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改革需过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59:59
张立伟 2010-05-28 23:58:24
近日,收入分配改革再次成为决策层关注的焦点。继胡锦涛主席阐述了“让劳动者体面劳动”的理念之后,温家宝总理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2010年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实际上,自年初以来,收入分配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急于推进的国家战略,依靠财政投资恢复的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消费拉动来维持,而社会底层的冲突也警示调整收入分配的必要性。
收入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造成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因是政策与制度性因素,因此,零和性质的利益博弈本质是政府自我改革,重构公平的制度框架。多年来,中国财富主要向政府、垄断企业和资方集中,而资方在政绩导向下也被置于政府保护的行列,在没有利益群体参与博弈的情况下,仅靠政府安排能否调整利益分配,是要过的第一关。
有观点认为,劳动力工资应当是市场的结果,中国劳动力过剩而导致议价能力不强,低工资是市场的结果,政府干预会导致失业加剧。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各种经济要素能平等地进行自由的竞争,实际上,中国不存在一个完整的劳动力市场。
因为中国企业不平等,如垄断性国企、外企和私企等,垄断企业工人高工资、高福利,而在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外企,也有中外员工两个工资体系;一些私营企业则几乎不向职工提供任何社会保障并有克扣工资或欠薪现象。中国就业市场是一个被身份割裂的等级市场, 农民工只能进入“血汗工厂”,城镇人口有更多选择,如地方国企、城市服务机构等,导致民工只能在最底层的局部空间激烈竞争,这不公平,更别说劳资之间权利存在普遍且严重的不平等。
所谓廉价劳动力,主要指在出口部门从业的工人,以比较优势理论武装起来的国家发展观念与GDP主义,视廉价工人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资源,是增加就业必要的牺牲。这观念在过去十几年里一直未变,尽管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与第一外汇储备国。很大程度上,因为大部分产业工人收入较低而无法创造服务业岗位,让后来者被迫在制造业部门产生就业竞争,强化了“廉价”特征并将其长期化。
就业一直是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汇率和货币政策关注的重点,为此不惜以负利率与资产泡沫为代价。因为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这赋予了低工资政治意义。其中的逻辑是,为了稳定必须减少失业,而提供就业必须发展经济,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需要强化出口成本与投资(利率)成本优势,前者制造了“工人廉价”的合理性,后者导致了产能过剩(这也强化了低工资因素)、通胀与资产泡沫,从而让低收入者面临更窘困的环境,随着生活成本增加,陷入无法积蓄的绝望地带。因此,能否改变稳定、就业与低工资之间的传统逻辑,是推进改革要过的第二大关。
目前,中国资源价格改革令企业生产成本水涨船高,社会通胀预期也较强烈。在生产诸种要素中,人工价格最富弹性,外需不振、成本上涨以及产能过剩,导致大部分企业几乎没有能力涨工资。最低工资制度就如利率追赶CPI一样,不过是对市场最低工资水平的追认,而非干预市场。只有大规模减少供给(就如下半年强制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部分竞争力强的企业利润,即以大量失业为代价,才可能提高工资水平。但这必然带来通胀与失业,这是收入分配改革要过的第三关。【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31/2NMDAwMDE3OTc2NQ.html?source=hp&position=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