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度观察》:印度军力急剧扩张 剑指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6:34
不久前,第13次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在新德里举行,会晤决定建立总理热线,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铺路。虽然与以往的会晤一样,双方都重申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将共同努力保持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但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此次会晤融洽气氛中参杂的火药味异常浓重,这一切,都源于印度最近频频的军事动作。6月10日,印度继向中印争议地区派遣俄制T-72主战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后,再次向争议地区增兵6万,至此,印度已靠近中国边界屯兵10万。为配合陆军动作,印度空军更在之后,正式将4架苏-30重型战斗机部署到东北部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而其海军方面的动作更是引得世人瞩目。7月26日,印度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至此,印度继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后正式成为第六个拥有完全核力量的国家。而这还仅仅是印度海军庞大计划的冰山一角。据印度军方披露,印度海军打算在未来10年内增加125艘现代军舰和多艘潜艇。这一切,无不显示了印度加紧寻求"军事大国梦"的野心。与此同时,近期印方更是热炒"中国威胁论",甚至有军方人士公开声称"中国将在2012年前攻打印度"。金融危机背景下,印度如此穷兵黩武究竟意欲何为?对中国究竟有多大威胁?面对这种军事上的较量和威慑,中国又该如何应对?新时期中印关系的态势将如何发展?《22度观察》正在关注。
主持人:你好,欢迎收看《22度观察》。原先就不沉寂的中印边界,忽然间平地起波澜,局势陡然激烈。在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十三次会晤之际,印度军方在两国争议地区频频增兵,更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联系到不久前,印度第一艘核潜艇宣布下水,并且公布了庞大的造船计划,这一系列动作不由让人怀疑印度加紧寻求"军事大国梦"。频频显示军事肌肉到底意欲何为,印度忽然崛起的军事实力,会不会打破既有的中印两国之间的军事平衡?会对整个亚洲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一系列事件当中,态度暧昧的和俄罗斯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请军事评论员宋晓军,和社科院南亚问题专家叶海林一起做出深入的分析。
【嘉宾介绍】
宋晓军 军事评论员
叶海林 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
第一帕:穷兵黩武,印度频显"军事肌肉"意欲何为?
主持人:欢迎二位的光临,我注意到像印度是从今年6月开始,在两国争议地区增兵六万,加上原有的驻军一共是屯兵十万,很多中国老百姓都在关心,说这样的做法到底是为什么?
宋晓军:表面上我觉得是有这样的意思,所谓的施加一些军事压力,或者一些筹码,因为印度的国大党刚刚连任,而且印度最近整个的,民众的情绪也非常地高涨,就是要走向一个大国,民族主义在抬头。希拉里也刚刚访问他们,新的政府代表,代表新的政府认为,希拉里也说了,印度不仅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且是一个全球大国,它面对另外一个正在崛起的十亿人口的大国,进行一场有关利益的谈判的时候,从这个逻辑上来推,它要显示一下自己的力量吧。
主持人:叶先生觉得印度这样一种做法,能不能达到它在谈判中,得到更多利益的目的?
叶海林:我们来回顾一下,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当时印度执行了这种前进政策。前进政策的一个前提是,印度假定自己每向前推进一步,都不会遭到中国的抵抗。我在这儿增兵,但对方不会增兵,那么我在这边保持了七比一的军事压力,从而在跟你的谈判的时候会有更多的筹码,但你不会采取同样的反制手段。那么印度的这个逻辑推断的依据在于说,印度认定中国不会再为了边界问题,跟印度打一次边界战争,因为印度今天的国际环境比较有利。那么就是说,不论是还是俄罗斯,跟印度的关系都很好,而中国的相应的国际环境并不是太有利的,那么就是有一个中国威胁论存在。印度出于这样一个政治判断,认定在军事上的任何动作都不会引起中国的反击,那么这是它现在这些动作,非常大的一个原因。这里面要注意到一点,它不要这场战争,它要的是用军事实力来表现我的实际控制权,印度是要把实际控制权转化为法律控制权,那么这个是它的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拿出刀来晃,但是如果你要真的要砍人的话,你不会把刀拿出来。
主持人:那您说到这儿呢,我们也问一下宋先生,刚才提到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我注意到像印度媒体,也有这样的一些报道,说中国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可能在2012年以前对印度发动攻击,这是一种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误读,还是他们在为自己的一些行动造势?
