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7:15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一个世代相袭的永恒主题,它是我们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人云:“君子遵道而行”①所谓“道”,指的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指的是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去“明明德”,去“新民”,去“治国平天下”,②这便是我国传统文化里对“士人”的最高要求。泱泱神州,悠悠千载,我们经过了无数次的激发、凝聚、升华,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爱国民族精神。
读罢小说《青春之歌》,掩卷长思,书中林红、林道静、江华、卢嘉川、王教授等人物形象在我脑海里闪现出一轮轮圣洁的光环,他们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能源。作品中出现的进步知识分子之所以能百折不挠地求索和奋斗,其思想基础就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己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我们国家已是今非昔比。然而,我们仍然还处在不发达国家的行列中,我们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崎岖的道路。台湾问题还未解决,国外敌对势力也还很猖蹶,所以今天来重温反映“一.二九”爱国主义运动的文学作品《青春之歌》还是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一.          中华民族形成后在二十世纪前期进入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家和民族面临严峻的挑战。
具有典型意义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作者,也造就了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要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以汉民族为本体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民族矛盾贯穿每一个历史阶段。
追踪溯源,相传远古时代炎帝和黄帝联合统一了华夏大地,二者兼有‘‘土德之瑞”及“火德之王”⑧。他们联合击败了蚩尢,形成了华夏族。后来经过春秋战国,五代十六国和唐、清等四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在我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形成一个合偕的统一体。因此,生活在神州大地的人们,无论是汉、蒙还是回、藏,都带有炎黄的血统.承袭了炎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有国人都是父老兄弟、同胞姐妹,这在血缘基础上建立起的情感,就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千百年来,我们在这个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的感召下,抵御外侮,顽强生存,创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族的繁荣,
翻开世界历史,我们看到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百年里,巍巍中华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国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理念面临着难以躲避的挑战,帝国主义列强的魔掌伸进了中华广袤的土地,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万万伍千万中华同胞接受了历史对这个民族的严峻考验。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一夜之间被日本军国主义者掠为已有。这时很多流离失所的人们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表达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眷恋,控诉了日寇入侵的罪行。可是日本关东军却得寸进尺,铁骑入关,蹂躏华北,在“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呼吁声中,抗日浪潮风起云涌。民族矛盾的尖锐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在整个民族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人民生计维艰,贫富悬殊加大。“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歌词就是国统区民间常见的凄凉景象的写照。面对国家民族的深重灾难,我们的同胞们高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时代最强音。“爱国、救国、保家卫国”的呼声日渐高涨,中华民族展示其顽强生命力的时刻到了——“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一场悲壮激烈的捍卫国家,1丁击侵略的斗争演绎出了一幅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雄伟画卷。
小说《青春之歌》描写的就是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里,我们民族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小说作者杨沫和她笔下的角色也就是这一时代的人物。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的核心是“爱国”。
文学作品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产物,又是历史运动的结果,必然体现特定历史环境中普遍的社会关系,应该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文学作品概括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而且也体现出作者主体性的积极能动的支配。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主题来源社会生活,体现于作品的形象,包含着生活的客观意义和作家的观点和态度④。主题是作家以一定的立场和世界观认识、评价生活的结果。阶级社会里,
作家作为一个阶级的人,不可避免地使其作品打上阶级和时代的烙印:同时,作者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分子,在他的作品中,也必然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特征。
