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间辨真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7:11
 用间,顾名思义,就是安排间谍、奸细在对方身边,以便随时可以掌握对方的动向。如果想要弄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或许"用间"是一个常用的招数。

  "用间"这个权谋有很长的历史。《孙子兵法》里面就有一个专门讲述关于如何用间的《用间篇》。孙子在《用间篇》里开篇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把孙子的这段话翻译成为现在的白话,意思就是:凡是兴兵十万,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费,军费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千金,前方后方动荡不安,戍卒路途奔波,疲惫不堪,不能从事正常耕作生产的,就有七十万家。双方相持数年,就是为了决胜于一旦。如果吝惜爵禄和金钱,不肯重用间谍,以致因为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极点。这种人不配作军队的统帅,称不得是国家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贤良的统帅,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功业超越普通人,就在于能够预先掌握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运作的度数作验证。而一定要取之于人,取之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

  用间在两军对战之中显得相当重要。而在破局当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巧妙地用间,就能找准对方的动向,就不会轻易陷入对方所设的局里面,在对局之中掌握主动。

  在中国传统艺术瑰宝中,有一幅闻名世界的《韩熙载夜宴图》,长335.5厘米,宽28.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而在这幅壮丽的艺术珍品后面,却有一个关于"用间"的故事。《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共分五段:第一段写韩熙载与宾客们谛听状元李家明的妹妹弹奏琵琶的情景;第二段写韩熙载亲自为舞伎王屋山击鼓;第三段写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第四段写女伎们吹奏管乐的情景;第五段写宴会结束,宾客渐渐离去。全图五幅,整幅画卷交织着缠绵又沉郁的氛围,看得出主人公在及时行乐中,遮隐着对生活的巨大失望和内心痛苦。

  顾闳中为什么要"心识默记"地画下这个长卷?韩熙载为什么要夜夜笙歌大摆"夜宴"?一切尽在那个乱世的政治大背景之中。

  韩熙载原是山东的一个贵族,因后唐诛杀其父而逃到江南做官。韩熙载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文章,年轻时在京洛一带即负盛名,所以,深得南唐三主喜爱。李昪死后,其庙号"烈祖"即由韩熙载参与制定的。李璟即位后,曾令韩熙载以本官权知制诰。中主死后,后主李煜更是有意授其为相。

  韩熙载历三朝、事三主,自然会卷入宫中党争权斗,尤其引起宋齐丘、冯延巳等朝中权要的嫉恨与不满,所以,官运也是起起伏伏。至李煜继位,南唐摇摇欲坠,宫中党争日甚。所以,为了避祸,韩熙载跑到中华门外的戚家山装病不出,或以声色自娱来"避国家入相之命"。

  韩熙载的夜宴排场很大,就其传世的夜宴图看,画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余人,多数都是社会名流。韩熙载可谓家财颇丰,除了每月丰厚的俸禄收入外,由于他文章写得极好,文名远播,江南贵族、士人、僧道载金帛求其撰写碑碣的人不绝于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赏赐,遂使韩熙载成为南唐朝臣中为数不多的富有之家。

  正因为韩熙载家富于财,所以他才有条件蓄养伎乐,广招宾客,宴饮歌舞。家财耗尽后,仍未有所改变,每得月俸,就散于诸伎,以至于搞得自己一无所有。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换上破衣烂衫,装成盲叟模样,手持独弦琴,敲敲打打,逐房向诸伎乞食,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后主几次想把他召来申斥一顿,碍于他是朝中大臣,不想直斥其过,便命画师顾闳中潜入韩熙载家,将其取乐之状描绘下来。顾闳中乔装打扮,一连数夜混入韩府细心观察,将韩熙载与诸伎女纵情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情景默记于心,归来后再仔细揣摩,然后绘成长卷献上,果然惟妙惟肖,形神酷似,这就是擅誉千古的《韩熙载夜宴图》。

  据说李煜曾把这幅画拿给韩熙载观看,希望其能节制放荡的生活,以国事为重,韩熙载表面上"视之安然",内心却是大吃一惊。

  在《韩熙载夜宴图》背后这场斗争中,后主李煜采用了"用间"这样的计谋,掌握了韩熙载的动向,使其占到了上风。画师顾闳中则成为了后主李煜"用间"的这个间。正是这一场用间的大戏,使得后世多了一份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后主李煜也因为"用间",破了韩熙载不问国事之局。

