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机构研究报告的参考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0:40
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有没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不是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有些时候是有启迪的.
1、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他们的观点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什么问题,怕的是故意搞的报告,在这个圈子里都应该清楚,大报上搞篇报道5万也能搞定了。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你不要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才行。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比如东方电机的报告说好了,虽然也大涨了,如果你学这个方法你就上当了。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的不可能发出500W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
2、闭门早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问题是通常会想错。最近有一份报告正好分析到了我所关心的一个产品的价格,我一开始还很兴奋,仔细一看,做出来的产品价格变化图表居然和我是一抹一样的。靠,就是直接上网抄的产品报价。虽然整个报告象摸象样了,内在风险却一样很大/所以大家对于实地的调研报告要多关注,尽管很多傻瓜去了实地也搞不清楚真东西。
3、调研报告通常这个过程是这样的,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
4、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XXXXXX,中金的报告分析是一般。他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土地别人是每年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在每年升值。商铺虽然他们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高的吓人。博时基金的调研相当厉害,别人分析出只有百货有投资价值是有道理的。话说回来博时的资金部老总宋柄彪是科技部出来的,人脉关系不是一般调研机构可比的,质量高点也应该。至于XXXXXX涨不起来是因为躲在里面的协约盘出了问题,谈不好,就慢慢谈,什么时候解决问题什么时候涨。否则就大家一起耗,这样被耗死的股票也不少。大家都在圈子里混,挣口饭有时候也难。
5、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象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我不知道大家资金量怎么样,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很必须的,攻关调研也是一门学问,不要象有些调研员傻乎乎的去了等于没去.我当初从报表上读出了XXXXXX的问题,特意去跑了一次.收获就很大。
6、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优秀的调研员可能精通某个企业.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把握不是什么时候都准确的,作为股民来说,如果单纯的想脱离行业抓个股,事实上长久来看很难成功,除非的你资金量小的可以不计.跟大庄做超牛,在这个市场里只有三种人,第一种,老鼠仓,他知道底牌的;第二种,做行业分析能够精确的预计后续业绩的;第三种,确实市场经验非常丰富,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呵呵.千万不要告诉我某某靠技术分析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不敢否定技术分析,那样太狂了.可是对于主力来说,关心的只有量价,反正拉升之前手里的筹码要足够,市场换手要充分.至于你们谁拿着是你们自己的事情,反正我多就行.而洗筹的方式多种多样,你靠技术也许能成功个一两次.多数时候还是被洗出去的况且拉升本身需要各种条件,操盘手筹码拿够了,图形做好了,资金部调不过来钱来,你照样趴着。要想有足够的持股信心,你必须有坚实的行业和企业分析能力。
7、对于报告的解读必须放在充分认识大势的环境下.除非有那种完全低估和绝对低价的股票你可以一仓打满,大多数时候你还需要考虑大势的.刚才说过做报告的都是有立场的,大多数机构都是不得不在这个市场里的,所以他们通常会有很多死多头,任何时候都认为股票是好的应该涨的,如果你去那么做,死得会很难看.还记得2200点的时候有多少美丽幻想吗.反过来,大势超强的时候你也要当心,尽管报告不好,股票一样可以炒的.这次我就吃了点亏.XXXXXX尽管我知道我扭亏改名了,但是我一个四川的朋友告诉我,他在双流机场的广告牌因为付不出钱给拆了,我还是给卖了,结果后面涨了很多。
