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50:38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温州市人民教师誓词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依法执教,教书育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终身学习,勇于创新;做学生良师益友,铸教师高尚人格。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我愿献出全部力量!
谈教师的职业精神
细看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感触颇多,它的每一条内容,是对教师职业精神最完美的引领。
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意识、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是对现实自我的自觉超越。具体地说,教师的职业精神是以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为背景,以丰富的人类文化为渊源,以促进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趋美向善,修身正己,探理求知,奉献示范,向着理想化的教育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其价值取向是更加重视全体学生,包括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向高层次提高。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师之范”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实质上是教师对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反映, 是对教师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的精神升华。那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职业精神呢?
一、爱国主义精神
新修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爱国守法”放在了第一条,而早在2002年教师节时,温州市教育局颁布的《温州市人民教师誓词》第一句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都说明了教师同其他职业的从业人员一样,应当首先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事业是培养和造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事业,是“谋全民幸福”的事业,这样的重任完全落在了教师的肩上。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陶行知语)。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让学生在深刻了解祖国的基础上,产生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这是区别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之一。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历史上最高形式的爱国主义,它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体现,集中表现为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爱国主义精神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教师就是要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主义圣火一代代传下去。
二、爱岗敬业精神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岗位,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教育事业是培养和塑造青少年一代,以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需要的事业。作为教师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心血,甚至对个人利益作出重大牺牲,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树立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浇灌桃李的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然而,“爱岗”就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要有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它体现了教师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态度,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目前,教师的地位虽然空前提高,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师的经济收入还不能大幅度提高,如果缺乏奉献精神,就不会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就不可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更不能“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无怨无悔。可见,奉献精神要求教师要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因为它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我们提倡奉献精神是因为它是教师职业道德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但这决不意味着“超越索取”,更不是“毫无索取”的同义词。如果教师的生活与安全得不到保障,如果分配不合理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要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开拓创新精神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教育改革的艰巨性,不仅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断进取,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革新精神。这种精神要求教师要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敢于冲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旧观念的束缚,“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敢入未开发的边疆”(陶行知语),这是教育与科技发展的生命。教师不能满足于当个“教书匠”,要“有魄、讲科学、敢开拓、勤实践,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陶行知语),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执着地追求真理、诚挚地热爱真理、勇敢地悍卫真理、不懈地传播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中,即为求真知、说真话、付真行、做(育)真人,站在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前列,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及其规律,善于实践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如何按照“十七大”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把教育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要敢于到“老少边穷”地区从事教育工作。要按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创造性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努力争取做名教师、特级教师,并培养出一批批“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才,“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陶行知语)。
四、廉洁自律精神
学校历来被称为“清水衙门”,然而,近几年新闻媒体披露了许多“清水衙门水不清”的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因此,《规范》中特别强调教师要树立廉洁自律精神,这无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觉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和高层次人生境界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劳动全面性特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清正廉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做到严格自律,不做违背党和国家利益的事;决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按教育政策办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愧为人师,努力担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大任。廉洁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只有以贤为镜 ,才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只有以不贤者为镜,才能坚定矫正缺点和失误的决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教育效果的滞后性,不仅要求每位教师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公平竞争,也倡导团结协作,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更应是群体协作的结果。因为没有哪一位教师精通所有学科知识,全面了解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中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单位都是结合体,每位教师都应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靠教师个人奋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谋充分之协作”,克服“文人相轻”,反对教师之间的相互“封闭”;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努力谋求学校、家庭、社会团结协作,共同育人的教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实施素质教育、共育良才的伟大事业。
六、民主法制精神
