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十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0:23:55
一忌非打即骂的教育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教育就是教训,就是打骂,不教不训不成教育。教训就是有错误时要骂要打。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说,虽则如此,从古至今真正能从棍棒底下成名成家的确实寥寥无几。也许打骂教育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从家长到学校都有用于惩戒孩子的戒尺。无论是违反族规,家规还是学规都会受到惩罚的,虽然这种野蛮的教育方式早已被抛弃,但它的余毒仍然在少部分家长和老师中保留着,这种打骂教育在日益进步与和谐的现实社会中,无异于用轧钢机去轧压一棵小树苗,树苗压直了,生命也就差不多给毁了。美国成功教育家卡耐基说过:“尖锐的批评非但不能改变事实,反而只能招致愤恨。”打人更是对人的自尊心与尊严的一种极大的伤害。采用打骂教育的家庭,父子之间的代沟是最深的,也不可能有两代人之间的平和的沟通,没有交流能有真正的教育吗。打骂教育往往会造成两种情形:怕挨打和打不怕,怕挨打的学生很胆小,没有自信心,没有勇敢精神,也缺乏创新精神、毅志力薄弱、立场不坚定,没有那种敢想敢做的精神。成年后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被动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那种窝囊型的人。而打不怕的人则会变得固执、蛮横,性格易变、易怒,有一定的暴力倾向,容易冲动、心中的恨多于爱,说不定经常会搞一些破坏来发泄,与人缺少沟通,遇事简单粗暴,成人后往往容易犯错、犯法。    用棍子、鞋底、鸡毛掸子、搓衣板作为教育工具的时代逐渐远去,使用它们的人也日日稀少,但责骂孩子、指责孩子的比比皆是,
二忌过于娇纵溺爱的教育
与打骂教育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个极端现象,就是娇纵孩子,把孩子变成王子、公主、甚至是祖宗。“娇子不孝”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现在的孩子个个是掌上明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人才有这么一个小精灵,放在手上怕拽着,含在口里怕化了,特别是老辈们更是宠得没边了,千方百计地亲近他、宠他、护他、惯他。不许做父母的打他骂他,就是瞪眼睛都会受到老人的训斥,全然把他看作了一个小皇帝,爷爷们甘心当孙子,慢慢地,什么人都要对他百依百顺,他想怎样就怎样,不讲一点礼貌,不懂一点谦让,也没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洗脸、洗澡、洗衣服,整理书包、房间都由大人包了。稍不如意就撒泼、无理取闹,长辈们采取的只有一个字“哄”,也难怪有人说那些没事做或没本事的人“回家哄孩子吧”。有时实在哄不住了就“唬”“坏人来了!”“耗子来了”“鬼怪来了!”等等,这不是在害孩子嘛!
孩子是王爷,是小祖宗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了,有句玩笑话概括很精辟:现在的饭桌上是老人有什么吃什么,年轻人是想什么做什么,小孩是没什么要什么。不都是惯的吗?
娇生惯养的孩子除了刁蛮任性以外,就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生下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天围者转,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会做。有报道说:有个别的孩子上初中了,连个鸡蛋壳也不会剥,几乎生活都不能自理。还有孩子读到大学了,还得妈妈去陪读,不然就无法照顾自己,连自己都不能照顾自己的人会是个有用的人才吗?
我曾见过一个学生,是爸爸妈妈惯的,家里生了好几个女儿,最后才有个孩子,真是掌上明珠,小学六年级时,早上都有妈妈洗脸、盛饭,没洗脸就上学了那一定是妈妈不在家。人很聪明,但出奇的懒,还在读小学就知道自己将来能顶职进城工作,读书也只是报个到,这种懒汉加文盲的人会有好结果吗?班组一优化他就成了多余的人了,结果在监狱里呆了六年。
也许洗脸、洗衣服是很容易学会的,但人的能力、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是从小,从洗一条手绢、一双袜子开始,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自理能力。如果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仅仅是学习上的优秀,能力低下,走出学校后也是个残次品。
记住:爱,有时就是害!爱孩子动物也会,有时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动物们在离开妈妈之前,它的妈妈会教它许多生存的本领的。否则,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三忌任意贬低孩子
什么“你不行”“你无能”“你不好”“你很蠢”“笨蛋”“傻瓜”....等等否定词随口而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他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么他就觉得自己能行,反之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心理上有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如果说你的孩子是一艘正在远航的轮船的话,那么你的这些贬损的话无异于吹向他的逆风,打向他的当头浪,很容易使他们停滞或搁浅。这些话更是消磨他们的意志、毅力、勇气的最有效的毒剂,现实中没有过家长想要达到这种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很多家长情急失智,甚至是措手无策,二是有的家长是想采取激励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都不可取的,对越小的孩子越有害,欲速则不达!
