化审计,从而查查其在股票投资的情况到底如何,以达到用审计倒逼社保基金运作趋向规范透明的目的。

养老金逾2.7万亿元躺账户里 负利率侵蚀超百亿

2014年07月01日 00:59  经济参考报 

  【推荐阅读】

  去年社保基金总额超4.7万亿 逾2.7万亿养老金躺账户上

  评论:只是养老金并轨并无多少实质意义

  逾2.7万亿养老金躺在账户里

  负利率侵蚀社保基金超百亿

  专家称,养老金入市存管理和道德风险,入市方案上报遥遥无期

  □记者 吴黎华 李唐宁 北京报道

  审计署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审计结果显示,由于负利率的侵蚀,“躺”在账户中高达2.7万亿元的养老金仅2013年的损失就达到了178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对于通过投资运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做实账户、保证流动性和不发生支付危机显得更为重要。在未来,则应当通过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等增量部分来分散养老金体系的风险。

  缩水

  养老金面临贬值风险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截至去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为29930亿元,其中财政专户存款24218亿元、支出户1234亿元、暂存款2544亿元、债券投资54亿元、委托运营595亿元、协议存款1285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为3124亿元,其中财政专户存款2829亿元、支出户145亿元、暂存款124亿元、债券投资26亿元,没有委托运营及协议存款。如果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并,则意味着截至去年末,有逾2.7万亿的养老金躺在账户上。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2.7万亿元之巨的养老金存款如同一块巨大的蛋糕散发着诱人香味,从监管部门到机构投资者,对此“眼红”的主体不在少数。

  在6月16日的基金业协会年会上,全国社保基金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目前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规模3万多亿,如果把其中可投资部分放到基金化管理,基金化投资,改变现在只在银行和国债领域当中的状态,带来的市场资金流和基金化投资变化将是巨大的。

  说这番话的王忠民彼时颇有底气:6月30日公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2013年年报显示,2013年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12415.64亿元,权益投资收益额685.87亿元,投资收益率6.2%。截至报告期末,广东委托资金权益1094.50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广东省政府于2012年3月19日签订1000亿元养老金委托投资协议,投资期限为两年。时至今年3月19日,两年委托投资期限已满,而作为同一个基金池中资金,广东委托资金的收益率也同为6.2%。

  而在稍早之前的6月13日,证监会[微博]则表示,将继续与人社部、住建部等部门进行积极沟通,推动基本养老金、住房公积金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推动基金行业参与养老金市场化管理制度设计,依托基金管理搭建联通资本市场与养老保障体系的桥梁。在今年年初,证监会则表示,证监会正在加快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住房公积金、Q FII、RQ FII等各类境内外长期资金入市,相关工作总体进展顺利。

  不过,根据财政部《关于清理整顿地方财政专户的整改意见》的规定,在社会保险基金的计息和保值增值问题上,明确地方财政部门不得动用基金结余进行除定期存款、购买国家债券以外任何其他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事实上目前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策略也以银行存款为主,配以少量国债。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通过这种投资策略,十多年来养老金收益率平均不到2%,扣除通货膨胀率,年均收益率为负数,处于贬值风险之中。

  根据审计署2012年8月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数据显示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形态分布中,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 .44%、58.01%和3.55%。如果按照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4:6的大致比例,结合2013年全年2.6%的CPI,以及目前0.35%的活期存款利率和3%的定期存款率,即使在2013年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的年份,2.7万亿元的养老金依然因为负利率因素损失了178亿元之巨。

  瓶颈

  碎片化与空账仍是障碍

  尽管对于2.7万亿元的养老金来说,抵抗负利率的侵蚀迫在眉睫,但多位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养老金入市,通过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仍然面临巨大的现实障碍。

  首先是基金统筹层次过低。根据人社部统计,目前全国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但有专家表示,从资金管理上看,省级统筹并没有真正到位。除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份外,大多数采取的都是养老保险的省级调剂金模式,而不是完全的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收缴的养老保险基金仍然大部分掌控在市级、县级政府等两千多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手中,我国目前现有2000多个社保统筹单位,也就是有2000多个资金池。养老保险基金的分散管理与“碎片化”状态,导致其很难实现集中管理运营。

  此外,个人账户的巨大“空账”也让社会保险基金入市的前景扑朔迷离。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理论上讲,个人账户的积累更具有长期性、储备性,有保值增值的巨大需求。不过,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工作没做: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使社会统筹基金“亏欠”了个人账户太多的资金,所谓个人账户的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由此形成规模庞大的“空账”。