民主法制精神,包括民主与法制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是教师思想观念在新形势下不断更新的体现。民主精神即承认个人价值,尊重学生人格。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民主作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他们自学、自强、自治;善于向学生学习、向学生家长学习、向同行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心底无私、胸怀博大,愿意听取逆耳之言,并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众所周知,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我们教师要发扬教育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学会生活,学会自治,学会做自己管理自己的人。法制精神是指教师要学法、知法、守法,尤其要学好《教育法》、《教师法》,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准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坚持依法执教。
另外,务实精神和勤俭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具备这些精神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
俄国教育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这话正说明我们提倡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需要。陶行知在谈到教师的职业精神这个问题时讲得更为具体明确。他认为,教师职业精神的表率作用就是一种“熏染”。他说:“现今青年人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是由于学校里缺少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更为重要。好学是会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而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要有好学的学生,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且还特别强调教师要培养“真人”,自己首先要求真知、讲真理、付真情,以培养出真正使自己崇拜的人才。
由此,为师者一定要修炼职业精神,树一代师表。
严慈相济,教育好每一个中职学生
学习了刚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感受颇深。特别是在“关爱学生”一栏中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新增加的内容,它不禁使我联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说的:“如果有人问我怎样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教育经验本质时,我就回答说‘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本质,也是他的教育理论中最主要的教育原则。其含义是: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同时也对他们提出最严格的要求。按照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观点,“慈”和“严”、尊重和要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他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也就是说,“慈”与“严”、尊重和要求是相互渗透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人只有在受尊重的情况下,在“有盼头”的情况下,他们才会努力,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时的要求才能奏效。尊重一个人是满足人的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了高层次的需求才能提出高层次的要求,才会产生良好的社会行为。因此,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
近几年,随着温州教育的迅速发展,普及高中段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但由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目前人才市场高消费现象的影响,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首选的是普通高中,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均属于中下水平,缺乏“阳光” 照耀,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自大学毕业就一直从事于职业教育,这几年我所教的班均为烹饪班,相对我们学校而言,就是所谓的慢班。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同时又是那么聪慧活泼。我用心与他们交往,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中有许多难忘的教学经历和对严慈相济的深刻认识。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尊重学生是一个态度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教师尊重学生是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态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教师的世界观问题。好学生需要尊重,待进生更需要尊重。中职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但是这些学生仍是花朵,只不过是受了一点虫害的花朵。中职学生能否受到尊重,这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敏感的部位。只有我们尊重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好感,才有一个成为他们良师益友的立足点。与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情后,我们才可以根据“跳一跳、能摘桃”的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地给每个学生提出要求,工作上采用精耕细作、粗粮细做的方法。从肯定学生开始,引领学生去体会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愉悦,达到教育的效果。倘若教师相信学生会更出色、更聪明,学生就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便会调整自己最初设定的目标,不辜负教师的期望,甚至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最起码会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二、尊重和要求统一在集体形成中
培养良好的集体是实现尊重和要求一致性的根本途径。通过教育形成集体,再依靠集体的力量教育人,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必须提出要求;而提出要求应该分阶段,一口吃不出个胖子。我们可以根据集体发展的状况,不断给学生提出要求,但切莫操之过急。例如学生不交作业在中职学校里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一件事,而一个学生交或不交作业可以说是他学或不学这门学科的重要信号。为纠正多数学生在初中期间就养成的不交作业的习惯,我在高一就与学生达成一条不成文的“游戏规则”:无论你当天的作业会做或不会做第二天都要交。为了顺利执行这条规则,在开始阶段,允许底子较差的学生抄指定辅导他的成绩较好学生的作业,但要求一定要“抄”懂;而对于水平中等的学生规定其不能抄别人的作业,不会做的题目抄在作业本上,我利用课外时间对他们进行面对面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一定要交作业的习惯,那些经常“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自尊心也被渐渐地唤醒,上课认真听讲了,“抄”作业的现象也就慢慢减少了,最主要的是使全体学生增强了学好课程知识的信心。
三、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有自控力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某些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这是客观现实,有些教师动辄训斥、挖苦,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卑心理、丧失信心,并与教师处于对立的位置。因此,教师一定要冷静,要有教育家的风格。对学生的过错既应严格要求,又要学会谅解和宽容,抑制内心的激动情绪,切不可大动肝火,出语伤人。也就是说:尊重学生并不拒绝批评,但要“慎言”。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自卑心较强且又极敏感、脆弱的职校学生,一不小心批评不当,就会雪上加霜。所以,对学生不良的言行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慎言”。我的心得是:一要在不损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批评;二是要注意区分场合,区别对待;三是批评时对事不对人。
四、创造多种尊重学生的具体方法
创造多种尊重学生的具体方法关键在转变教育理念,因为具体方法是从属理念的。例如让学生写自己的优点、为改正错误的学生鼓掌、为待进生设奖、借机“夸张”表扬、用点滴胜利的消息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为学生的未来前程“说大话”等;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求唱支歌表示歉意、去做一件好事给予补偿、要求写一份说明书等方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教师应有“医者”的心态。因为作为医生不会因为病人的病症轻或重而去埋怨或厌恶病人,医生惟一要做的事是去细致地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要求病人作各类检查,然后潜心地研究病症,对症下药,最终治愈病人。中职学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行为习惯问题较多,作为一名中职教师你不能怨天尤人,你可以把他们看成是“病人”,但是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要求,这就像每个病人都希冀自己能够健康一样。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深入学习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严慈相济,一定能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以责任为伞
“请你告诉我,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总有这样的一首歌在很无助的时候走进你的心田,其实哪里的天空都会下雨,你所渴盼的只是一把伞,撑住你守望的视线,让你静静地欣赏雨景,又不至你浑身湿透,厌世尤人。
这样的一把伞,你能拥有吗?尤其对于教师这样的一个饱受煎熬的职业来说,能护住自己的伞在何方撑起?