宋晓军:当然这肯定是误读,那么反过来来看呢,恰恰这种担心我们是存在印度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印度它本身是一个保守型的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走出殖民地之后,它的上层仍然是上层,底层仍然是底层。那么往往在历史上,这样的一种保守型现代化国家,它有过一种模式,那么这个模式当中有两个国家是最典型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就是把国内矛盾向国际转移,因为它上层没有动,国内问题国外解决,而印度恰恰是这样一种结构,而且人口规模应该说是十亿级的,是德国的十倍以上,也是日本当时的十倍以上,它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它会不会把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国外,这恰恰是中国老百姓比较担心的。
叶海林:那么自1947年以来,印度跟几乎所有的邻国都发生过武装冲突,这是一个非常少见的现象。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它对它这种军事荣誉恢复的渴望,其实是超过我们的想象的。
【小片一】边界问题+政府态度
中印两国的边界争端,缘起于英国殖民者炮制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1914年,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所规划的这条印藏边界线,强行把中国藏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划给了当时的英属印度。而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北洋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西藏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和之后中国的历届政府对此也从未承认过。因此,这无疑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但是,1947年,当印度独立建国后,却自诩"大英帝国的天然继承人",坚持中印边界就此划定,并全盘继承了英印殖民帝国在西藏的所有特权,即使在西藏和平解放后也迟迟不肯归还,为中印边界争端埋下了危险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认同和当时的政治形势,使得印度成为了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国家。从此,两国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外交。50多年来,两国关系可谓跌宕起伏、阴晴不定;曾建立过友好的关系,也曾严重对峙,剑拔弩张。而边界问题作为双方共同的心病,每每成为关系恶化的导火索。其实,研究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做过十分积极的让步,产生过重大转机。1954年,中印双方经过多次谈判,曾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协定印度放弃在西藏的特权,而作为回报,中国政府则承认中印两国的边界现状,也就是"麦克马洪线"。但不久后,当时执政的印度尼赫鲁政府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推行冒进的"前行政策",怂恿达赖出走境外,寻求"藏独",最终引发了中印1962年的边境冲突。冲突最终以印度全面失败而告终,而随着印度的溃不成军,1954年的和平协定也就此化为乌有。从此,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了一个历史难题,悬而未决几十年。而近年来,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环境的好转,印度对此问题的态度更是日益强硬,使得短期内解决问题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主持人:请叶先生简要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中印边界问题到底在哪儿?
叶海林:这个事情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中印边界问题,不同于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和巴基斯坦、中国和缅甸的问题,因为中印边界的问题,涉及到的是十几万平方公里,12.5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其实是大于中国的江苏省的,这一块领土是浸透了血与火的,这个对两个民族的情感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么就使得在谈判过程中,如果任何一方有大的调整的话,都首先面对的是国内的压力。在印度而言,印度政府根本没有权利跟别的国家缔结领土协定,它的宪法中规定了,印度的领土变更必须以修宪的方式来完成。那也就是说,即使国大党愿意跟中国谈,那只要印度人民党不同意,还是谈不了,领土的解决如果不使用武力,那就只能是互谅互让,共同调整,就像我们买菜一样,这是个讨价还价的事情,但是印度的策略是只讨价不还价,谈判本质仍然没有改变。
主持人:那就意味着我们几次这种谈判,特别代表会晤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
叶海林:也不能这么说,十三次的特别代表会,就是特代的会晤,取得了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确定了中印双方,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那么现在是要把政治指导原则把它细化。
宋晓军:在中印边境谈判的这个问题上,并不是真正地想谈,它只是想借助中国的这样的一个假想敌,来去解决印度国内的问题。
主持人:它把中国当成自己的一个假想敌,或者说靶子,然后来刺激自己的民众
宋晓军:对,印度国大党连任之后,所操作的所有的事情,它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咱们用简单的话说,它要超过中国,取代中国,成为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唯一的一个十亿人口的,完成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一个顶尖的世界大国。
第二帕:中印军事力量对比?