只要看过体育比赛的人都知道,争夺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运动员需要大家的鼓励声,如果你用“你不行”“你无能”来代替“加油”声,我想,再骠悍的个人或团队也会真的变成熊包的。何况你的孩子是那样的没有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也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的是鼓励、安慰的话,如果你不会说安慰的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也别急于说着,绝不要说那些打击他的话,一个人没了信心没了勇气,就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啊,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宏有句话再恰当不过了:“即使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为他感到自豪感到骄傲,为他加油、鼓劲。”
家长也可以设身处地想一想,当你处于领先地位失败、失意的时候,得到的是一片埋怨、奚落声,你会是一种什么心境呢?
四忌期望值太高
人生就是爬坡,期望值太高就是要求他爬的坡太陡。当然,这世界无论多么陡峭的坡或悬崖都有人能爬上去,但也无论多平坦的路都有人摔倒啊,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人,你要他一步登上台阶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在他面前铺一条长长的斜道,他是完全可以登上台阶的,谁又能说现在只能走近似仟的人将来不能登上珠峰呢?人的进步与提高就是如此,要求太高了,他做不到,也不情愿去做,逼急了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要求太高只能使他望而却步。要想他达到你的期望,就只有先缩小你的期望值,让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取得一些成功,让他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激情,他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信心,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就感就是人能取得进步的真正动力。成功有大小,婴孩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第二步同样是成功,是对第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那时带给你的是多大的喜悦呢!如果你一直用这种赏心悦目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成功,那他就可以一往无前地取得无数个更大的成功。
周宏老师在他的《如何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讲述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父亲得知他女儿一次考试只有17分的时候,给他女儿的目标是追上她前面一名考试只有21分的同学,女儿很有信心,也很努力,结果期末考出了78分的成绩,如果当初就定出度这么高的目标,以她女儿当时的信心是无论如何达不到的。无论你的孩子处于什么程度,让他找到成就感才是腾飞的导火索。
很多家长就是因为一开始就期望值过高,而觉得孩子一无是处,一无所长。有时想鼓励一下、赞美一下,都找不到点。孩子也没有成功的感觉,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丧失勇气,从而厌学、怕学,学习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在学习中找不到成就感,没有乐趣,他就可以在别的方面去体验成功的感觉,比如:打游戏、上网、搞点恶作剧什么的。越感到刺激越是上隐,越陷越深,这时你要把他拽回来就很难了。
假如你觉得孩子没有取得过令你满意的成绩的话,那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你不妨把你的期望值放低、再放低,比如一次作业、一道题,哪怕是一个字写得好,你都应该鼓励他、赞美他,使他有成就感,有激情。激情和勇气是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失败的最大动力
五忌打击孩子的成绩和积极性
有的孩子取得了成功,有些眉飞色舞,甚至得意洋洋.其实孩子有了成绩,想引起别人注意,觉得自己具有重要性.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我们很多家长生怕孩子骄傲自满,往往泼一漂冷水,甚至不拿正眼看待还字的成绩.孩子有80 分了 ,会说你怎么不打90分啊 等有了90分时 你又有更高的要求了,无视他的进步.这样以来,就使得他没有了成就感,也没有取得成绩的愉悦感,也就不会有取得更大进步的激情了,所以有的孩子有时即算是取得了进步或者成功内心依然是痛苦的.其实分数不能说明一切的,有时题目的难易、深浅和知识面的宽窄。考试与考试之间、科目与科目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有时很努力了可分数反而下降了。就不能看作是一无是处。
学校教育无论怎样改革,还是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分数就是硬道理,可有的孩子在分数面前也许是无能的,可在其他方面却很强,好奇、好动、爱思索、动手能力强,如果作为家长也一味地盯着分数,就有可能毁了他的一生,爱迪生就是明证,他上学不久就被老师送出了校门,幸亏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极大地保护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即使你的孩子有时做错了事,也不要一概否认,有时并不是单纯的恶作剧,或是好奇心的驱使,或是好心办坏事,作为家长应该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帮助孩子认清后果,提高明辨明是非的能力,一味否定,说不定又一个爱迪生毁在你手里。