多少年了,在教师这一职业故事中,有多少感人的伞在为学生撑起?汶川大地震,更是对人性的最大检验。在生与死的边缘,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了4个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生命;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张米亚,用双臂护住两名学生而牺牲;还有瞿万容、杜正香、何代英、向倩、袁文婷……无数个教师,为了保卫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当地壳中积蓄千年的力量突然迸发,山崩地裂,房屋倾塌,当时老师所处的讲台位置离生的门槛最近,他们完全有机会逃生。但我们的老师却表现出了一种职业本能救护那些在惊恐中不知所措的孩子们。是什么让我们的教师在危难时刻做出那样的抉择?是职业精神,是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赋予的一种精神和力量,使他们在生死瞬间选择了学生。教师是付出,有时甚至付出的是生命。碾碎的粉笔,书写完教师最后的使命;压断的教鞭,指向了学生逃生的方向。许多教师,以生命的代价实践着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可是,我们也不无悲哀地看到,范跑跑以拙笨的跑姿挑战着教师固守的道德,杨不管用无奈的离开落寞着教师的悲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予修订,“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写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切都在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加上了新的定义。可是又有谁来保障教师的安全,谁为教师的生命和安全买单?
是的,教师是伞,是用爱与宽容为学生撑开的伞。在下雨的天空,几乎大多数深谙爱的真谛的教师都会义无返顾地将自己的身躯定格成一把也许不能顶天但一定立地的大伞。爱,是一种天性,正如所有的母亲都会甘心为孩子付出一切,教师的职业本能也会在灾难来临的时候把自己与母亲的角色共同渗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功利,教师愿意成为给学生遮风挡雨的伞。
只是,爱本是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真诚与朴素。当牺牲成为一种感动的美德时,生命的付出是否就意味着责任与义务,是否就是教师人格的必须元素?应试教育的阴影无疑还在吞噬着教师的幸福与快乐。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义务,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其实就已把自己捆绑在一座无法依靠的道德冰山上。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许多堪称楷模的教师或为学校呕心沥血忘我投入,或为工作父母妻儿多年分离,或为学生挑灯夜战积劳成疾。有时,常会天真而又迷惑地思想,“为什么敬业就意味着要牺牲健康牺牲家庭乃至牺牲生命?为什么爱学生就意味着要抛弃自己的生活、抛弃自己的兴趣、抛弃自己的价值全天候地守候在学生周围?为什么高尚就意味着要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为学生垫付学费、为学生家庭排忧解难?……”这一网友的呼吁真的就是很多教师的无奈的眼泪。我们的伞在何方,我们的天空也下雨啊。
教师是人,不是神。又要教学质量,又要学生高兴,教学质量糟了,家长社会又不满意了。总之,满身是嘴也辩不过道德压力,这也许就是今天教师的尴尬。似乎在世人的眼里,教师的一切合理要求都变得“有碍师德”和“不合理”;教师,就必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应该有业余时间,补课就应该是义务不收费的……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身心疲惫、愤怒失望、紧张焦虑、忧郁悲伤、辛劳疲惫长期积压,吞噬身心健康。可这一切,很少有人看到,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师德所然,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快快跑。教师,你的马力能否支撑你走完漫漫教学之路?我无言以对,只能继续用心擦拭着“师德”二字。
师德,是一种光芒,不应该是一顶帽子。戴在头顶,时间长了,舆论多了,扭曲了,也就成了紧箍咒。把爱这一最淳朴的因子功利化、法律化,爱也成了一种负担。师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是童话故事里美丽的天使,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爱的载体。可是,把师德无限放大化,忽视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忽视了教师的艰难处境,忽视了社会的矛盾状况,那么,师德就会走向畸形和扭曲。春蚕,蜡烛,人们在赞誉教师的同时是否想过,没有了自保能力,春蚕的微薄之丝又能温暖谁?没有了其他大伞的呵护,蜡烛这一微弱的光又能照亮谁?