【小片二】
邻近的地理位置,对东方文化的共同认同和同为十亿人口大国的国内形势,使得中印两国在发展道路上有着太多可借鉴、学习、探讨的共同点,但同时,也使得两国很容易成为"天然的敌人",尤其在相对落后、经历过1962年战败的印度眼中更是如此。因此,单从军事上来看,向美、俄、中、英、法世界五个核大国"看齐",赶超中国,无疑是印度的野心所在。于是,7月26日,印度用11年时间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歼敌者"号下水,正式跻身和大国行列,并宣布庞大的造舰计划,种种行径也就不足为奇了。除了强大的海军,印度空军战略雄心也十分巨大,近年来甚至提出要能够在超越洲际的空间内作战。而在现役力量中,除俄罗斯进口的苏-30系列主力战机外,酝酿已久的126架新型战机引进计划随着国务卿希拉里的来访也变得日益明朗。6架俄制空中加油机和1架以色列制造的空中预警机更使得印度具备24小时全天候远程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印度空军也在加紧自主研制,有望成为世界少数能够自产空中加油机和预警机的国家。在2007年2月,印度空军甚至成立了太空司令部,无怪其空军司令不无自豪地说:"印度空军已经是现在世界上最好的空军之一。"除此之外,历史上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军队都交过手的陆军更是三军发展重点。庞大的现代化坦克集群,极大增强了印度陆军地面纵深防御能力和快速攻击能力,日益强大的导弹部队更使得印度陆军有望成为世界第四支部署陆基洲际导弹的地面力量。这一切,都对中印军事平衡现状构成威胁,使得作为"假想敌"的中国绝不能掉以轻心,
主持人:7月底的时候,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下水了,那应该成为亚洲又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核国家,印度这么做到底是,我们是不是在想比如针对谁?
宋晓军:1968年核不扩散条约,第一个带头破坏这个条约的国家,这给印度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但是在2005年的时候,辛格第一次当选,就是国大党当选之后,和之间完成了这样一个高层的互访,特别是在2006年3月的时候,前总统小布什去了印度,给了印度所有核不扩散条约缔约国应该享受的权利。等于说他的两个条件具备了,第一我具备了核武力,第二我具备了认可的合法身份,这样就打通了印度成为正常世界大国的路。打通之后它就一件事一件事做,比如说它很渴望加入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原来是五个,五个国家可以拥有核力量。这个核力量是哪些核力量呢,陆地打击、海上打击、空中打击,那么印度在陆击、空击都已经有了,海击它还缺一块,它觉得我要变成第六个大国,必须要配它所相应的配套的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呢,恰恰就是缺这个海击核力量。于是它急于宣布,它拥有这个东西了,那它就具备了。同时它宣布完了之后,不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它又作为国大党的连任的礼物,回馈给一个古老民族,就是印度民众心理的这种大国梦想,又做了一个回馈。
主持人:这样一艘核潜艇下水,会不会打破现在中印之间,既有的军事平衡?
叶海林:暂时还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一艘核潜艇,并不像印度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它仍然是一艘处于过渡阶段的核潜艇,那么它的舰载导弹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七百公里,也就是说不具备全球打击能力。但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印度有它独特的地理障碍,印度是一个国土面积相当小的国家,它的战略重心与它的边境线是非常远的,比如说有一点,就是印度为什么在迪斯布尔,就是阿萨姆邦的首府,我们与印度的传统习惯线,最接近印度领土的那个城市,部署了那个苏-30战斗机,那么这是一个可以携带核弹的这样一种两用的战斗机,在这里部署绝对不只是针对前线。那么还有就是它可以涵盖了,中国的西南的内陆地区这样一个重大的战术意图,但这样一个需要印度引进先进的战斗机才能实现,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甚至远程火箭就可以够了。
宋晓军:其实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一种关系,从大的框架上来说,是不同发展模式的两个十亿级人口国家的,一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竞争。我们先看工业基础,印度和中国都是两个同量级的国家,国土咱们先不说,主要是看它的产业基础,这时候它就像龟兔赛跑当中的兔子,1960年前苏联专家撤走之后,逼着我们去当乌龟,我们完全通过自主的东西,在那儿自己打下的一个相对,就是说从1949年到1979年,我们相对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业基础,而且是自主的。但是印度看似表面都豪华,然后八国联军的东西拼的这样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通过寓军于民的造船工业,咱们就是指海军,海军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索马里护航可以看到。所以印度发现中国有过勒裤腰带的时候,比如"两弹一星",当然还加上一艇---核潜艇,它突然猛醒过来,发现乌龟好像已经赶上来了,那么现在来说,从战争潜力和工业基础的角度来说,中国肯定是那个赛赢的乌龟。
