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应该成为国民教育新契机(时事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11:47

世博应该成为国民教育新契机(时事观察)

《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27日   06 版)

  教育,是世博会的重要功能之一。启发国民的眼界和智识,提升国民素质和国民意识,也将是上海世博会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财富。

  世博是一个窗口。通过这扇窗,中国全面地接近世界、接触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现代城市、科技的解读和演绎,有助于我们思考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模式,也鼓励我们更多地发挥创造性和参与主动性,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也是一个舞台。站上这舞台,中国深刻地展现自己、宣示自己。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坦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聚光灯聚焦目光,凸显成绩,也暴露矛盾。世博中,从组织方到参观者,种种有待完善之处,都促使我们审视自己。

  如何更好地发挥世博的教育功能,让参观世博不仅止于拍照留影或是领取纪念品?如何抓住世博的契机,开展国民教育,形塑社会的价值和观念?本期时事观察,聚焦一个展览之外的上海世博会。

            

  社会教育是世博会核心价值

  季路德

  “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而人们价值观的变迁,会影响到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上海世博会开幕前,我被问到两个问题。一位记者问,历届世博会都会留下一些新奇的东西,如录音机、电视机等,但上海世博会似乎没有什么让大部分人耳目一新的科技成果,我们应该如何看这届世博会的历史地位?还有位审计人员问,世博会筹办过程中,由于展示策划不断被推翻,有些资金投入没有形成任何可用方案,这是否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

  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相同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办世博会?

  世博会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人从经济方面解释,强调世博会有成千上万亿的产出,能够拉动GDP多少个百分点。这些都是现实,但谈不上是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还有专家说世博会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和欢聚”,或说是“创新”,虽有道理,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每届世博会传递的理念并不相同。比如,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是“科学、文明和人性”,并没有讲创新,甚至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如果缺乏人性,越是科技创新,人类的灾难就越大。

  世博会的核心价值或举办宗旨,要从所有世博会的共性中来找,这个共性应该是教育。正如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的第一句话:“展览会是一种展示,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均在于教育大众”。

  历史事实往往给人这样的感觉:政治影响着无数普通人的命运。但实际上,政治上的决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实际上是千百万草根阶层的价值观在影响政治决策,在影响人类的未来。

  因此,为了使全人类有更美好的未来,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历史上的各届世博会,往往围绕着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多彩的答案,对无数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这是世博会150多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特别是影响无数青少年对未来职业、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选择。也只有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才会影响到几十年的社会变迁。我们应当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上海世博会能够普及城市发展理念,交流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今后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既坚定了我们对城市化前景的信心,也提醒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责任。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关键时刻,我们需要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同的需要。有的是加快发展经济,解决温饱问题;有的是解决大批富裕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的是解决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有的是新老城市人的利益调整;有的是尽快完成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都与城市化有关。而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各级政府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政策设计,更需要普通民众对正确的城市化道路的理解和支持。

  参加上海世博会的300多个参展方已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他们对城市化道路的理解,尽管他们的经济发展程度、文化历史传统千差万别,但总的来说,城市化有着一般规律。各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上海世博会能够普及城市发展理念,交流城市发展经验和教训,能够对草根阶层的价值观发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今后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说,由于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基本上同步进行,因此从长远看,上海世博会能够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谋划好“世博后”这篇大文章,最大限度地把举办世博会带来的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世博会是一个有几千万人参加、几乎全世界所有国家亮相、需要动员广泛社会资源的重大国际活动,这篇文章是做大还是做小,前提是我们怎么认识世博会的价值、作用所在。现在,“世博热”逐步出现,参观者的参观环境逐步改善,如果简单地把它看作旅游项目,或作为科技成果普及展,那我们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这个问题值得政府部门、专家、媒体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为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主题演绎部部长)

           

  世博的意义在启蒙与反思

  李泓冰

  “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在世博园转悠,看到德国馆纪念犹太人被害的那两万多块散见于大小通道、触目惊心的“绊脚石”,看到印度馆拥有珍贵遗存的贫困小村发展计划,看到瑞典馆50多个已经变成现实中须臾不可离的精彩创意,看到毛利人快乐得无遮无拦的舞蹈……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我们和世界上最深刻的反省、最美好的努力、最先进的理念、最纯真的快乐,是这样的近在咫尺。于是,很容易就理解了先人“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的感叹。

  迄今为止,世博会参观人数之最,发生在1970年的大阪。当时有6200多万日本国民涌入大阪世博会,其中高达60%是学生群体。这届世博会被誉为“日本腾飞的标志”,据称极大加速了日本国民在观念上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战后日本经济及社会的腾飞。看来,世博会确实可能成为国民教育的极好契机。上海世博会能不能也担此重任呢?

  国民教育,向为志士仁人所重。梁启超称,“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鲁迅先生更为国民性的改造呕心沥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中国虽称古国,但拥有国民意识却是晚近的事情。在漫长的皇权统治时代,百姓只是臣民,而非国民。以培养拥有公民意识、道德观念、人文思想和开放胸襟为大任的国民教育,迄今仍是一项正在进行中的艰难使命。

  从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民责任意识走近大众,再到真理标准大讨论……在中国曾经掀起的国民教育热潮中,都有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偶然是一触即发的契机,必然是深厚的历史动因。那么,当中国社会在转轨过程中反复遭遇精神阵痛之际,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会不会成为触发新一轮国民教育的契机呢?

  契机,往往源于骤然开阔的视野,更有痛苦的反省。上海世博会正在坦然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意味着举世公认的成就,也意味着凸现我们遭遇的困难、体制的弊端,以及国民性的弱点。我们不光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看到全人类为寻求应对之策在世博会集思广益、奇思妙想且抱团取暖的不懈努力,也看到别人眼中、世界眼中的我们自己,或许有前所未有的美丽,同时也有诸多差距甚至丑陋……毕竟,我们还在“发展中”。

  “开始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这一切,对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

  世博甫一开幕,就有很多唐突的、有违基本公德的镜头,让国人汗颜:插队、攀爬、吵架、哄抢礼品、随便扔垃圾……当然,随着管理人性化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这样的现象正在减少。已经有国民在网络、媒体进行反思,争论中,人们得出一个共识——“从我做起”。

  这已经是一种自发的、初步的国民教育。国民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由世博会触发的公民道德教育还停留在社区与家庭的自发阶段,有没有可能将之引向深入,让全社会都参与进来,并进而深入大中小学,引发对国民素质的新一轮研讨,并以世博会为镜,从公民道德层面引向现代意识、开放意识、责任意识的广泛探讨呢?能否组织捐助边远地区学生观博的“希望工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世博的文化盛宴?能否通过更有意识的措施,将思考与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世博以外,让世博成为“启民智”新的开端?

  曾有无数人从历届世博获益,甚至重塑人生观、世界观。现在,轮到中国了。我们通过世博会睁眼看世界,也睁眼看自己,开始新一轮的国民教育、现代意识启蒙与对国民素质的反思——这一切,对国人而言,可能是上海世博会更重要的意义。

  不过,要让这意义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仅仅是浮光掠影的观光拍照,仅仅是轻描淡写的论坛斗嘴,远远不够。从让海外一些媒体讥嘲的有损公德的集体无意识入手,让学界、媒体和大中小学生都参与讨论和自省,认清国民教育之迫在眉睫,寻找差距且放下自我中心的架子,除掉习惯性掩盖缺失的“面子思想”,勇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有意识地认清我们脚下的“绊脚石”,并让它们时时提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需要坚忍的努力,中国的国民教育或能从世博会收获甜美的果实……

  (作者为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