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几条著名马路的前世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9:04
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风云造就了上海的每一条马路,各色人等都在上海的马路上或多或少留下了他们的气场和故事,或浓烈或淡雅,或激扬或平静。让我们一起去听听上海老弄堂里的胡琴,曲折委婉,意味深长……
风光依旧华亭路
华亭路是风光的,像一段欧洲的小镇优雅地横卧在淮海中路与长乐路之间。华亭路直而短,全长大约只有400米,从淮海中路这一头可以一眼看见那一端。华亭路虽然紧靠着淮海中路,但不是交通要道,闹中取静。马路两侧的树后面是一幢幢形状各异的三层小洋楼,这些楼房的样式大都是地中海式,前面有带券柱廊或半圆形敞廊,廊上面为阳台;小楼的背面则有直通二楼的室外扶梯,外观不是灰色就是黄色的拉毛水泥墙或棕色的细卵石墙面,它们的漂亮和华贵让你感到有点落寞和意外。
从淮海路上走进华亭路,左边是沿圆形街角而建的中间有玻璃幕墙饰面的6层大楼,底楼为肯德基快餐店和地铁一号线常熟路出口处,每次从地铁站出来就像是从商店里出来。大楼的3楼以上则为永隆世尊家具廊,而东边则是几幢屋面呈三角形的英国式的三层小楼,连在一起看犹如锯齿形的波浪。这些楼房都有高高的台阶,连续的券式门窗。如今这些楼房大都开着服装店,其中靠近华亭路的是一家叫做“秋水衣人”定做坊。看来这里的服装店都还延续着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私人裁缝的风格,讲究独创,所有的服装都是“只此一件”。
80年代的时候,华亭路服装市场以它的价廉物美、风格独特而闻名上海,一度成为上海个体服装市场的翘楚,成为引导上海年轻人流行服装的“桥头堡”。马路两旁全是简易的帐篷式的店铺,小货摊上挂满了各种样式的旧衣服和私人裁缝模仿制作的衣服,还有饰品以及打火机和香烟。
如今华亭路在迁移了服装市场之后,已无昔日的喧哗,这里变得极其安静整洁。
华亭路始终是风光的。如果说80年代它以服装市场而著名,那么如今的华亭路则以它的宁静优雅的欧陆风情闻名于上海西区,这是它的本来面目,就像洗去了尘埃的玉壶,近观远眺都有水一样的宁静和柔美。
假如在雨天里漫步华亭路,天光云翳树姿楼影反射在马路中央,使华亭路更有一份湖水般的宁静。那些花园洋房的围墙也是别致的,有的是尖尖黑铁铸栏杆,间隔着一座座由红色条瓦装饰的三角形水泥柱,典雅活泼;还有的是漆成淡褐色的竹篱笆,足有三四米高,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但是透过篱笆的缝隙,则可以看见花园内的绿树和灌木,以及洋房前有花纹的廊柱。
华亭路只与一条叫做延庆路的马路相交,站在十字路口,对面西边是一家叫做“湘巴佬”的湖南菜馆;而对面东边大门上挂有圆拱形招牌的是上海肺科医院延庆路门诊部。透过大门可以看见一幢通体为柠檬黄的法国古典式花园住宅。建于1928年砖木结构的此楼主立面是对称设计的,设计者颇有匠心,底层前有凸弧形柱廊,二层退平台,三层退阳台;二层栏杆上饰花盆,平拱窗锁石上饰浮雕头像。总共三层,却一层层往后退,显得表面构造纷繁复杂,有一种奢华的贵族气质。
这样的洋房在华亭路上比比皆是,这使得华亭路在当时就已经成为上海非常优美因而非常昂贵的高级住宅区。
威海路畅游
威海路是上海市中心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西始于延安中路高架桥下,东与武胜路接壤,全长大约1800米。威海路原名威海卫路,筑于公共租界时期。后来“威海卫”改为威海市,威海卫路也就随之改名为威海路。总之,威海路由西向东略呈波浪弯曲的路形在有意无意中暗合了威海这个中国东部海滨城市的“寓意”。
从延安西路高架下的上海展览馆起,威海路开始它漫长的“海岸线”。走过弄口标有“林村”牌坊的新式里弄,穿过陕西北路,在威海路与陕西北路的转角处有一个三角小花园,绿色竹亭四周遍植绿色的竹子,清风徐来,风吹竹叶簌簌作响,竹叶像海浪一样起伏。紧靠着小花园的是威海路幼儿园,而它的对面则是第二工业大学校园和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大楼以及建于1903年的民立中学校园,这些教育和文化单位使这一段的威海路充满了书报的油墨香味,让人感到一种清馨的文化气息。
威海路茂名北路这一带聚集着上海所存不多的精美的弄堂,如“静安别墅”,向南京路开口的一面,主弄堂的道路已经相当宽阔,支弄里的一排排房屋整齐高大,门楣雕花,有些窗户的玻璃是彩色图案的。
在茂名北路威海路交叉口的东南方向,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群中还保留着一幢老式石库门建筑。它现在的门牌号是茂名北路120弄5—9号,原门牌号是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这就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活动,来上海时间住得最长,与夫人杨开慧一起生活的旧居。这是一幢颇为典型的两层老式石库门房屋,砖木结构,清水外墙,黑漆大门,铜环门扣,条石门框。二楼的厢房住着蔡和森、向警予一家,毛泽东一家则住在楼下,中间是毛泽东会客的地方。毛泽东在1924年12月因病同家人一起返回家乡湖南。毛泽东从1919年至1926年,先后十次来上海,可见毛泽东同威海路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几年威海路的老房改造步伐也很快,如今从茂名北路到重庆北路这一段,现代化的楼房成群成片,上海电视台大厦、四季大酒店、中凯城市之光住宅小区、绅士大厦、浙商银行、长生大厦、中国民生银行大厦、上海招商局广场等仿佛一夜之间就在这里矗立起来。其中,中凯城市之光住宅区的环境布置让人赞叹,“城”门口一道棕色微拱的花岗岩石牌门造型抽象现代,“城”内一幢幢米色墙面外镶绿色窗框的高层大楼典雅高贵,“城”门两边全是黑色大理石饰面的两层楼商铺小店,橱窗内陈列的商品包装精美华丽。街上种植着一排行道树,每两棵行道树间隔一盏宫灯式的路灯,给威海路带来了新潮的现代气息。