  事实上,从近几年数据看,个人账户做实积累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空账扩大的速度,个人账户并没有积累出足够的资金。2010年底,中国个人账户记账额1.9万亿元,其中做实账户仅2039亿元,等于有1.7万亿元的“空账”。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达到2.2万亿,而截至2012年,“空账”数额已达2.6万亿。

  “地方的社会养老基金重点问题不是保值增值的问题,而是怎样填平缺口,做实结余,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避免发生支付危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微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全国社保基金和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不同,前者是一个长期储备的后备基金,因此存在保值增值的要求;但后者事实上是现收现付,除了个别省份之外,结余并不多,而且分散在各个省市。从理财的角度来看,需要具备长期储备和规模效应,才能进行组合投资,目前养老金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前瞻

  方案上报遥遥无期

  除了“碎片化”和“空账”之外,此次审计署对于全国社保基金的审计结果,还揭示了养老金入市潜在的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审计署审计报告显示,社会保障基金在信托投资业务管理、定期类存款业务、自营指数化投资等方面存在问题,合计造成损失175亿余元。其中,2009年以来,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未按规定对所持6只股票计提减值准备,少确认减值损失103.02亿元。部分协议存款办理不规范,致使利息收入减少1.65亿元。2010年到2013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营指数化投资组合亏损共计69.53亿元,其中2013年亏损14.7亿元。

  正是上述一系列障碍因素的存在,使得所谓的“养老金入市”显得举步维艰。有媒体曾报道称,人社部一位研究学者称,今年年底即将公布的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方案包括养老金委托投资事宜。但《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国务院层面,尚没有任何有关养老金运营机制等方案进入正式讨论阶段。

  接近国务院法制办的一位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如果人社部出台关于养老金的委托投资运营管理办法,那将属于部门规章的性质,由人社部法规司进行起草,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最后由人社部部长签发。但在这位人士看来,养老金投资事关全国人民的“保命钱”,应当在国务院层面点头才可能放行,据其了解,目前并未有此类的方案上报。

  董登新则表示,广东的基金只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其他结余较大的省份采取广东模式也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各自为政“必须由中央代管或者中央来托管,不能由地方想怎么投就怎么投,在保守的投资下,不涉及股票,只投资于安全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种。”他强调,中央托管主要是考虑透明化和规范化,从全国范围来看,具备这种条件的省份(有足够结余)的不会超过5个至6个。

  在他看来,相对于养老金入市而言,发展中国自己的“401K计划”更为现实。“企业年金确实太空白,需要不断地做大来分担社保压力,中国下一步肯定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他说。

养老金投资渠道狭窄2.7万亿躺银行:12年缩水8000亿

2014年07月05日 01:23  华夏时报 

  【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倒计时 未来养老金不会少很多

  养老金委托投资渐行渐近 投资渠道狭窄 12年缩水8000亿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6月30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2013年度报告称,作为全国第一个将富余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统一运营的省份,广东1000亿元基础养老金去年的收益率为6.2%,跑赢同期2.6%的通货膨胀率,这意味着该笔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了保值增值。

  这是全国“首单”养老金进行投资运营的案例。

  而就在报告发布的前两天,有消息称,养老保险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年内将出台,其中会涉及到养老金委托投资这部分内容。

  “养老金投资渠道狭窄阻碍了养老金保值增值,同时,随着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加速,池子里的钱会越来越多,部里也一直在研究投资运营的问题。”7月3日,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人士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2年缩水8000亿

  早在2011年年底,证监会[微博]、人社部等多部委就已在推动养老金入市,并传养老金全国投资运营方案已经有了内部方案,但始终议而不决。直到2012年3月19日,广东省拿出千亿养老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营,一时间被当做“养老金入市”大门开启的试点。

  而此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养老金缩水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并且明确表示,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2001年-2011年的10年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缩水”近60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缩水额度还仅是在当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有1.95万亿的前提下。

  “目前的养老金主要还是在银行里,虽然我们没有计算最新的数据,但缩水额度一定比之前多。”7月3日,郑秉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养老金投资体制必须改革。

  根据人社部最新发布的《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为29930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为3124亿元,这就意味着,截至去年末,有近2.7万亿的养老金“空躺”在账户上。

  “根据最新的养老金规模,同样考虑到正常投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点数差,匡算下来,截止到2013年,养老金缩水至少已达8000亿。”7月3日,某大型保险集团专业人士崔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在崔鹏看来,广东的此次示范效应非常不错,这不光给养老金投资奠定了基础,同样在投资管理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人社部统计,目前全国有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但从资金管理上看,省级统筹并没有真正到位。收缴的养老保险基金仍然大部分掌控在市级、县级政府等2000多个独立的行政单位手中,现有的2000多个社保统筹单位相当于有2000多个资金池。