我们说《青春之歌》是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在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无一不是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人生的宗旨。事实上,在那个历哭时期,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矛盾已经从属于民族矛盾,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也把“抗日”与“不抗日”作为了“革命”和“反革命”的根本界限。在《青春之歌》的字里行间,作者情不自禁地表达出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褒扬。作者以其娴熟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个“民族的脊梁”的高大形象。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过去对《青春之歌》的评论中,“革命”的光环十分耀眼,在这个神圣的光环下,人物所具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这在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今天,应该说是十分遗憾的。
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什么呢?我认为这还是要从我国盘根错节的儒家思想说起。儒家学说就是以“仁”为核心。什么是叫二”?“亲亲为{二”。所谓“亲”就是家族、氏族、国人。前面说了,我们中华民族都是“血浓于水”的同胞,这就是爱国主义赖以发扬光大的前提。我们民族所固有的一切就是“众志成城”的粘合剂,而爱国主义便是所有国人必备的基本思想。纵观历史,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伟大人物,无一不具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炽热情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一定是进步的。我们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时,一定不要忽略这个合乎我国传统思想的基调。
综合前面的论述,可以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爱国主义思想是引导我国知识分子前进的不灭灯塔”。下面以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涞和她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例.试作分析。
三,作者杨沫的心路历程。
鲁迅说:“从喷泉里流出来的是泉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有其源才有其流。《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就是作家杨沫前半生奋斗历程的写照。
杨沫,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阳人,1914年生于北京一官宦之家,读中学时,家庭破产被迫辍学。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独立谋生。先后在北京、河北定县等地当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也曾在素有革命传统的北京大学当过旁听生。少年杨沫自幼酷爱文学,在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铸就了她那诚实、高尚、纯洁、美丽的灵魂。早年,杨沫还在家中时,家里来了一个名叫方伯务的湖南同乡,这是一个文质彬彬,从事艺术工作的大学生。通过几天的接触,杨沫感到这是一个谦虚、诚恳,而且极有学问的人。可是,不久她在《顺天日报》看到,这个方伯务和李大钊一起被张作霖绞死了。这件事引起了小杨沫心中极大的震动,她困惑不解,为什么这么好的人会被处死?一直到后来长大成人,她才知道这些人就是为国为民、争取解放的志士仁人。
杨沫离家出走后,结识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抗战爆发后,为了拯救濒临灭亡的国家和民族,毅然参加了抗日斗争的队伍。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沫看到一本‘‘牺牲”的书,这本书记述了罗亦农、向警予、蔡和森、赵世炎、彭湃等革命知识分子的战斗历程和为国家民族而牺牲的壮烈事迹。烈士的精神使杨沫心情激荡,夜不能寐。许多她认识或不认识的英雄形象,映印在她的头脑
之中,这使杨沫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杨沫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当时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结成民族统一战线,担当起抗日救国的先锋。杨沫在斗争中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人民而英勇奋斗的进步知识分子,这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就是杨沫笔下人物的原型。
《青春之歌》集中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痛苦遭遇,集中了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感受。那个时代是日寇大肆入侵我国,民族面临危亡的“国难当头”的日子。是历史造就了这样一批英雄,是日寇的肆虐使我们的民族力量得以展示得淋漓尽至。毛泽东说,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⑤。日寇的侵略,使我们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的确,“九·一八”事变后,许多人认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为了寻求救国的道路,国人在迷惘中寻求觉醒,这个觉醒的第一步就是以爱国主义思想为驱动力的。
《青春之歌》是三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1931年“九。一八”一一1935年“一二·九”)千百万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下的觉悟。他们由对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行径的不满、愤恨,到为民族的存亡,为人民的幸福而奋起斗争。这中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条不平坦的道路上,当时共产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更是以“热爱祖国与抗日救亡相结合”作为万众一心的思想结合点,所以,没有“爱国”的前提,就失去了凝聚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力量。杨沫在经历了许多生活的坎坷之后,终于加入了抗日斗争的队伍,在斗争的烈火中,她本人接受了战斗的洗礼,也看到了无数与自己类似的知识分子怎样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一步一步地以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去实现了自己忠勇报国的人生抱负。
“胸中勃勃,乃有画意”。没有对生活的艺术发现,激发不起创作冲动,而没有创作冲动则转化不成创作行为。“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杨沫在她的战斗历程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轨迹:也在民族解放阵线中看到了无数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杨沫“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通过长期的酝酿,林道静、林红、卢嘉川等人物形象随时在她脑际映现,于是作者创作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青春之歌》。
四、林道静形象浅析。
