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的特色街和马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1:56
老城厢的特色街
说起上海的特色街,先要从老城厢说起。在900多年前,上海还是沿海的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南宋时开始建镇,元代正式设立“上海县”。到了明代,上海城筑成。由于东南沿海的航运业、商业贸易的发达,明末清初,上海已经成了一个商贾云集,各种货物交流频繁的商业中心。上海老城厢当时集中了无数的交易市场、商号和加工作坊,其功能就是将从十六铺码头上岸的各地甚至海外运来的货物进行加工、转运、交易,这些市场、商号和加工作坊往往同行相聚,于是在他们聚集的街、巷就产生了以其行业为名的俗名,继之就成了正式的地名。如篾竹弄(是由于集中了毛竹市场而得名);豆市街(因豆类市场的所在地而得名);硝皮弄(皮革作坊的聚集处);彩衣街(因集中绣品成衣市场而得名);花衣街(原棉市场、商行的集中地);咸瓜街(福建人称黄鱼为“黄瓜”,咸瓜即咸黄鱼,此街及附近地区是当时上海的最大的咸鲜海货市场),还有糖坊弄、火腿弄、杀猪弄……等,尽管这些街当初的特色及功能早已不存,但作为地名一直保留至今。
另外,老城厢有一条旧校场路,清末时曾经集中了几十家木刻年画店、坊,是著名的“旧校场年画”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的年画街”。还有一条大兴街,是仿金饰品店、坊的集中地,所以人们常将仿冒品称作“大兴货”。
特色马路“六兄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成为通商口岸,从此英、法、美等国纷纷进入上海,划定租界,规划市政建设,修筑马路。在当时的英租界里从南京路往南到北海路的六条马路,上海人以兄弟排行的习惯,依次将他们称为“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六马路”,这六条马路,各有各的特色:
大马路——南京路,过去曾被称作“十里洋场”。这里百货公司多,名店名商号多,有英商开设的福利、惠罗、泰兴、汇司公司(被称为“前四大公司”),后来,侨商又开设了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公司(合称“后四大公司”)及中国国货公司,还有屈臣氏、老德记药房、协大祥、老介福、老凤祥、亨达利、恒源祥、张小泉、茂昌、汪裕泰、邵万生等数以百计的专业特色店,是上海市内主要商业中心之一。

二马路——九江路,从前的九江路的特色是银行(尤其外国银行)多。据史料,当时九江路东段起有19世纪开设的阿加刺银行,有利银行;20世纪初开设的美资花旗、大通银行,日资三井、三菱、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德资德华银行,还有朝鲜银行、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等,以及中源、仁德、顺兴、双顺等银号也设于此路。故这条路曾被称为“东方华尔街”。
三马路——汉口路,汉口路和与之相交的小路望平街(今山东中路),这一地区曾是上海的报馆集中地。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起,开始有报纸在这里择址设馆出版。最早的为《天锋报》、《民立报》和《民强报》,后来又陆续有《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而其中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更是上海最重要三份报纸。每天大清早,这里报贩云集,成捆的报纸从各报馆运出,或车拉,或肩扛,或手提,往往把这一地区挤得水泄不通,甚至交通阻塞,车辆绕道,煞是热闹。
四马路——福州路,福州路素有“文化街”的雅称,该条街上书局、新旧书店、文化用品店鳞次栉比,全国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以及黎明、百新、开明、新民、有正、大冬、大众、受古、儿童、博文、文怡、文化等书局与作者书社、三一画片公司等都开设在这里,还有不少文具商店、笔墨纸店、和一家由钟观光创办的全国最早的科学仪器商店。
福州路又是一条餐饮娱乐街,茶楼、酒肆、饭店、书场集中。其中著名的有青莲阁、杏花楼、聚丰园、文明集贤楼、大观楼、奇芳、平安、华芳居、福安、聚来厅、四海升平楼以及上海最早的西菜馆——一品香番菜馆等。
与“文化街”极不相称的,那时的福州路同时又是旧上海的“红灯区”,在这条路的西侧“会乐里”等处,“书寓”“长三堂子”“幺二堂子”(都是妓院的等级类型)等林立,一到晚间,写着妓女名字的灯笼高挂;妓女由“龟奴”驮着 “出局”;“野鸡”在茶楼酒肆前招揽拉客,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线”。
五马路——广东路,清末曾是京剧戏院密集的地区,有满庭芳、一桂、金桂轩、天福、咏霓等等,但不称戏院而称茶园,其起因是清咸丰元年,道光帝驾崩,令百姓“服国丧”三年,禁止演戏等娱乐活动。那些唱戏的演员为了生计,想出将戏院改名“茶园”,照样唱戏。后来“国丧”期满,“茶园”之名也就沿用下去了。不少老一辈的京剧演员都曾在这些茶园中演出过。
广东路还是一条有名的古玩街,20世纪30年代中叶, 受“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北方难民纷纷涌入上海。其中有一大批前清遗老、失意军阀,携带着黄金现钞、古玩细软来到租界做起了寓公。为了维持他们奢靡的生活,把昔日收罗来的古董送进了店铺。于是古玩商们就在这里集中开业,从而形成了旧上海著名的广东路古玩一条街。据统计,当时的古玩店铺多达210家左右,如“九福公”、“福源斋”、“古源轩”、“晋古斋”、“中国古物市场”等,还有一家洋人开设的中国古玩店——“史德匿古玩行”。
六马路——北海路,此路其实是由当年跑马厅跑道改建的一条小路,至今还可以看出跑道的圆弧形外形。据“补白大王”郑逸梅先生说,这条不起眼的小路也有一个“特色”,就是茶馆多,但此茶馆并非供人喝茶聊天,而是供“白相人”吃“讲茶”用的。早年,上海的地痞流氓集团间若发生纠纷,就会到这里的茶馆 “吃讲茶”(谈判),谈得好自然皆大喜欢,谈不拢,则翻桌抡凳,摔杯砸壶,甚至拳脚交加,混战一场,搞得乌烟瘴气,一般市民对这里是避之犹恐不及的。
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马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马路”南京路变得更加繁荣,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九江路的银行、汉口路的报业,这些特色已不复存在;福州路仍是著名的“文化街”,书店、文化用品店的数量不减当年;至于那些诸如妓院、“野鸡”、流氓“吃讲茶”之类的旧社会的污垢,早已被荡涤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