六忌盲目攀比
小孩子比吃穿,大人比排场、比小孩的分数。其实无论比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的。
小孩子比吃穿,也一定程度与家长有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贫富差距更大了,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很容易产生攀比的心理。好的有更好的,贵的有更贵的,你的鞋子是300百元的,我的就要500元的,次数多了,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就不会在学习上了,而会转移到物质享受上了。这样的弊端有三:一是养成了孩子好虚荣的攀比心理,促成他们贪图物质享受,从而缺乏进取心,更不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进取的精神,长此一往,就会造成百分之百的“纨绔子弟”。“坐吃山空”“富不出三代”之说,往往是祖辈们创业时的吃苦精神不能得以传承。二是太好的物质条件也往往容易引起坏人的注意。那些在攀比中失败而又家境不很富裕的孩子走入社会后,一旦变坏,他们就会去勒索、抢劫、甚至绑架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这不是没有先例的。其三,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几大群:以成绩优秀的为一群,以有钱子弟为一群,以捣蛋型为一群,前一群不用担心,后两群都有走向犯罪的边缘,有钱子弟在学校也经常拿钱来摆平一些事情,比如作业、卫生值日、或犯事后找人代过等。
第二种攀比是比分数,如果说前一种是明比,后一种就是暗比了,从出生到上大学,这种攀无处不在。为了孩子的分数,家长们可是煞费苦心了,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首先是择校,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都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到最好的班。不管适合不适合孩子,也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似乎进了名校、名班,遇到了名师就如同上大学有了保险,于是就削尖脑袋进名校。分数不够找关系,关系不够用钱补,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在所不惜,其次是让孩子参加各种二次培训班、补习班,有的孩子要参加2、3个培训班。从开学到放学,从寒假到暑假。再就是请家教,补了语文、补数学、补了数学补外语,补得孩子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成了一部永不停歇的学习机器。
七忌批评雪上加霜或四面楚歌
在学校里,经常有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差生,常常被带到办公室进行个别教育,学生一旦到了办公室,其他老师很有可能把他发现该生的所有错误问题缺点一一道来,学生一下成了众矣之的,教育成了批斗会。卡耐基说过:“尖锐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事实,反而招致愤恨。”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把学生推向更加错误的极端。
也有老师会通过电话或家长会把学生的“恶劣行为”郑重其事的告诉家长,让家长共同教育。老师告状了,孩子遭殃了,有的全家齐上阵,轮番指责、埋怨,重的还要挨打受罚。这样一来,在孩子看来,觉得谁都不认为他是好孩子,一点自信心都没有,有人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大多来源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如果周围人给乳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那他就会觉得自己能行,反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在心理上有自卑感、无能感,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也有另一种形式:孩子犯了错误,爸爸喊打、妈妈喊骂,爷爷奶奶护短,教育没有合力,造成孩子无所适从。
八忌过度的物质引诱
家里物质条件优越,绝对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好的物质条件,很容易使孩子失去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很多家长把给钱当作了一种教育方式,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过于依赖物质手段,有时会事得其反。
有的为了奖励孩子动辄几元、几十元、几百元甚至几千元或以金银首饰、手机电脑予以承诺。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他们更需要的是我们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斗志,在取得成绩时更需要我们的赞美。
九忌约束太多太紧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必然经历过风霜雪雨的洗礼,它必须有它生长必要的空间和环境,
十忌家长说话不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