文学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青春之歌》也和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一样,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情景氛围和情绪意念。作者在小说中倾心描绘,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以其鲜明的主题和不朽艺术价值,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价值。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静,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她为我国文学画廊增添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五十年代后期,林道静简直成了广大青年学生众口皆碑的人物。这个现象也是有其深刻社会背景的。清代末年,维新变法以后,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的真理,苦苦探索。“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的呼声对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的陋俗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一些富有的人家逐渐被开明的思想所取代,新学中也创建了“女子学校”。这样,被旧礼教禁锢了几千年的中国妇女开始走入社会,她们避开了封建的阴影,呼吸到了古老大地上刚刚吹进的一股股带着科学和民主的清新空气。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是叫做“百孔千疮”。青年,特别是女青年们走出家庭后看到的社会是魑魅魍魉,鬼蜮横行:在她们所走的道路上处处有陷阱,比比是阴谋。她们许多人空怀报国之心,很难走上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林道静从地主家庭出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民族解放队伍中的一名战士,经历了相当痛苦和曲折的过程。小说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写出了她的成长道路和心灵变化历程中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使其形象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和千万个类似的家庭出生的女性一样,林道静的起点一是追求个性的解放:二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价值体现。中国知识分子自古就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美好追求。
林道静生长在地主兼官僚的家庭,生母遭迫害惨死,童年在异母的百般虐待下度过。特殊的环境,养成了她孤癖、倔强的反抗性格。她中学毕业后,异母利用她巴结权贵,逼其嫁与胡局长。为了追求个性的解放,反对家庭给她安排的“包办婚姻”,道静毅然离家出走,抱着天真的幻想独自到社会上谋求生活出路。但是,当她离开了旧家庭的笼牢后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虽不甘屈辱,又无力抗争,走投无路之后,只好跳海自杀,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这也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对黑暗社会的反抗。
林道静的不幸遭遇,说明在那个社会现实中,个人对命运的抗争是软弱无力的,这条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林道静和余永泽从结合到决裂,表明了她已经在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飞跃。在这段时期的生活中,道静经历了思想和感情上更为痛苦的斗争。投海前的道静,确也是纯洁而又幼稚的,她为了报答余永泽的救命之恩,她看上了余风度翩翩的“骑士兼诗人”的外表。这时的林道静还是一个典型的“布尔乔亚”⑦,她的思想感情是脆弱的。同居后的生活并非理想,余永泽实际上是一个只为个人,不顾
国家民族危亡的自私庸俗的个人主义者。余的处世态度既不“独善其身”,也不“兼善天下”。余对老佃农的态度,余无情地将卢嘉川赶出家门至卢遭特务逮捕,两件事暴露了余永泽灵魂的丑恶。林道静“痛苦的瞅着他”,“似乎看透了她的爱人的真实面目,心中感到说不出的失望和伤痛,余永泽并不象她原来所想象的哪么美好,他那骑士兼诗人的超人风度在时间面前已渐渐全部消失。他原来是一个自私的、平庸的、只注重琐碎
生活的男子⑧。”林、余决裂的主要原因还是两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不同,在此“平津告急、华北告急”的紧要关头,道静心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她不可能心安理得地过着少奶奶的闲适生活。后来,道静认识卢嘉川走进爱国学生抗日救亡的队伍,这最初的原始动力,就是“爱国主义”的不解情结。
林道静从“旧我”转化为“新我”、思想基础是爱国,转化的契机是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试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许多小资产阶段家庭出身的女性的生活境遇可以说是“人生万象”。她们中的许多人或成为达官贵人的姨太太,或成为了“王丽珍式”⑨的交际花,甚至倚栏卖笑、醉生梦死:她们颓废了、沉沦了、毁灭了。然而,为什么林道静几经反复而没有被生活所淹没呢?这就说明,当人们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
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生命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也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彻底解放之后,我们自身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而必须经过长期的改造和艰苦的锻炼。⑩”林道静从小资产阶级的迷惘、温情和踟蹰中解脱出来了。在斗争中,特别是一年多的狱中生活,磨炼了她的思想,也磨炼了她的意志。林道静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北大学生运动中的领导人之一。
在民主革命时期,有着许多象道静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走着同一条人生之路。林道静的形象是有其代表性的。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时融进了个人的生活体验,使形象更加真切,更具感染力。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生路和心路上面临十字路口: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使他们具有革命的可塑性,但封建思想的瘤毒又使他们在自身的弱点中难以自拔。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无论你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必须想到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必须有建国之才、报国之志、爱国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若能这样为国家民族的解放与振兴而奋斗,那不管你在什么岗位,生命都是会有意义的。
五、动荡年代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象。