  养老保险基金的分散管理与“碎片化”状态,导致其很难实现集中管理运营,而这也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养老金投资运营不成熟的标志。不过,此次广东模式恰恰验证了上述接近人社部人士所言的方案,那就是,条件成熟的省份完全可以优先纳入全国社保投资运营。

  方案参照企业年金

  涉及养老金运营的所有顾虑,最终都归结到“安全”二字上,因此,怎么投、投什么成为方案的焦点。

  崔鹏表示,养老金投资运营完全可以参照企业年金和全国社保基金的方式,在多元化投资策略下,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

  崔鹏同样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作为积累型资金,养老金进行投资的只是个人账户那部分资金,统筹账户完全作为随收即付给退休人员的资金。但事实上,我国个人账户理论上虽有近30000亿,但实际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不过4154亿元,也就是,实际参照企业年金进行养老金投资的额度不过4000亿元。

  据记者了解,目前养老基金主要有三大支柱:企业年金、全国社保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其中,前两部分资金均已实现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投资运作,同时,按照规定,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最高比例为30%,而全国社保基金为不高于40%。

  而根据社保基金理事会与广东省政府签订的委托投资管理合同,1000亿元纳入全国社保基金统一运营,作为基金权益核算,按照相关规定,社保基金境内投资范围包括:在批准范围内的银行存款、债券、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

  也就是说,控制风险不代表不能入市,只是入市的比例是多还是少。就此,郑秉文表示,养老金入股市比例应在30%以下,剩下的70%可以进行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用来分散风险。

  而对于参照企业年金运营方式这一说法,上述接近人社部的人士不置可否,“养老金投资风险一定是考虑的主要问题,但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这类资金一旦出现投资问题,一定会有财政托底。”

  而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同样表示,养老保险资金结余因受投资渠道的限制,收益情况并不理想,人社部一直在研究投资运营的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养老金委托投资的相关方案已渐行渐近。

官媒辟谣社保基金贬值百亿:系媒体自己推算

2014年07月08日03:50  人民日报  资料来源:本报记者 白天亮采访整理 制图:蔡华伟

  日前,审计署发布2014年第20号公告,指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会”)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媒体将公告提到的问题数额相加,得出“社保基金会损失175亿元”的结论。一时间,“社保基金投资失败”的议论涌现,不少网民认为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审计署公告发布后,又有媒体声称“逾2.7万亿养老金躺在账户里,负利率侵蚀社保基金超百亿”。这引发网民吐槽:“一年就损失这么多,将来账户里还能剩下多少钱?”

  可以这样解读审计公告吗?围绕社保基金存在哪些疑问?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发现,个别媒体、公众解读审计报告并不准确,也存在将两个不同的社保基金混为一谈的情况。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失败了吗?

  【回应】去年投资收益率为6.2%。媒体不应过度放大某一方面的亏损,而不提整体收益状况

  审计署公告指出全国社保基金会4处亏损:从2010年到2013年这4年中,自营指数化投资组合亏损共计69.53亿元;2013年底,未按规定对6只禁售期满的转持股票计提准备,因而少确认了减值损失103.02亿元;在2013年因为未能及时将港币结汇成人民币,因港币贬值损失了约0.93亿元;在与其他机构办理协议存款时少收了1.69亿元的利息。这四项加起来总计约175亿元。这个数字在被各方引用后,变成了对社保基金会投资能力的大范围质疑。

  世界银行顾问、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评价说,“稍有投资常识的人,都会对社保投资失败的说法不以为然。175亿元并不是社保基金会整体经营绩效的准确度量。2013年社保基金会投资收益率为6.2%。这一数字虽然低于社保前几年8%以上的平均回报率,但比同时期上证综指的涨幅超出很多。”

  事实上,全国社保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收益相对稳定。据全国社保基金会今年6月30日发布的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度基金投资收益685.87亿元,基金投资收益率6.2%;基金自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额4187.38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8.13%

  “全国社保基金的盈利表现很抢眼。”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告诉记者,“媒体在报道中不应过度放大某一方面的亏损,而不提整体的收益状况,否则会让不了解金融市场的普通公众产生恐慌心理。”

  针对指数化投资亏损的说法,王松奇说,指数化投资与大盘指数关系密切,大盘涨则赚,大盘跌则赔。2010年到2013年自营指数化投资出现亏损,主要与近年来中国股市不景气有关。

