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十章“唯阿善恶”句真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8:52
《老子》二十章“唯阿善恶”句真义  毕敦一著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意义浅析:
唯,应诺,恭顺貌;阿,呵斥、斥责,杵逆貌。二者相反、相对,截然不同,然而皆为人之情,表象相去甚远,实质则一,并无什么大的区别,故问曰“相去几何?”问意在于明其差异,但那只是表面,从实质上来说并不是很大。

善,善良、仁慈,人性之良者;恶,凶狠、恶毒,人性之劣者。二者相反、相对,截然不同,然而皆出于人之性,表象相去甚远,实质则一,并无什么大的区别,故问曰“相去何若?”问意在于明其差异,但那也只是表面,从实质上来说也不是很大。

平时人的性情各有不同表象,而到了生死攸关之际,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同的,所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了。

人之所畏,畏什么?死亡!做为人,没有一个不怕死,为什么?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死了就没有了,不能再来。不怕死者只有两种,一是不知生死为何物者,二是为了保护他人者。不管你是什么人,贫富贵贱、百姓君王、高等低等,好人坏人,谁都不能例外的在死亡面前不肯轻易去赴死,故曰我也“不可不畏”。

因何如此?人的本性决定。

本性是什么?就是人的元神,即先天心神道物。因为唯阿、善恶,为情为性,皆为后天心神道物所化,所以人与人之间有着显然差异;而再回溯至先天,道的原始状态时,差异便即消失。也就是说,道化至于后天物的阶段有是非、对待差异,而道在先天阶段时则无是非、对待差异,由于本性道物没有差异,因此,畏惧死亡这一本能反映为人人所共有,全都一样。

在人身,常人先天元神经常潜而不出,故谓潜意识;常出者为后天识神,故谓显意识。平时莫不如此,可是在生死攸关之际,元神却从后台跳出来,是为本性毕露,发而为意为能。

有生才有死,此处所谓死一般是指在其生存期间大道运化的突然终止,本来道物未尽,却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半途而废,所畏者多为此类。

这里,作者通过唯阿性情不同而实质相同的事实,中心在于阐述道物运化过程及其性质特点。道物在人身,其运化情形就像一棵大树,有名时之道即太极祖气,好比树根;阴阳、神气,好比树干,此之下为先天,此之上即转为后天,那些繁多的主枝、分枝、细枝,即是七情六欲,闻见情识,喜怒忧思悲恐惊,色声香味触法等,越往上去歧异越大,故有前之“唯之与阿”人情之不同和“善之与恶”人性之区别,此是顺去。如果回返而行逆来转化,则又自歧复归为一,其实质便不再有任何差别,所以才有“相去几何”和“相去何若”之问。

荒兮其未央哉,荒,洪荒未辟,混沌之际,无天无地,无人无我,只有道物流行,故译为茫茫苍苍;未央,无头无尾,无边无际,意为找不着中心,辩不出东西。央,中心,尽,完了;也有正理究竟在哪里义。本句意即,(到了洪荒未辟的混沌之时,什么唯阿、善恶,什么可不可畏,一切都不存在。只是)茫茫苍苍,浩渺无际,没有终极。

本段从浅明的人情世事入手,阐述人身道物转化之理。顺去转化,越向上化去越繁;逆回转化,越向回化来越简,最后归为一道。顺去转化,越向上化去越清朗;逆回转化,越向回化来越浑浊,最后归为一混沌。这时既无天地,也无东西南北,更无善恶是非,什么都无,故问曰“其未央哉?”这是老氏所欲揭示给世人的大道顺逆转化之理和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