“时势造英雄”,但“时势也造懦夫”。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也正是“百年魔怪舞蹁跹,长夜难明赤县天”。那时鱼龙混杂,大浪淘沙,中华民族中的每一个人都将无情地接受时代的考验。“事久见人心”,“国难显忠臣”,形形色色的人物这时都要登场,赤裸裸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灵魂。
首先看余永泽。这个“黑瘦瘦的青年,含着微笑”,正是这个地主家的少爷,以其别有用心的温情,俘虏了涉世不深的林道静,但这并没有成为永远。林道静的人生信条是:“最光荣伟大的职务就是在世界上做一个人。为了保持人的尊严,我不愿马马虎虎地活在世上……假如为了贪图物质享受,我早就去做姨太太、少奶奶,也就不这样颠沛流离了。可是,那叫什么生活!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10”爱情不能解决道静的苦闷,她看到这个“满嘴十二义道德的人”,对待穷人却是为富不{二,没有一点起码的同情心,在与进步知识分子的交往中,相形见拙。道静更看到了余永泽追名逐利、自私卑鄙的内心世界。余永泽失去了道静,堕落成为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再说那位戴瑜。“俨然是一个正派的、沉默而持重的君子”,他能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活来有一整套理论。可是正是这个“鼓着金鱼眼睛”的人,跪到在了敌人的面前,成为了可耻的叛徒,并沦为了民族的罪人。戴瑜虽然学到了一些时尚的革命词藻,但灵魂深处并没有“布尔什维克”化。他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没有和敌人血战到底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
还有花枝招展的白丽萍。开始由于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她也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对革命的前途却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可是,严酷的斗争现实使她难以适从,为追求个人生活的享乐,白小姐终于成了资产阶级的玩物。
以上这三个人物,也是知识分子。可是他们的身上没有一点点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岂不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岂不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岂不知历代对前朝的叛逆之臣都载入《贰臣传》的另册。我们民族是崇尚“忠贞不二”的气节的,上述人物的命运是可恨、可悲、可叹的。由此也从反面印证了本篇文章的中心论题。
小说除了刻画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党的化身”的高大形象外,还塑造了只读书不问政治,最后在残酷的斗争中接受教训,终于走向革命的王晓燕、李槐英:由动摇、软弱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的许宁;背叛家庭,积极要求进步的罗大方、徐辉。这些不同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表现了时代的真实。在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中,尽管各自有各自的具体情况,他们的进步程度也有区别,但是“爱国不分先后”。在作品中这些人物和主人公,他们象绿叶红花一样,相映成趣,更鲜明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潜在力量。
六、“爱国主义”是我们的灵魂,民族凝聚力是巨大无穷的。
林道静是三十年代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艺术形象。在历史的真实中,诸如邓力群、朱穆之、吕东、葛佩琦、袁宝华、韩天石、刘导生、顾大椿、任继愈等一大批共产党的重要千部,都曾经历过“一二·九”运动斗争的洗礼。他们也都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走向革命道路的。作品能在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夜之间“校园掀起了小说热,学生争看林道静”,青年学生都把林道静、江华、林红、卢嘉川等。人看着自己心中的楷模。这不能不说明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总的说来是正直、善良、热爱祖国的。历来有抱负的读书人都是以“济世安民”为人生目标的。但是,由于二千年来中国社会特殊的政治环境,历代有识之士往往空怀爱国之心,难立报国之.志,枉有建国之才,他们中许多人的一腔热血最终倾洒在了青云飘渺之间。且看汉代李陵,宋代岳飞,明代袁崇焕,近代的林则徐、谭嗣同、吉鸿昌,乃至段其昌、葛佩琦(19。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贞,耿耿之心,皇天可鉴,可结果怎么样?捉起都叫人寒心,但是他们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感情必将长留在亿万人民心中。小说在一九五八年那个大跃进的火热的年代和读者见面,它那充沛的革命激情、高昂而优美的旋律,迅及荡激在千百万青年的脑中,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个现象的实质是什么?是朝气勃勃的青年知识分子渴望找到一条通向报国之门的大道啊!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中华各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德。一颗中国心,一种民族魂,把亿万龙的传人沟通,在伟大的抗日斗争中,我们无时不感到我们民族伟大的向心力。当时共产党积极抗日的政策,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共鸣。进步的知识青年认识到,只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积极投身抗日洪流中,才能找到光明前途,永葆美妙的青春。小说《青春之歌》正是揭示了这一深刻主题。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正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走上了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抗日斗争中,坚持了正确的方针而得以日益强大。事实证明,无论什么人,无论那一个党派,谁若忽略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那就是根本不会有出路的。
民族凝聚力是巨大无穷的。新的历史时期到了,以往的许多神奇,有些变得简单,有些变得腐朽。只有我们引以骄傲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仍焕发出她耀眼的光芒。
江总书记崔最近捉出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确是伟大的治世良言。爱国主义思想是引导中国知识分子前进的不灭灯塔。让我们亿万同胞团结起来,去迎接民族的昌盛繁荣吧!
二00五年十二月
注:①《中庸·右第十一章》②《大学》③《史记·黄帝本纪》④《文学概论》P104⑤毛泽东《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⑥托尔斯泰语⑦俄文译音,意为小资产阶级⑧《青春之歌》第六章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人物⑩杨沫:《说说林道静的形象》(11)《青春之歌》第四章(12)段其昌一一红军高级将领被夏曦冤杀,葛佩琦一一“一二·九”时北大学生会负责人,学生运动的领导,三八年入党后在敌军中从事共党地下工作,五七年被划为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