看看刚刚发生的惨案吧。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教师郝旭东23岁的年轻生命在学生的刀下凄然逝去,只因为这学生恨所有老师;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盘溪中学31岁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掐死,只因为这学生害怕老师家访…… 面对如此年轻生命的逝去,我们活着的人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我依稀听见天堂里老师的歌唱。声声吟唱,是要让更多的人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让更多的人反思现有的教育体制,从而影响更多的学生能有分辨是非之心,惩恶扬善之愿,与人为善之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原则。
我相信,“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即使不写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灾难前面,依然有教师呵护着他所爱的学生,以伞的形象实践着职业的道德。十多年前新疆克拉玛依“12.8大火”我们不能忘记,许多普通教师在大火中涅磐了。据很多生还者事后回忆说,当大火刚刚燃起时,有人大声在喊:让领导同志们先走!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天参加活动并就坐前排的克市领导几十人都成功逃生,没有一人死亡,死的都是孩子、老师以及外地来克市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孩子是社会的孩子,保护他们是所有成人的责任与义务,可为什么只有教师必须学会快速牺牲?上帝自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每一个人。教师也是弱者,其自救和他救的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强,而且在教师受到学生殴打已经不成新闻的背景下,让老、弱、病、孕、残都存在的群体去保护他的服务对象,学生的安全由教师来保护,教师的安全由谁来保护呢? 在近年来校园暴力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教师的生命能承受得住保护学生安全的使命吗?
哪里的天空不下雨,我们依然也要伞的支撑。脆弱的伞骨,已经透支般地支撑,我们的天空,谁来遮雨?
“当教育失去它的尊严/当教育被它的人民拷问,甚至咒骂/当教育失去了灵魂的洗礼,而走向平庸的生存竞争的时候,/作为一个老师,有时,我真不想承认,我就是干这个的。”一位教师在他的博客上如此写道,我读了,我想流泪,尤其最后一行文字。
可是因为爱,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责任,我们必须前行。穆尼尔·纳素说:“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那么,让我们以责任为伞吧,我们愿意在下雨的天空里站成伞的形象。这就是教师!
用爱浇灌的事业
一直以来,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比喻:教师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春雨”,是“人梯”,是“灯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用什么比喻,都看到了教师的特殊性。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更是一种事业,用爱浇灌的事业。从事这份事业,就必须要“爱国、爱岗、爱生”。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爱国。这是一种精神和境界,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讲话时谈到:“教育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因此,教师必须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肩负的重任和所从事的事业的崇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教师更是如此。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温州市教师誓词第一句就是“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它是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不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一条“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都说明,作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有爱国的精神和境界。
爱岗。这是一种情怀和态度,也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直接体现和重要载体。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爱岗是爱国的具体表现,爱国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表达。对于教师而言,爱国就是要热爱教育事业,站好三尺讲台。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才会获得工作的干劲和动力;只有爱岗才会敬业;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才会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就主观因素来说往往取决于他对待工作的态度,而事业心责任感的强弱就是对待工作的根本态度问题。高尔基说过:“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因此,只有爱岗才能敬业,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在困难的时候找到力量,在浮躁的时候得以坚定,保持昂扬的工作状态,干好每一项工作。温州市教师誓词中指出“勤勉敬业,严谨治学”,就是指教师应具有的敬业精神和治学态度。敬业是师德的核心;敬业精神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内在动力,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第二条“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这同样体现教师是用爱浇灌的事业。爱国就要爱岗。“报国”,就是要切实做好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图伟业。
爱生。这是一份责任和期望,是从事教育事业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向。爱生也是教师爱岗的具体要求。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一个慈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不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学相长。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我国教育家程今吾说过:“如果你不从心的深处热爱你的学生,你便教不好你的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有慈母严父的爱。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德,就是热爱学生。”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关爱学生就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教师心中有爱,才会用爱去教育学生,学生才会有爱的体会和爱的行动。正如一位学生在个人总结中写道:“……您所做的工作一如您的微笑,淡定而执著,轻柔而遍布每一个角落。我们面对的不是天罗地网的高压线,失败时也不是严肃而刻板的扑克脸。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我们可能还会犯错,但我们会尽自己的努力去改正,把您的教诲放在心里……”