主持人:但是这个比赛还远远没有结束
宋晓军:对,恰恰是印度国大党要回过头来,看到中国也有一些兔子相,比如说我们一味强调的出口导向,一味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解决我们问题的这些东西。印度看到了这个问题,像它现在的造船的计划,它定的是2017年左右,要达到3900万吨。现在它只有650万吨,计划也很大,通过造军舰的这种呼声,来最终是不是能把自己变成当年的乌龟,这个是印度国大党的设计,顶层的设计。
【小片三】
尽管目前看来,中印军事对比,中国优势明显。但两国较量,既要拼内功,更要看外部环境。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在众多西方国家的眼中,无疑是个潜在的威胁,"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一点上,印度的情况显然不同。不久前,国务卿希拉里访印期间,不仅发表演说,称印度有潜力成为世界大国,更签署了三个有关国防、太空和核技术合作的协议。其很大的意义,就是使印度获得先进武器的"准买证"。至此,向印度正式敞开了尖端武器销售的大门,印美双方战略合作轮廓也变得更加清晰;印度对去年奥巴马当选后,坚持在阿富汗反恐并继续倚重巴基斯坦的担心也一扫而空。与此同时,在对待核潜艇下水的问题上,不同于朝鲜和阿富汗,一直坚持主张"去核武化"的奥巴马政府,对印度显示出了巨大的宽容,甚至可以说是无动于衷。对此,众多专家分析,这无疑是倚重印度制衡中国、控制南亚局势的又一动作。
主持人:现在有人说,现在似乎要把印度培养成第二个日本,而且是有核能力的日本,叶先生怎么看待的这个举动?
叶海林:现在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国家,霸主都会选择一个相对的弱者,作为制衡次强者的这样一个砝码。之所以今天印度这么香,是因为它还不够强,中印长期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中国立足于自己,印度更多的是享受了外部环境的这个红利。不管是,还是俄罗斯,这一点我们要高度赞赏印度外交精英的工作能力,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这个地位,不完全是印度的行为的结果,印度这样一个国家,于大国无害,但于次强国却可以起非常好的平衡作用,那么大国要是不利用它,那才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有这样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就会对印度现在这个非常有利的国际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国际地位它很可能是阶段性的。
主持人:但是我们担心,它在跟班之后,会不会它的这个实力,各方面有一个很大的上涨,甚至在短时间内超过中国,成为次强?
叶海林:它的问题在于说它要制衡中国,而不是扶植另一个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扶持印度的这个力度,实际上是有限的,就更多的是个平衡,而不是一个制衡,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能享受的外部红利,并不像它想的那么大,那么这里面我们就从一个过去发生的事实来看,印度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非常地不舒服,就是觉得奥巴马忽视印度,而重视中国,那么搞出了很多动作,从这些动作来看我们注意到,并没有给印度很大的回应,那么表明其实认识得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这张牌是我需要打的时候我才能打,而不是你想打的时候就来打,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宋晓军:当然现在对于中国的制衡,不仅仅是印度,印度可能是制衡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筹码,但绝不是唯一的。印度的块头比较大,那么当然它显得也会比较大,再加上印度也没有说,我就是给你干当马仔去来打中国,所以这里边的问题就非常复杂,交织在一起了。
【小片四】
除了,俄罗斯作为印度一直以来的固定盟友和头号武器供应商,在中印军事对比的成绩表上,无疑也为印度加上了更重的砝码。据统计,印度军队目前使用的武器70%来自俄罗斯,俄罗斯出口的武器30%销往印度。另据透露,此次印度第一艘核潜艇的技术也来源于俄罗斯。这一切,在最近中俄贸易因"灰色清关"屡起摩擦的背景下,显得尤其耐人寻味。
主持人:大家知道这一次印度,号称是第一艘国产的核潜艇,但实际上是以俄罗斯的阿库拉级核潜艇为蓝本的,是不是俄罗斯给了印度很多的军事帮助?
