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信条(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17:08
向伤感的情绪宣战
一位妇女这样写道:
现代女人的最大敌人是伤感,这种伤感不是由于悲伤或者病痛,而是完全来自于一种莫名的感觉。
这种伤感并不是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由坏脾气所引起,如果那样的话,一片药或者一个祈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说的这种伤感却可以吞噬生命中的快乐。
这种伤感来自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它使我们不得安宁,我们想到其他地方去把它甩开,可它却像幽灵一样一直跟着我们。
当这种伤感袭来时,我们就很难找到生命的依靠。别人看起来很高兴,而我们却很痛苦。生命变得平淡、苍白而又乏味,犹如已经被榨干了汗液,只剩下了外壳。
确实如此。但是,我的读者是如何知道如今的妇女们有一种现代伤感的呢?也许有些人从未感觉过悲凉与绝望,但是大多数人都对此有所了解。我们时常会有一种生命变得苍白的感觉。
这时的我们,觉得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意思,对什么事情也不会深信不疑,甚至对自己也是如此。这种感觉就好像吃了麻醉药,有一点劳累,有一点恐惧,还有一点无聊。
之所以有这种伤感,有我们个人的原因,也有这个时代的原因,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幻灭的时代、玩世不恭的时代、悲观的时代。这种由现代社会所造成的情绪夺走了生活中的阳光,使生活变得赤裸裸。
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当然是向这种情绪宣战,我们应该把它赶出房子。这样的建议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但它完全可以实行,结果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我们自己。
只有至高的信仰才可以改变低迷的心境,但是,我们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这种信仰,而且没有找到替代品。我们总是试图用最低的信仰达到最高的生活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培养伟大的人格力量
“华盛顿是战争第一人、和平第一人,也是美国人心中的第一人。”人们这样评价华盛顿。直到今天为止,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最高的。
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给予他的最高礼遇,原来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现在没有人,将来也没有人能够取代华盛顿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像华盛顿这样重要。人们对他的尊重来自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自由和稳定所做的贡献。人们不仅仅敬重他的行为和思想,更敬重他强大的人格力量。
对于我来说,华盛顿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他不是一个演说家,因为空谈并不符合他的性格。他也没有什么个人吸引力,至少我们从他的语言和行事上看不出这一点。他很严肃、保守,从来不说笑话。
人们总是争论华盛顿是否是一个天才。当然,他并不像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那样才思敏捷。他的思想像一把老式的来复枪,虽然缓慢却很精准、简单而又实用,总能命中靶心。
很少有哪个领导者身边聚集那么多的天才。马歇尔和麦迪逊是著名的律师,汉密尔顿精通经济,富兰克林则无所不通,而杰斐逊在各个方面都是整个美国和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所有这些天才和其他的人都聚集在华盛顿的身边,接受他的领导,追随他的事业。即使华盛顿把他们带入了困境,他们也不会害怕,因为他们信任华盛顿的力量、智慧与高尚的人格。
他们知道任何人都有可能背叛他们,做一些自私的事情,但是华盛顿绝对不会。华盛顿是美国和美国人的巨大财富。
与好友通话是一种快乐
有一位女性这样给我写道:
唉呀,我真是太恨电话了,当然,电话很有用,但它也是最不人性化的东西。
一方拿起电话,拨对方的号码,另一方的电话机则‘铃…铃…’作响。没有人接电话,屋子又归于沉寂,太令人讨厌了。
如果电话接通,电话的另一方会说某某人出去了或者正在忙事情。没有办法,处于电话这头的人只能无助地、傻呵呵地等待。虽然电话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我还是憎恨它。
在买东西、叫医生、叫警察或者报火警时,电话当然很有用。它可以为我们节约时间,远处的朋友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
但是,电话里的声音已经变了味儿。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而对方的表情对于我们来说又非常重要。我们不但要听到对方说什么,还应该看到对方的表情。语言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和诠释一个人的感情。
另外,电话断线也是一件很令人恼火的事情。热情的谈话突然中断,会影响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友谊。
人们在祈祷的时候通常也有这种感觉,总是感觉到一种迷失与无助,好似另一头儿没有人一样。毫无疑问,这是我的错,我可能拨错了号码,或者没有接上线,或者效果很差。
我也可能把电话断掉,因为我很忙或者正在思考其他问题。当然,也可能某一天的通话效果很好,或者并没有忙于其他的事情。
是的,我们很多人都想与朋友取得联系,而这种联系却不尽如人意,一件小小的事情或者一个坏的心情就可以毁掉友谊。
即便我们憎恨电话,即便我们的祈祷者好像在对空气说话,我们仍会拨响电话,即使拨错了号码,我们也要把话说出来。
所谓快乐就是可以与最好的朋友通上话。
以耐心和善良应对人生重负
她只不过是一个女仆,一生都是如此。她身体结实而又魁梧,充满激情,总是说一些粗俗的话语,总是做一些粗活儿、累活儿。她根本就没有读过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不过,可人生这本书,她却读过。
她诚实、正直而又善良,她对流浪者和弱者有着深深的同情,对儿童充满了无限的爱。虽然她很穷,但却有着一颗无价的心灵。如果最后审判日到来,所有的人都被定为有罪,她也不会被定为有罪。
这就是贫贱者的财富,不是梅特林克所说的那种对贫穷的忍受,而是以耐心和善良去对待人生重负。
当面对疾病和死亡时,她并不消沉;当面对繁重的工作时,她并不抱怨,她通过人生的琐事来为世人服务。她不懂别人所说的所谓责任、哲学或神学,她只有自己古老的信念。但是,她所具有的美好品质恰恰是哲学和宗教应该赋予我们的,如果哲学和宗教无法赋予我们这些东西,那它只是空谈而已。
她不是为了自己活着,也不自我欣赏,她所受到的待遇也不是那么公平。她自己的梦想也没有实现,因为,此时死亡已经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她不再劳累,也不再恐惧,只是充满了对世界的感激。
在我们埋葬她的时候,天空是灰暗的,可是一道生命之光却闪耀在我们的面前。这道光芒比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创造的光芒更为明亮,就好像太阳的光芒比蜡烛的光芒更明亮一样。
当清晨的阳光落到我们脸上,
照亮了一道不朽的风景;
有如生命在死亡中得到证明,
你不再孤独!