综观各大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员风格有多种多样。有的是看个股的形态推出应时的报告,类似于一般媒体的股评,这类报告往往推出时已经涨幅较大,而且已经脱离了底部,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十有八九会套。因此如何辨别非常重要。一般涨幅过大的股票要等成交量萎缩才能考虑。
如果个股分析报告出现在股价相对底部,技术指标和均线系统均支持上涨,并且成交量放大,应及时介入。
当然每天大量的分析报告并不是都有用的,有的也就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一些目前不具备买入条件的个股,应该把其存档,一旦跟踪一段时间,技术上符合介入要求,那时再拿出来仔细阅读,可能更有价值。
每天看大量的投资分析报告并不是仅仅为了做短线。俺的经验是立足于中线选股,短线波段操作。中线选股的前提是看大量政策性的、宏观面的基本分析报告以及行业的前景及相关数据分析。这样一旦决定买入,就可以任凭大盘涨跌或者暂时的浅套都能淡然处置,这种持股的信心不是来自于什么庄家内幕消息,而是来自于对个股未来前景分析的胸有成竹。因此对每天大量的报告进行分类归档、跟踪就非常重要了。
基本面是一项极有趣的分析,分析正确时,那样的乐趣快感教人难忘。正确的基本面分析是一项强而有力的工具,但如果错误的使用,后果会让人失望且无法接受“怎样会这样“。以下这几点,是大部份基本分析者容易犯的错误:
1、将基本面资料当做时效性的判断工具,一项分析的反应可能在3天后,也可能在3年后才出现,我们常会因为突然做出一个分析就认为是一个重大发现,急忙于市场建立部位,期待股价照我的分析而走,但市场反应出此消息或结果的时间,很难抓。将我们“瞬间发现“当做股价“此时该涨或该跌的依据“其实是很荒谬的。
2、由真空角度看待基本面资料,换句话说,“利空消息到某个价位将不再是利空“,所以基本面本身应该是没有所谓利多或利空,而是相对于“价位“而言,才有利多或利空存在。
3、设定价格不可能低于实质价格,“实质价格未必是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支撑“,有人就是不信邪,因为常常它还是会产生作用,过一段时间,股价常会回到“合理价位“,但记住,支撑不一定会发生在此时此刻,似乎还有其它因素我们会忽略了。同样的,主力拥有某档股票的成本,绝对有可能会跌破,主力虽有大量的股票,股价没有百分之百必涨的那种事,主力也会赔钱。每次空头走势就会有人开始盘算主力的持股成本,认为此成本不会跌破,我认为不如将这个时间拿来算算自己的盈亏吧,“趋势不会因为你拉了一个伙伴而反转”。
“我的电脑里现在有1300份研究报告,每天整理报告需要15分钟,看报告需要至少一个小时,往往刚看完概要,回头一瞧股价已经起来了”,某券商投资部人士告诉记者,“连我们都这样,一般的投资者又怎么看得过来啊!”一位网名corner 的投资者在留帖时写到,“体会颇深,报告只看了一个题目或者简介,这边价格就已经上去了,还是比别人慢了半拍,有时候真是不到半天功夫”。
除了内容庞大难以及时消化外,目前的研究报告还存在诸多客观的弊端。
首先是信息的不对称。机构们可以通过花钱或者分仓的形式获得第一手的权威报告,但对于众多中小投资者而言,目前却无较好的途径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某小股民便曾向记者抱怨,“往往是听说某机构推出了研究报告,但我们却难以看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票往上涨。”
其次是存在短期哄抬股价的可能。据了解,目前有些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在时间上有个先后问题,即依照客户的重要程度依次发放报告,因此一份有份量报告的出台,将会在不同投资者中产生一定的时滞。如果首先获得报告的机构先行抢货的话,后面得到报告的机构就不得不在相对高位买入,从而导致哄抬股价现象的出现。
当报告的权威性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而报告中如果含有虚假成分,也必然会对机构的操作产生较大风险。“许多研究员对相关行业的跟踪研究长达八、九年之久,和上市公司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人脉关系,如果他们想造假,确实难以控制”,国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长谢建军博士表示。他同时强调,“由于我们一直强调研究的独立性,不论是对于熟识的上市公司还是相对陌生的上市公司,研究员的分析结论都会力求客观、公正。”
此外,国内众多研究机构目前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如何兼顾研究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近几年和客户共同成长,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需求的问题。目前随着基金数量大扩容、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和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客户数量越来越多,对研究报告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如何在满足数量需求的同时,仍然保证研究报告的高水平就成为一个问题。
