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瓷器的爱国主义”—易碎的富人情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4:46
本周一乾隆时期的瓷瓶被中国买家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购得,震惊英国媒体。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在大陆竞拍者互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英媒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据《新京报》

  文物收回,不管是献给博物馆展览还是个人收藏,应该是高兴的事。试想不管文物是通过哪种方式流失海外,肯定有曲折的经历,如今重又回到故土,难免让故人心潮澎湃。但是当买家吊诡的甩出5亿的天价之后,人们的倾向发生了改变,赞许的口吻也变成了质疑。

  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等价交换”,本来一件100多万的文物,却被一群中国人炒到了几亿天价,违背经济规律的背后又有哪些思考呢?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群体也开始分层,紧接着社会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在富人与穷人之间总是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那就是改变不了的“仇富”心理,应该说,这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但是富人们的表现也不敢恭维,部分人不仅自己行为无度,“富二代”更是频繁触犯社会的道德底线,也难怪人们对此常怀“忧恨”之心。这次事件之后,大部分网友对此进行批判,呼吁大家冷静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对这些富人的行为进行相应反思。

  应该说,买家的行为确实是对爱国主义的一种诠释。以前的拍卖会上也有中国人为了捍卫祖国的文物,不惜花大价钱买进的。但是这一次,如此多的中国富豪齐聚拍卖会,是不约而同、志在必得的团结,还是另有他因。英媒把我们的行为定义为“瓷器的爱国主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给中国人的当头棒喝。但是这一棒也让我们对富豪们的行为本身产生浓厚兴趣。我们似乎应该排除他们受国家的鼓励“曲线爱国”,试想这么多的人,那得需要多么大的号召力啊,在政府的威信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的情况下,我们果断的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记得前一阵子在五岳散人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通货膨胀的当下,买什么都有风险,不如买古董划得来。不知道是微博启发了这些腰缠万贯的富人,抑或是受了某些“专家”的建议醍醐灌顶,果断的来到大不列颠岛,为自己的财富寻找避难所。其实,这一举措在人民币贬值的中国现实条件下确实为上上策,况且古董还有升值的空间,虽然现在貌似当了冤大头,但是以后谁又能肯定的说会亏损呢,富豪的眼光果然不一般,这也许是差距吧。

  英国人的嘲讽在引发我们对于事件主体行为本身深思之余,似乎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后缀——爱国主义。富人的确是掌握着社会上的大部分资源,同时,他们也担负着一定的社会义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我们当初谋求先富带动后富的初衷。前一阵,比尔.盖茨、巴菲特来中国举办慈善晚宴,不管是“裸捐风波”还是富豪拒绝参加现象,引发了我们社会对于富人社会责任的讨论。的确,我们国家还有很多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他们渴望被社会帮助,更希望富人们能够伸出援手。仅仅依靠政府的救助是十分有限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呼唤真情的,所以在富豪类似于“炫富”的种种行为之余,我们似乎应该着重讨论一下他们的社会责任,他们可以点石成金,亦可以挥金如土,为何不可为社会雪中送炭。

  这个事件在被当代媒体的“放大化”传播后,网友对此的强烈反响可以理解。但是我们的政府的沉默似乎显得不恰时宜,有网友怀疑这是一种“变相洗钱”,我们的政府是不是可以给出解释,我们的媒体是不是也相应的跟进报道,给大众一个真相呢。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分配不公,我想,不是这个易碎的富豪情结可以承载的了的,我们政府有关部门似乎应该行动起来,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不单单是同样讽刺性的“瓷器作为”就好!

[转贴]“瓷器爱国主义”是不是一种另类的碰瓷本周一个乾隆时期的瓷瓶被中国买家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购得,震惊英国媒体。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在大陆竞拍者互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英媒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2010年11月14日《新京报》)
  
  “瓷器爱国主义”是一个很有讽喻的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找不到,在百度也搜索不到,它是英国记者史堤夫文森则对中国富人竞拍文物的评述,他的原话是“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这个“背后”两字同样值得我们去玩味和深思。
  
  一个商人花5亿巨款从英国买回一个乾隆瓷瓶,这种“爱国主义”不但没有得到网民的赞同,而是一边倒的批评和不屑。有网友说,“过去的败家子丢失的国宝,现在的败家子再买回来”,“里子重要还是面子重要?这样是在变相鼓励强盗”,“你们这些烧包要是真的有心为了寻回文物而努力的话就成立一个组织,合力作战”……不能说网友的话没有道理,人家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都是我们富豪们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这不是烧包又是什么?假如中国有组织去购买这些文物,或许还不要1285万元就可以买回来。中国富豪们这种做法,的确让人难以理解。这种狂竞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炫耀财富,还是争个面子?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来多做点慈善事业救济穷苦,这难道不比买个瓷瓶拿回来摆在架子上要好上百倍?5亿元巨款,可以解决2500万贫困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费用(农民上缴10元,政府补贴10元),可以解决70万农村低保户一年的生活补贴(以每月60元计算)。也有网友猜疑,天价竞拍是一种洗钱,假如真是如此,那就不叫“瓷器爱国主义”,而是“碰瓷爱国主义”。这种“瓷器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伪爱国,显然是经不起碰的。
  
  鲁迅在《忽然想到》说,“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摆脱这种外强中干的浅薄的“民气论者”,少点“瓷器爱国主义”,多点关注民生的爱国主义。
  
  其实我们的富豪做慈善事业、救济穷苦并没有如此大方,两年前《中国青年报》报道,近10年来,中国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这足以说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滞后。2009年,其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这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是一个短板,更是一个羞耻。由此想起了房产首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以个人名义向南京市政府捐款10亿元,用于金陵大报恩寺重建,引起一片质疑之声的事。有评论说作为谢绝“巴比慈善晚宴”的富豪之一,“首富”王健林的10亿捐款其实与慈善无关,其“醉翁之意不在酒”,恐怕“只是一次纯粹商业性的曲线政府公关”。慈善一般是指对穷人或困难群体的帮助和救济。建庙是南京政府的规划,南京政府是穷人还是困难群体?(2010年11月13日《扬子晚报》)王建林为何不给上不起学、治不了病、吃不饱饭的人多些捐款?这种捐款会不会和“碰瓷爱国主义”一样,是另一种“碰瓷”?
  
  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但用这样的方式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并不荣光,本来可以用几百万,最多也只需一千多万元买回,结果花了5亿元,这种慷慨不仅仅是网友说的“愚蠢”,同样也是一种耻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在我看来,爱国意愿的表达同样需要理性,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从强盗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稿源:红网]
[作者:洪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