得到的越多,失去的更多
一位老年读者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的世界已经去了,我很清楚地知道,它将一去不复返。这是一个奇怪而又安静的小世界,也许有那么一点点狭小,但是,我在这个世界里感到了快乐,找到了家的感觉。
可以这样说,如果我的世界不乏味,至少有一点儿愚蠢,但是,它比现在的世界要好,因为我的世界虽然有点愚蠢却不贫乏,虽然有点激情却不放纵。
不,不止如此。我的世界是黑白色的,而不像现在的世界是灰褐色的。现在,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烦躁得想逃离这个世界。而我却在我的世界里发现了快乐,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人们可以观察我的世界,看到他,抓住他,努力拼搏。我的个性使我有机会生存下来。我们是人,不是机器上的齿轮,也不是愚蠢游行者身上所穿的鲜艳衣服。
我们无疑在这个世界上受到了很大的约束,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在他人面前开口的。我们知道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将其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
如果说当时的我们不懂心理学,至少我们不那么作茧自缚,我们时常会反观一下自己。我们不会因为自己不了解某一件事情而受到伤害,相反,如果是现代的人,他们会被撕成碎片。
另外,我们当时有自己的信仰,而且非常坚定。这种信仰不像今天人们的信仰那样平淡而又乏味,变化是现代社会的不变真理。
现代社会正在因为偏见和缺乏信仰而逐渐地死去。即使在玩偶的脸上涂再多的油彩也不能把他变成一个人,它永远是一个僵硬而又渺小的东西。
我那个时代的人有明确的生活目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应该需要什么。我们的追求并不像现代社会的人那样仅仅是物质的。
当然,我只不过是一个守旧的老家伙,如果不像一个出土文物,起码也是不合时宜。实际上,所有的变化都是进步。如果这个世界得到了什么东西,它一定失去得更多。
珍惜摆在我们面前的爱
一位年轻的妇女这样写道:
我甚至都不想对你说这些话,我也不知道我能否表述清楚,但是,我必须以某种方式表述出来。
简单一点儿说,就是这样的:现在很多家庭超过16岁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也一点儿都不喜欢。
我们为什么要爱这个人?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父亲吗?他们根本不理解我们,认为我们给他造成了麻烦,把我们甩得越远越好。
姐妹之间为什么要互相爱护?只是因为她们是姐妹吗?如果她们没有任何共同点,并且互相辱骂,她们为什么要互相爱护呢?
我之所以讲得这么直率,是因为我所讲的都是事实。甚至那些信仰宗教的家庭也是如此。信仰宗教与否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样的话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它却是事实,是通过耳闻、目睹以及思考得出来的事实。很多家庭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很紧张,摩擦不断,当然,有一些可能没有暴发出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种巨大的压力之下,这种压力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了出来。往日的安详与宁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兴趣不同,追求迥异。
亲近的血缘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爱,人们对这种血缘关系的忽略是一种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我们忽略的东西太多了。
当然,自私是它的基本诱因。我们必须获得他人的爱,不辜负他人的爱,这需要善良与智慧。如果我们忘记和忽略了这些,如果做得很差,爱就会在我们之间死去。
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变得平和,我们就一定无法与他人相处,即使是在家里,也会与家人发生摩擦。我们必须珍惜、保护和在意摆在我们面前的爱。
人不可能满足别人的所有要求
一位德国诗人曾经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有人满足别人的所有要求吗?”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他得出的答案是:“不可能。”
即便这个人与我们非常亲近,他也无法满足我们的所有要求。不管这个人与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他都不可能使我们完全满意。
能够了解这一道理,应该是人生的一大智慧,而忽视这一道理则会使我们的人生痛苦不堪,因为这种思想会使我们变得贪得无厌。
没有哪位妻子完全了解自己的丈夫,也没有哪位丈夫完全了解自己的妻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自己的隐秘之处,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乔治•艾略特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女在即将死去的时候非常不快,她不高兴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即将死去,而是因为她知道,她的丈夫再也找不到楼上蓝色壁橱的钥匙了。
一位朋友说,人们可以与著名牧师菲利浦•布鲁克斯相处得非常亲近。这时,一扇门关上了,我们可以听到关门的声音。他不能在里面把门打开,他的朋友也不能在外面把门打开。这一道理适合于每一个人,它是正确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极端隐私”(语出埃米莉•迪金森)。我们都知道迪金森是一个极端孤僻和怪异的人。
但真正的问题存在于更深的层次。我们不了解自己,别人更不了解我们。“了解自己”是古希腊人的至理名言。这确实是一个好的建议,前提条件是我们知道从哪儿开始,如何开始。
这就是真理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