威海路的东段与人民广场南边的武胜路相接。人民广场原来是旧上海最大的跑马厅,武胜路过去就叫跑马厅路,这条路至今还留有弧形跑马道的痕迹。而当年的威海路因为紧靠着跑马厅,所以在威海路与黄陂北路之间分散着许多马厩。如今威海路20号就是当年马厩和马厩的管理机构。这是一幢两层的钟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钟楼楼上是管理人员办公室及骑手的宿舍,底层的两厢分别有九个马厩。在马赛开始之前,马匹先集中进行检查,配上号衣,随后依次拉到跑马厅的主看台(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剧院处)马道上,赛后再拉回到马厩。
如今跑马厅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当年的马厩却变成了民房而保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威海路上的一个“奇观”。许多人初看到这幢红瓦绿檐黄墙的房子总以为这是什么造型奇特的洋房,等知道这里曾经是跑马厅的马厩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置信,但再仔细看那比一般房屋要低的红瓦坡顶二层楼房和顶上留有白色水泥呈穹隆状的钟座时,才不得不相信是时间演变了一切,威海路真是一条有独特历史的马路。
乍浦路的起伏
乍浦路从横跨在苏州河上的乍浦路桥开始,如今的乍浦路桥建于1927年,是一座欧洲古典式风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桥。乍浦路由南向北,一路直穿天潼路、武昌路、塘沽路、昆山路、海宁路、武进路,直到与四川北路公园相接:这些小马路也大都是在虹口开埠时期就修成的马路,地名大都出自长江三角洲一带,因而在乍浦路行走,有一种时时在长江三角洲穿越的亲切感。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乍浦路以美食街的美名享誉上海滩。鼎盛时期,长约1200米的马路上前前后后聚集着100多家大大小小的饭店、酒家。每到夜幕降临时分,高低错落、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广告牌将狭窄的乍浦路两旁建筑映照得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当时到乍浦路来吃饭,似乎是一种身份和档次的显示,而能到乍浦路开饭店等于抱到了一个金娃娃。
如今乍浦路的饭店只集中在天潼路到武昌路这短短几十米长的马路上。入夜霓虹灯依旧闪耀,各种饭店的装潢布置留有20世纪的风格。不过这里依然有一种热闹世俗的烟火气,也许能够在乍浦路商海的起伏中挺立下来,说明这些饭店还有“绝招”。
璀璨的灯光多少修饰了乍浦路夜的轮廓,但白天一到,当霓虹灯光熄灭,乍浦路这条老街无不显出几许疲惫和沧桑。难得的是乍浦路上曾经和现在还留有许多上海早期的老建筑。
盘龙街,旧称阿尔盘弄,就坐落在乍浦路南端。13幢房屋联列,建筑坐南朝北,平面为长方形,立面为欧式构图。北立面采用条形粗石贴面,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西洋建筑风格。最有特色是底层有排列整齐的半圆形券式拱形窗,外设木百叶窗避雨遮阳;楼上是落地平拱木门落地长窗,典雅规整。长廊前设一排呈几何形状的铸铁栏杆作围护,统长的阳台组成装饰性细柱敞廊。这幢建筑在乍浦路存在近90年了,至今外观基本依旧。在塘沽路口隔路相望分别耸立着两幢“姐妹”式公寓,原名叫披亚斯公寓,现已改名叫浦西公寓。这两幢公寓建于1931年,为现代集合式公寓,立面简洁没有过多的花饰,纵向二段划分,中部为清水红砖,底层入口处有古典装饰。两幢相形相似的公寓同时叠立在一个路口,这在上海比较少见。
书店的对面塘沽路380号是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所在地,但是铁栅栏内的一幢对称的砖木结构,外墙为清水红砖勾自缝,券式门楣,四坡顶屋面,红色平瓦的西洋建筑却十分引人注目,这就是“西童女校”旧址。
19世纪80年代末,来上海经商和定居的各国侨民日益增多,随之出现了许多专门供各国侨民孩子念书的学校。1893年,在原有的学校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工部局择址在此重新建造了新的学校,取名“西童女校”。
如今修缮一新的这幢建筑古朴典雅,斜对着乍浦路口,让人再一次感觉到乍浦路不只是以美食闻名,更是一条历史底蕴丰厚,建筑色彩多姿的老马路。乍浦路上曾经有上海第一家发电厂——电光公司,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还有日本佛教在上海最早开办的分院“西本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