  徐高表示,从分散投资角度看,全国社保基金会需在其投资组合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权重。如果仅仅因为股市短期表现不好就大幅降低其比重,那就把一个长期机构投资者变成了追涨杀跌的散户,反而不利于投资回报率的取得。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全国社保基金会以稳健型投资为主,绝大部分资产投放到风险较小的领域中,但由于是组合式投资,也难免会有一小部分资产会投放到风险较大、但收益可能相对较高的领域中。

  审计署在公告中建议逐步采取委托投资的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对此,王松奇评价说,用委托投资的方式进行指数化投资,也不能保证“稳赚不赔”,还是要看大盘的“脸色”。

  “对大型机构投资者而言,选择自营还是委托有时很矛盾,”郭田勇说,“投资市场越来越细化,让专业人士做投资管理是趋势,但目前中国的委托投资市场发育得不够成熟,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等情形,另外,大型机构投资者也需要通过自营投资锻炼队伍,培养投资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郝旭光说,委托投资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自营投资高,由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资产,效率也会更高。当然,是委托投资好,还是自营投资好,最终是要结合管理成本与投资收益作权衡。

  徐高认为,全国社保基金会在2013年因为港币贬值而损失了9000多万元,这一点也值得商榷。今年年初至今,港币兑人民币已经升值接近1%。“这次,社保基金会是不是又要因为结汇太快,从而未能获取港币升值收益而再受批评呢?显然,面对快速变化的资本市场,以单一投资行为的短期表现来做评价是不公允的。”

  “投资就像选篮子来装鸡蛋。总有篮子会被打翻,而又无法事先知道哪些篮子会翻倒,所以只能把鸡蛋分散放在多个篮子中。事后,只要大多数鸡蛋得到了保全,并在整体上取得了不错的回报,那就是成功的投资行为。换言之,投资不能只盯着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需要以整体结果来进行评价。”徐高说。

  负利率致“社保基金”贬值百亿?

  【回应】贬值178亿系媒体自己推算,并非审计署发布;社会保险基金追求的是安全性而非营利性

  审计署公告发布后不久,另一则报道也引起关注:“审计署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审计结果显示,由于负利率的侵蚀,‘躺’在账户中高达2.7万亿元的养老金仅2013年的损失就达到了178亿元。”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平时领到的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报销的医药费等是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支付的。报道中既然提到了养老金,那“全国社保基金”应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在很多场合都被简称为“社保基金”,但二者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基金(请见图表)。

  审计署最近发布过社会保险基金审计报告吗?记者向审计署求证后了解到,审计署今年以来没有发布过有关社会保险基金的审计报告,只在6月份发布了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报告。记者在审计署近期发布的公告中查询,也未能查到这个说法的内容。

  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记者查阅后发现,数据来自媒体的推算,而非审计署公告。

  2014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资产总额为29930亿元,其中财政专户存款24218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资产总额为3124亿元,其中财政专户存款2829亿元。据此,这则报道认为“如果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合并,则意味着截至去年末,有逾2.7万亿的养老金躺在账户上。”

  审计署2012年8月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结果》公告显示:从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形态分布看,2011年,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其他形式分别占38.44%、58.01%和3.55%。据此,报道将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大致比例设定为4∶6。

  在此基础上,这则报道又根据2013年全年2.6%的CPI指数、0.35%的活期存款基准利率和3%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推算得出“养老金因为负利率因素损失了178亿元”的结论。然而,报道却宣称这是“审计署对全国社保基金的审计结果显示”的。

  对于算法本身,多位专家也表示不合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朱铭来指出,算法中的两个细节会导致结果误差很大。首先,拿2011年的存款占比数据来对接2013年的结余数据,是不合适的;其次,定期存款利率选择3%还是5%,也会导致结果差别很大。

  “投资方式只能跟投资方式比较,没有道理去跟物价比较。”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说。

  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执行所长米红教授认为,以单年利率来计算社会保险基金的得失是不合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是个很大的资金池,要根据一个长时段的平均利率评价盈亏,说某一年损失多少这种指责不合适。”

  “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目前的国家政策主要还是储蓄或购买国债,这是在确保安全的考虑之下做出的选择。”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告诉记者,社会保险基金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它首先追求的是安全性而非营利性。其次,从操作层面来看,不同于社会保障基金统一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分散在1000多个统筹地区,许多地方甚至分散在县一级。每个单位手里掌握的社会保险基金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这使得集中起来保值增值的客观条件受到限制。

  “前些年一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失败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不恰当的投资,其损失要远高于放到银行中的所谓‘贬值’。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采取保守的、低风险的、损失更小的方式对待社会保险基金,是更加审慎负责的做法。”米红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系副教授陈冬梅认为,对很多省市结余并不多的基础养老保险基金而言,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做实空账、避免发生支付危机才是最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