宋晓军:当然了,其实一个后发的大国,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大国,借助外国的帮助这是正常的。印度呢,又急于拥有海击核力量,那么它又自己的潜艇,常规潜艇都没有设计过,那么它上来就做核潜艇,从技术环节上来说,它仿制阿库拉级核潜艇,或者让俄罗斯的这个工程师,拿着阿库拉的蓝本,给它稍微做一些修改,比如中间加一个导弹舱,这个从逻辑上来说是成立的。如果印度说不模仿俄罗斯,那它才是疯了呢,俄罗斯现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因为俄罗斯自己作为一个帝国垮掉了之后,它太缺钱了,俄罗斯有很多的学者说过,就是我们冷战期间,积累下来的这些军事资源,是为我们未来带来幸福的一笔财富。我们注意到俄罗斯给印度,卖给一艘航空母舰---戈尔什科夫号,那个价码涨得很高,就是不断地在涨,俄罗斯在现在的情况下,跟冷战情况下不同的是,那一样算一样钱,俄罗斯跟印度的关系,仅仅目前局限在这儿。
主持人:我注意到有一些外电评价说,印度种种动作实际上是中印之间竞赛升级的一种标志,那叶先生觉得,中国应该怎么应对这种舆论?
叶海林:简单地说吧,我们来谈一个参照系的问题,印度的参照系显然是中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来问一下我们的观众朋友,中国的参照系是印度吗?这显然不是,这一种其实是造成了印度极不舒服的一个心态,就是我希望你重视我,但原来看来看去其实你并不重视,这个当然会使印度有些情绪性的反应,我们也要理解,印度的有些动作不完全是出于利益计量,更多的是出于面子问题,这个存而不论。但是我们要说到中印关系的实质,关键在于,中国并不能以印度为我们的竞争目标,和我们的竞逐对手,中国应该有更高的目标。毕竟我们现在整个综合国力上、在经济上、在科技能力上,都是排在印度前面的,这个时候你回过头去跟印度去纠缠一些事情,实际上很不明智。该竞争的是要竞争的,那么该有冲突的,比如说在领土问题上,印度现在这些动作,那么中国不可能说,那你这个动作我就忍下来,不可能承认这样一个现状的。就使得整个藏南地区,甚至连六世达赖喇嘛的出生地都变成印度的领土,这一点我们要特别强调一下,中国对印度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中国并不需要一个全面的指导中国所有对内外行为的印度战略。
【小片五】
尽管中印之间有着太多的历史情结和恩怨。1962年边界战争的历史阴影、敏感复杂的边界争端、相互间的战略猜疑与竞争防范、第三国的影响等,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中印关系的分歧和矛盾。但是,分歧并不排斥合作。我们看到,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作为金砖四国中亚洲新兴资本市场的最佳代言人,中印两国的合作在世界舞台上同样亮眼夺目。尤其是现在处在金融危机,西方各国仍在泥潭中挣扎,作为受影响较小、并且增长潜力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的合作,对于放大亚洲经济效益,共创亚洲经济起飞的奇迹,乃至拉动世界经济的好转,无疑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两国都不愿意看到超级大国独揽世界、对世界多极化的共同主张,也使得两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有着广泛合作的可能。
主持人: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合作?
宋晓军:还是用那个龟兔赛跑的比喻,那么双方原来都是想,希望对方变成一个打瞌睡的兔子,特别是印度,这一点特别明显。但是我想是,合作如果说用一个非常比喻性的东西,就是双方都不做打瞌睡的兔子,联起手来共同探讨后工业化时代怎么去生存。从一个历史长河来看,印度和中国都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作为两个十亿级人口的国家,它们是否能够对二十一世纪后半叶,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起到关键作用的。
主持人:您是充分显示了大国情怀,和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来听听叶先生的看法,那您综合来看,您认为中印关系的发展态势是怎么样的?
叶海林:我觉得要对中印关系有信心,但是我们也要对一些问题有耐心,同时我们还要有恒心。那么还有一点就是,双方都要教育好自己的民众,必须让两国民众都认识到,中印两国将来是要携手。那么从这一刻起,我们要更多地看对方的好处,而不是看对方过去的坏处,那么这个心理转型首先是要完成的,完成了这个以后,相信剩下的事情那都会好办。但要强调,这个心理转型是要双方努力的,只有一方努力不会产生任何积极后果。
主持人:这是我们对印度最好的提醒。
叶海林:是的。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参与我们的分析。我们也希望中印关系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感谢您收看本期的《22度观察》,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