二是国内研究机构研究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以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取胜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这就需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有不同的市场定位。
三是如何应对国际大行研究势力对国内市场的渗透。“一些获准进入国内A股市场的QFII,都在充实研究队伍,境内研究机构与之相比,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以及在全球视野下对投资的理解上还存在差距”,谢建军表示,“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研究视野,更多地重视定量研究,例如一些估值模型的应用。”
研究报告具备如此大的威力,研究员作为无冕之王,必然创造一个腐败滋生的肥沃土壤。如何在此环境下洁身自好、秉持原则,对研究机构和名牌研究员是一个考验。已故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前董事长庄东辰博士,早在2001年就提出“绿色咨询”的研究服务理念,带领申万研究所坚持走独立的市场化之路,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有效、恰当的研究咨询信息。“绿色咨询”,代表了独立客观的立场,代表了专业的信任,代表了投资人的“阳光利润”。绿色咨询还有一层涵义,就是不提供冗余的信息,不追求长篇大论的无用文章。所有报告,基于必需、简练、有效的原则,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投资者。
我是一个麻将高手,在没有串通舞弊的情况下,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关概率的游戏。股市,就像参与人数无限多的麻将,它的不确定性更吸引我。我一直在寻找股市中游戏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却在不断的变化。那是因为规则背后是人的心理,而这实在是天下最变化莫测的事物。
索罗斯说过,要是数学家能计算出每个交易对象的价值,那么数学家都是百万富翁了。可悲的是,现在,中国国内投资行业顶礼膜拜的样式统一、排版精美、运用各种估值方法的上市公司研究报告的撰写人,不仅想做一个数学家,更想成为公司的财务总监,他们总是喜欢去预测上市公司的每一个财务数据。而这种标准研究报告有着致命的逻辑缺陷。
首先,标准研究报告要求撰写报告的研究员有一个2-3年的盈利预测。盈利预测,让我这个财务出身的人感到敬畏的字眼(我曾经负责公司内部的盈利预测。当我能不受任何限制的取得预测所需要的任何数据的时候,盈利预测都像一个飞镖游戏,投中靶心的概率微乎其微)。其实,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都不知道今年的业绩到底是出0.75元/股还是0.80元/股,一个只是听董秘毫不耐烦地回答问题的研究员能预测上市公司2-3年的准确业绩吗?调节利润有太多太多的手段与方法,实在不需要一一指出。一个销售超过百亿的公司,毛利率0.5%的变动,利润总额就是5000万元的差距。对于这,我们能说上市公司偏差0.5%的毛利率不符合实际情况,隐藏了利润吗?预付实际尚未发生的1亿元的广告费,而使当年利润减少1亿元,你能说这1亿元不应该支出吗?我们能判断存货已经不存在了,而是隐藏已经实现的销售收入?以上问题,答案统统都是“不”。
其次,是在准确的盈利预测的基础上,根据精确的估值模型得出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这就更给研究报告以令人肃然起敬的科学模样了。当估值方法在中华大地大行其道的时候,就是FTC(英国的一个金融培训机构)在中国大赚其钱的时候了。不知道有多少家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花3万元/天的价格聘请讲着英文的投资大师来传授估值模型了。这个价格还包括了对花费一半的时间的中文翻译的费用。我相信,在四处巡讲之后,翻译也能讲的跟这位大师一样的好。若他的估值方法真的很管用,他早在华尔街叱诧风云去了,还用赚口水钱么?如果模型能够管用,美联储需要的是一个输入CPI、PPI、失业率就能计算出来利率应该是多少的模型,华尔街也不用费力地像对情人一样痴迷地去捕捉格林斯潘的一句话、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的微妙含义了。
如果说,上面两点是关于技术和投资艺术的矛盾,那么最后做出的投资建议就是毫无逻辑牵强附会。我研究过,大多数研究机构的报告都是根据预期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幅度与大盘相比较做出的。比如,某研究机构“买入”评级的标准是6个月内,该股票与大盘相比上涨15%以上。估值模型有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两种。绝对估值,例如现金流量贴现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给出的是一个绝对值表示的股票价值。没有与任何大盘预测发生联系的过程,它怎么能得出与大盘相比较的结论呢?再说相对估值模型,比若最简单适用的当属P/E估值方法,它是用该股票根据盈利预测得出的P/E值与可比公司的P/E值相比较得出的相对价值高低的结论。它的作用最多用来判断这个公司的股票与同类公司相比是便宜还是昂贵,但跟大盘还相去甚远。研究员怎么能得出符合评级标准的结论呢?
