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耀邦同志给毛泽东主席的建言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5:33
         读《 中国改革》杂志2009年第7期 原题为: 读《耀邦同志给毛泽东主席的建言信》

        在九大召开的前夕,耀邦同志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长信,本文姑且把这封信定名为《耀邦同志给毛泽东主席的建言信》。从建言信中,我们不难看到,耀邦同志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弊病有较深的了解,如何革除其体制上的瓶颈和弊端,也有他在实践中尝到的苦果和思考。应该说他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是有前期的思想准备的。信,反映了他在“文革”中的现实思想,又对自己在改革开放的工作做了很好的历史注脚。

                              打破二元化对立的社会经济结构

         在耀邦同志给毛泽东主席的建言信中,他先从苏联的农业谈起(原信已于1969年3月5日寄送毛泽东主席,本文引用信件的文字系耀邦同志于同年3月8日的亲笔手抄件)。

                一、如何看待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

         耀邦同志说“斯大林的战前的第一次工业大跃进,似乎过多指靠了工业利润的积累,因而使农民负担过重。这至少是使苏联农业没有跃进的原因之一。”“斯大林的战后的第二次工业大跃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似乎又是指靠了索取战败国的赔偿,特别是搬迁机器,而农业仍然停滞不前。”

        耀邦同志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工业发展速度相当高,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曾经实现过两次工业“大跃进”。这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成功之处。但其农业却没有呈现这种局面。这是令人痛心的失败之处。

        耀邦同志在建言信中写道:“斯大林是人类历史上有数的勇敢的思想家,但在这个问题上(指农业和农民——引者注)却放不开。他曾经不许集体农庄拥有自己的大型农业机械,更不许办工业,结果使苏联整个农村长期富裕不起来。”

        斯大林设想要把集体农民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工人,用“产品交换”的形式建立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相互交往的全民所有制社会,并以这种方法进入共产主义,这种设想现在看来,没有脱离社会经济结构二元化的藩篱。耀邦同志对此是不赞成的:“我怎么也想不通:斯大林的道路和形式有实在的可能性。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单纯的农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似乎很难几倍、十几倍地增长。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情况下就更困难。这么看来要么就是共产主义遥遥无期,不可实现;要么就是在一定时候人为地强制推行‘产品交换’。”

       耀邦同志认为,农业生产难于高速成倍增长,农民只靠农业收入很难富裕起来,如果农产品又采取和工业品“产品交换”的分配方式,那么广大农民连进行简单再生产的可能性也几乎丧尽。斯大林说的“产品交换”,实际上就是计划调拨、计划分配、计划定价。我国改革之前,也是这样一种计划体制。价值规律、供求关系,这都是“产品交换”所不愿承认的客观规律。因为违反客观规律,所以只能“强制推行‘产品交换’”,经年累月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二、中国应走一条“亦工亦农,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

        中国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基本上是从苏联学来的,苏联建设的经验对我国有帮助,但绝不能重走苏联的老路。耀邦同志在建言信中,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抄袭苏联模式,他说:完全缩回到或者基本上缩回到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的老框框中去,这是很可悲的。

         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建设之路,成为他思想中的一个明确观念。1982年5月,耀邦同志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同志谈消费问题时指出,苏联高积累,加重群众负担的老框框我们不学;追逐高额利润,巧妙剥夺人民财富的资本主义游戏规则更不能学;我国要走出一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革新路。

       耀邦同志在建言信中认为,必须走一条与苏联“产品交换”完全不同的创新道路,那就是“亦农亦工,农工结合”的新路。他的立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调动了几万个公社和几亿社员办工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增添了一支最大的力量。这是办工业最广泛的最充分的群众路线。

       今天看来,我国的农民工几乎从零发展到现在的一亿五千万人口。公有制的职工人数从1969年的六千万人口下降到今天的四千万。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公有制工人人数相应减少,一增一减,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三十年的飞速发展。耀邦同志强调人,强调几亿农民,强调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这是他的经济思想中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第二,由于亦农亦工的重要形式是几个公社,十几个公社乃至几十个公社联合办,劳动力可以由社队分摊抽调,这种工业,还可以根据工种的不同,实行男女老幼搭配,还可以实行农闲季节生产,从而能够做到劳力的更加节约和合理使用。

       古代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经济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多样的东方大国更应做此考虑。中国经济奇迹的最大秘密就是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第三,联社办工业,非生产设备可以因陋就简,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大大减少,建设快,成本低,又不要国家供应粮食,真是轻便易举,遍地开花。

       耀邦同志对中小企业投资少、成本低、不要国家负担的特点认识很清楚。这对一穷二白国家建设的发动起步非常重要。同时正好言中了改制前国有企业的弊病。

        第四, 联社因为有自己的工业, 起初,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社员生活上的某种需要,或者能够为集体提供一定的农业生产资金或技术力量;往后,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提高,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员生活上更多的需要,或者能够为集体提供更多的农业生产资金或更多的技术力量。

        耀邦同志在论述“亦农亦工,农工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论述上,把劳动力、劳动时间、资金、技术、生活需要、公社集体所有制下各种资源和生产组织形式都考虑到了,他的建言完全能立住脚。从今天改革的实践来看,他提出的建议多数已成为现实,而且更加实际、细化了。我国农村的企业,先以社队企业的面目出现,以后变为乡镇企业,最后又分化出多种所有制企业,他的建言和今天相比,只有不足,并没有过分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