在教师的岗位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也许共同的感受就是在伴随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中,同时体验自己的成长和成熟,感悟教育是心灵的对话和沟通,是用爱浇灌的事业。从事教师这份事业既要有拳拳爱国之心的抽象的爱,又要有无微不至的细小而具体的爱。要用爱谱写心灵的乐章,用爱谱写教育的诗篇。
“平”“易”“近”“人”做老师
近日,得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次修订,更符合时代性,更加能够体现我们作为老师的要求。我欣喜不已,又有很多的感慨。登上讲台十多年了,一路看到了教育中的问题,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步履艰难,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终究都是在前进。
道德规范中说:“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这一点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更是对全体老师而言的。毕竟对于教育来说,学生就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对老师的要求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二者的发展是不能够脱离的。就如一句话说的:“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那么,在新的道德规范要求下,作为一个普通的老师和班主任,我们要做成什么样的,才是合格的呢?
关于这样的问题,可能一百个老师在道德规范的要求之下,会有一百种反应,我只是阐述属于自己的那一种感觉,那一种在工作中和孩子一起的情感。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四个字:“平”“易”“近”“人”。
一、“平”——平等地待人
面对每届学生,我都要做一个调查:你们最希望老师体现的品质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都是惊人的相似——公平!作为一个老师,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才有机会走进学生。
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的许多教育过程都会出现问题,这让老师和学生处在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彼此的心灵沟通有了很大的问题。很多老师,时常也解读不清楚,甚至找不到问题的源头。但是共同分析其内在根源时,却发现是因为老师一时的不公平而导致的。
平等待人,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相对平等。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一一平等,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的原则下相对公平。对于每个孩子都有共同的关爱,特别是后进生有一种独特的爱。相对公平也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关爱,不同的学生素质,不同的学生个性,不同的个性化的关爱。那样,才会有一种走进心灵,和孩子一起生活的情感在蔓延,那样才是平等基础上的教师教育生活。
二、“易”——角色的易位
心理学上有个空椅子效应,讲的就是角色易位。它通过角色易位和体验,去感受对方的情感和认识,进而能够体谅对方,改正自己的想法。其实,在教育生活中,这样的角色易位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思想方式。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培养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色彩很重。如何淡薄主观臆断,而趋向相对公平是我们提高教育效能的关键。角色易位是其中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它可以让彼此体验对方的心理感受,这样更能得体地处理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会在教育中得到拓展。
同时,角色易位不仅仅是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分析问题,体谅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更是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纠正自己的教育认识,提高教育效果。只有双方的角色易位,才能够实现真正平等和有效教育。
三、“近”——心灵的靠近
教育效能的体现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效果的展现。作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师生之间只有不断的心灵靠近,才有更好的效果。师生之间,有的时候相隔的是不长的物理距离,但是心灵的远近更决定了很多。
当老师不被接受的时候,他和学生的心灵距离是遥远的,那么这对每一个教育过程来说,都是一个阻碍。不能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不能最直接地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这样的教育,多了很多的无效。反之,当师生的心灵靠近,彼此之间有了更大的信任,每一次教育都将期待一个完美的未来。而有效的教育,将会更好地拉近师生关系,让教育变得更美。
同样,心灵的靠近需要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更多地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放下自己的所谓“禁令”,找到自己的童心,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感受。那样的话,不仅发现自己重新恢复了青春年少,更可以让孩子接受,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双方心灵的靠近。
四、“人”——以学生为本
教育过程中,归根到底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我们作为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方向主导者,必须眼里有学生,这样设计的教育活动,使用的教育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每一种教育活动,都是针对学生成长的一个过程。良好的教育活动,将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体验,增进学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健康发展。而以学生为本要求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依照学生原有的知识认知水平,独特的年龄个性等方面,个性化地设计教育过程,通过有效地引领,最终促进学生的成长。
总之,教师的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过程是师生共同用生命经历的,它绝对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平”“易”“近”“人”!