研究报告只是一场游戏的道具,游戏的道具是否需要逻辑性也许要依赖游戏的逻辑性。股市只是一场关于心理的游戏,逻辑不属于评价它的标准之一。预期、跟风追捧、崩溃、贪婪、恐惧,这些仅仅跟心理活动相关联的字样才是打开阿里巴巴大门的秘诀。巴菲特告诉我们,他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在众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众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在《华尔街的瘾君子的自白》的书中,曾经是华尔街成功对冲基金经理的作者道出了游戏的真相。华尔街游戏的模式是,华尔街那些道貌岸然的投资银行的分析师们从上市公司获得业绩预测,而所有的业绩预测几乎都低于实际。然后,上市公司再重新发布他们新的业绩状况,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调高业绩预测,戏剧性的结果就出现了:以先前预期支撑的股价在新的业绩预测刺激下高涨。这是一个上市公司导演,而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倾情演出的经典名片。同时,这个名片随着华尔街如好莱坞般风靡全球。可悲的是,我们也
不能幸免。
研究报告是机构投资者为了给自身或委托客户所撰写的远期投资建议,总结研究报告本人认为有这么几个看点:
1.研究报告的机构,机构的性质和实力是研究报告成熟和稳健的第一要素,由于机构的资金实力和研发团队的实力,加上机构主导的投资理念,那么一般研究的报告能够获得委托客户或者市场的认同,比如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就是研究实力加主导理念的结合。
2.研究报告的时效性,报告就像我们做股票一样,有超短线、短线、中线、中长线和长线之分,有的善于做短线报告,有的则对趋势的把握比较准确,这样,作为投资者对自身也要有比较清晰地认识,属于哪个区间的群体,比如北京首放的短线报告和国泰君安的中长线报告。
3.研究报告的使用要素,包括资金、市场和投资群体,如果对于向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而言,那么研究报告和使用报告的群体具有很大的资金并且研究者对宏观地把握和政治的把握相当准确,如果对于期货和股市而言,那么研究团队则要求对国际和国内的金融政策把握比较娴熟,这样才能有的放肆。
近几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所谓机构的调研报告也得到不少从业人员包括经纪人  和股民的追捧,的确这些报告给我们经纪人不少价值投资理念的洗理,同时也是我们指导客户的一个利器.但我今天在这要讲的是机构研究报告的另外一面.
我们要理清楚几种关系:
第一:出研究报告的研究员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员工,而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的大客户不少是上市公司,他们是机构利润的来源.但所谓的研究报告的报道内容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出现冲突时,研究员是肯定站在上市公司的立场上来的.如果研究员出的报告对相关的上市公司不利的话,我相信结局大家都能想到,研究员被炒鱿鱼,降低工资,或者得不到企业的重用,另外大的机构也不敢聘用这个研究员,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协调与上市公司利益一致的问题.这不符合证券公司等机构的商业目的.
第二:据我了解,研究员或者分析师对其所出的研究报告是不担任何责任的.这是业内公认的准则,最成熟的美国市场也一样,一般情况下只要随风吹.都有豁免权.如同气象学家一样,没有人会真正责怪他们的天气预报不准.
第三:目前市场上的确出现了不少大牛股是由哪些机构的研究员分析出来的,的确很牛,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有多少个股是在顶部的时候,所谓的专家拼命的往上吹,结果股民在他们的专家的误导下损失相当严重,我遇到过一些投资者与我交流的时候讲到如000949新乡化纤等原来的牛股,变成了今日的残花败柳了.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三年里,分析师优选的强势股的风险系数比市场其他普通股要高得多,收益却只高一点点,相关人员通过收集了自1989年来华尔街七大证券公司所传的8.9万份研究报告中得出来的结论.更为夸张的是不少公司要求自己的研究员或者分析师集中对有已经涨幅超过平均市场回报20%以上的个股进行强力推荐.自然也加大的分析师们指导经纪人让其客户的投资引向较高风险的股票.
第四:研究员或者分析师们是很少发出卖股票的研究报告的,据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统计表明,2000年充证券公司的分析师们发出的卖出推荐的报告占总报告的1%,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会让其上市公司很生气的,同样的这样的分析师也被赶出研究员与上市公司的圈子了,这上点我很清楚的了解,一般与上市公司关系一般的分析师基本上是得不到太有价值的信息的.从而掐断了他个人的信息来.所以他们没有必要得罪上市公司的利益.一旦问题出现时,受伤的还是基层的中小股东和靠此为生的天气预报员即"股评家"的名声.
第五:据我的圈子里面的朋友了解到,目前不少机构也是利用所谓神秘的研究报告来达到出货或者做老鼠仓的目的.另外目前想让国内的一般研究员出一份对上市公司或者主力有力的研究报告万或者十来万就能搞定.
综上所述,目前的证券市场不太规范,而作为证券市场最基层的从业人员也处于不规范状态,在指导客户进行股票投资时更要认为楚市场当中一些不为普通投资人所知的内幕.以确保自己的客户回避风险,力争让其获得稳定的收益.
投资而非投机 坚持下来成为百万或亿万富翁的五点原则:
第一条是独立思考。如果你做的事情和别人一样而且只是盲目追随别人的话,你最后获得的收益和效果也是和别人一样的。
第二条是选择收益状况比较好而且是把股东利益摆在第一位的企业。
第三条原则是即便这个企业业绩很出色你也应该以非常合理的价格收购这个企业。
第四就是要进行长期投资。
第五不要过度的使得自己的投资多元化
银行保险是懒人的理财方式,稍好一点收益的保险公司几十年还给你的只是一个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