  其实,这用间的计谋,历史上很多的皇帝都用过,而不仅仅是后主李煜。到了明朝的朱元璋那里,更是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对于手无寸铁的儒士,朱元璋也刻意防范。为了侦察别人隐私,他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莘莘士子的举手投足,都在特务的严密监视之下。

  博士钱宰奉调赴南京编纂《孟子节文》,公余之暇,信口吟了一首诗。不料隔墙有耳,早已被特务录在纸上,报告给了朱元璋。次日上朝时,朱元璋指着诗中的"嫌"字说,你的诗写得不错,只是朕并没有"嫌"你,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手足无措,连忙叩头谢罪。

  国子祭酒宋讷一天因小事闷闷不乐,特务在门缝里觑得明白,照实画了下来。次日朱元璋问他因何生气,宋讷如实回答,并问皇帝何以知晓。朱元璋莞尔一笑,拿出了画像,宋讷不由得大惊失色。这真是让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讷并不是睡在街上的,他在自己家里生气,这些特务不但一直在监视他,还居然饶有兴致地把他生气的样子画了下来。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没有照相机的当年,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里,居然就在离你不远处(很有可能就在家里),有人正在一边看着你,一边帮你画像。

  从这两件事可见朱元璋对于"用间"可以说是痴迷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通过用间,能很好地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不但可以防止自己陷入他人的局当中,还能使他人为我所用,防患于未然。

  当然,使用用计一定要用好,确保用间万无一失,不然的话,就可能会被对方所利用,反而中了他者的反间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八十三万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东吴进发,在三江口与东吴水军初战失利。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为曹操献计,建议先立水寨,让不熟悉水战的北方军在中间,熟悉水战的荆州军在外,每日水上练兵,然后再与东吴军大战。东吴大都督周瑜知道后大惊,决心除掉蔡瑁、张允这两个投靠曹操的荆州降将。

  这时,正好有曹操的幕僚--九江人蒋干,来访周瑜。

  原来,曹操初战失利,心中非常烦恼。蒋干曾经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主动提出到东吴游说周瑜投降曹操,顺便也可以到东吴军中打探虚实,侦察情况。

  周瑜明知蒋干此行目的,但佯装不知道。要求蒋干只叙友情,不谈政治。并极其热情地接待昔日的同窗好友在军中大摆"群英会"。大张筵席,觥筹交错,直喝到夜深时分,酩酊大醉,呕吐不止。还硬拉蒋干同榻而卧,抵足而眠。

  周瑜和衣卧倒便鼾声如雷,睡得死沉沉的,蒋干却根本睡不着。二更时分,营帐内灯还没熄灭,蒋干见周瑜桌上堆着一卷文书,心想正好偷偷侦察一下情况。于是起床偷看,却见一封信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蒋干大吃一惊,打开一看,原来是蔡、张二人与周瑜联系,愿将功赎罪,故意把曹操军队困在水寨中,然后伺机斩杀曹操。正看着,听得周瑜翻身,蒋干连忙把信藏在衣兜里,一口把灯吹灭上床假睡。将近四更,忽听得有人入帐叫:"都督醒没有?"周瑜惊醒问那人什么事,那人说:"江北有人过来。"周瑜忙叫那人低声,然后又连叫了两声蒋干,蒋干装睡不理。于是周瑜与那人走出窗外低语,蒋干仔细偷听,只听那人在窗外说:"蔡、张两位都督说,一下还下不了手……。"后面的话声音更低,便听不清了。一会儿周瑜进帐又叫了两声,蒋干仍然装睡不应,周瑜便脱衣再睡了。

  蒋干心想,周瑜是个精细人,天亮发现信不在了,必然要把我抓起来。于是便轻轻起床,悄悄出了营帐。门口军士只问了问,因是都督的客人,也不阻挡。

  蒋干一过江便向曹操汇报,虽没能说服周瑜投降,但却探听到重要情报。边说边拿出蒋、张二人的信给曹操看。曹操一看大怒,马上叫来蔡瑁、张允,要他们立刻出兵攻打东吴。二人果然都说时机未到,不可进兵。曹操喝令军士推出斩首。可怜二位水军都督,莫名其妙中就已做了冤死鬼。

  曹操的这个用间计可谓失败透顶。本想利用蒋干窃取周瑜的情报,没有想到却被周瑜所识破,带给曹操的假情报,使得蔡瑁张允成为冤魂。可以说,曹操破局不成,反为周瑜所破。

  所以,用间固然是获取对方资料的一个妙方,但是也该谨慎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