终身学习:让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
黄同拿,现任苍南县灵溪学区渎浦小学教务处副主任,任教语文学科。2008年获市首届师德楷模奖;曾获得首届浙江省中小学教师藏书家提名奖、苍南县首届教师藏书家、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用文化涵养心灵,将爱心滋润生命,让艺术精彩人生!
——同拿语录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终身学习”一条在师德规范中比较惹眼。“终身学习”被单独提出,这是第一次。因此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教师,除了心灵有极大的震撼外,还有极强的紧迫感。因为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层出不穷,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特点所在。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面对的挑战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多。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有人说这是不是对教师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我看不然。终身学习理应是一名真正教师的必然选择,是教师适应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教育是培育的生命事业,它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到“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雅斯贝尔斯曾经诗意地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因此作为教师,学习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为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教育理论,掌握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准确把握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才能准确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准确把握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差异和发展差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推动每一片云,摇动每一棵树,召唤每一个灵魂。
终身学习不仅是教师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幸福、完美人生的重要保证。朱永新先生说:“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才能怀拥教育情怀,燃烧教育激情。才能对教育拥有一种痴迷,一种疯狂的热爱,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一个真正的终身学习者才有这种姿态,这种品格,这种人文情怀;才会让学习支撑我们的生命,给每一天留下学习时间,给每一个学习时间留下宁静心情,给每一份宁静心情留下悠悠书香;才会体验到学习是幸福的,学习是快乐的。通过学习,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灿烂;通过学习,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深邃;通过学习,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充实;通过学习,品味别样人生,让生活温馨;通过学习,让四季充满阳光,让青春溢满甜蜜。而教育者一旦本身丧失了理想,那么再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教学规范也只能使学校变成职业培训中心、知识传播公司、能力组装车间,那样老师就是教练,是职员,是工人;学生则是“没心没肺”“没情没感”的流水线产品。
教师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人。教师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因此我们提倡健康向上的学习,书籍应成为教师终身的伴侣。可惜一些中小学教师课外阅读非常缺乏,几乎处于“不读书不看报”的境地。手边唯教材教参,架上仅资料试卷,堂前持陈年旧案,笔下无鲜活文章。苏霍姆林斯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朱永新先生也说:“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在学校中,我最看重的就是教师与图书。学校就是提供了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读书不受时间的限制。我一直保持着读书、记笔记、写随笔的好习惯,办公桌上、书房写字台上常常叠放着我随手翻阅的书刊。无论是潇潇细雨的春日,还是皓月当空的仲夏之夜;无论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抑或是人迹板桥霜的严冬,都做到手不释卷。或研读教育教学专著和刊物,或背几首唐诗,或诵几阕宋词,或欣赏情文并茂的散文,或浏览一部鸿篇巨著。在伸手可及的地方置一杯清茶,便有余香袅袅,享受着一份怡然自得的闲情逸趣。一本本书籍,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我的心田,也如点点灯光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我先后参加了温州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素质教育研修班,苍南县首届教科研骨干研修班和中国新农村骨干研修班。06年底获“县学习型家庭”、“苍南县首届教师藏书家”、“浙江省首届教师藏书家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近年写有教育随笔15万多字,在《人民教育》《现代教育报》《温州日报》《教育时报》《福建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随笔70来篇。有20来篇论文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连续三年被苍南县教育局评为“优秀特约通讯员”,温州日报“优秀特约通讯员”,我的教育智客被评为苍南县“十佳智客”,温州市素质年博客评比二等奖。今年有幸又获得了温州市师德楷模的荣誉。就是因为学习读书我才有了坚守农村教育的勇气,有了守护农村孩子的底气,守住心灵的宁静,建设精神的家园,永远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形成了快速梳理、处理事务性的工作方式,保证了专业发展的时间,形成了“坐下看书、静下思考、沉下学习、立起交流”的研究状态。
我想社会各界应该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机,大力推崇终身学习之风,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