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35
 

    《问吧2:再问中国文化的101个趣味问题》【书摘之二】

 

11 西方人用白色代表纯洁,所以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可古人为什么选择白色作为孝服的颜色呢?  

 

身着白色婚纱,和心仪的白马王子步入婚姻殿堂是不少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据说,身穿婚纱进行结婚仪式的习惯最早是从英国流传开的。在西式婚礼上,新郎通常身穿长礼服,与身着白礼服裙、头戴白色的头饰的新娘,在神坛前许下婚誓。他们在神职人员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完成神圣的结婚仪式。之所以西方人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了纯洁与神圣。

 

而在中国,白色却是丧服的主要颜色。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与凶兆。古人信奉阴阳五行学说,西方为白虎,属于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因此古人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以顺应天时。白色也因此成为古代的颜色禁忌。比如,古人在服丧期间要穿白色孝服, 丧事 被婉转地称为 白事 。此外,主家还要设白色灵堂,吃 白饭 (米饭),出殡时打白幡、洒白钱。和白色有关的词组,也带有了不吉利的意味,比如将带来厄运的女人叫做 白虎星 ,骂人智力低下为 白痴 。甚至白色还象征奸邪、阴险,如戏剧中奸邪之人一般扮为 白脸 ,曹操就是这类典型。

 

中西文化对于白色的不同理解,体现了文化的差异与多样性。

 

知识链接: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红色?

 

中国人对于红色的偏爱,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烈日如火,其色赤红,红色是源于太阳的颜色,因此古人认为 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阳光下万物的生机勃勃,令人振奋,出于对太阳的依恋和崇拜,象征太阳的红色也备受国人青睐。

 

红色代表着温暖、热情、喜庆、吉祥,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据考古发现,红色是原始人崇奉的色彩,早在山顶洞人时就已经用红色来涂染装饰品。古代的民间习俗喜好红色,并一直沿用至今。老百姓每逢喜庆,便有搓红团分送亲友的习俗,过年时做的年糕上也喜欢点上红点;婴儿满月时要做红鸡蛋馈赠乡邻亲友,亲朋送的礼物也要包上红纸;老人过寿,不仅寿堂上要挂红寿帐,还要做红寿桃,身穿红衣服。

 

影片《红高粱》之所以广受好评,与画面中铺天盖地的红色所造成的冲击效果是分不开的。这种色彩的基调,就强烈预示出它是一部来自中国的电影,同时也彰显了传统文化中尚红的特征。红色中蕴涵的喜庆和吉祥,也使它称为婚礼等庆典活动的首选颜色。如每逢喜庆日子都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要贴大红 喜 字,穿红衣服、戴红盖头,乘坐红花轿,新郎新娘也要用红线拴起来;办喜事还叫办红事,媒人唤作 红娘 ,亲人要给红包,甚至放的鞭炮外壳都是红色的;人们祝愿小日子过得 红红火火。

12 为什么把事到临头才想起用功称为 临时抱佛脚 ?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抱佛脚 这个说法的历史也算够长。唐朝孟郊的《读经》诗云: 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意思是说:孟郊自认临近暮年才转习佛教,还教习老妻诵读道教经典,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古人相信崇奉佛可以保佑家室康健,增积福祗,免受轮回之苦。孟郊的 抱佛脚 就带有祈福求祥的意识,而暮年抱佛脚又带有诙谐意味。所以人们便把平日不早做准备或努力,到事情紧急时才匆忙设法称作 临时抱佛脚 ,有时也说成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

 

说起 临时抱佛脚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云南有个小国家,举国信仰佛教。有一次,一个被判死刑的罪犯连夜逃脱,闯进一座古庙。这座庙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庄严法像,罪犯一见佛像,便幡然悔过。登时激动难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并不断地用力磕头表示忏悔。虔诚叩头之下,头破血流,鲜血淋淋。追捕他的官兵也被这种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遂禀告官府。国王笃信佛祖,闻言惊叹,索性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当了和尚。

 

传说故事虽然难以考证,但假如有游客游览山西五台山,或许真会有 抱佛脚 的机会。五台山的庙墙上有个大大的 佛 字,游客们可以蒙上眼睛后任意摸索,假若摸到了写有佛字的墙,就算是佛家的有缘人。

 

当然,事到临头才 临时抱佛脚 ,虽说是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终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经。

 

知识链接: 临渴掘井 也是临时想办法的意思,它也有什么故事吗?

 

临渴掘井 与 临时抱佛脚 的意思相似,说得是等到饥渴难耐之时才开始挖井,当然已经晚了。这个词语也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这个典故起源很早,《晏子春秋·内篇》中就有一个关于临渴掘井的故事:春秋时期鲁昭公被逐出国,逃亡至齐。齐景公对他出逃原因感到好奇,鲁昭公便详加解释,将不得已出逃归咎于自己疏远贤臣以致无人支持。他把自己流离失所的境况比作秋日的飞蓬,根茎枯萎而随风飞转。齐国大夫晏婴听说后,感慨说 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意思是,临到战乱已经爆发时才急着铸造兵器,遇到吃东西干噎得想喝水时才急着去挖井,虽然快,可也已经晚了。

 

这句话后来被提炼为 临难铸兵,临渴掘井 ,常常被引用。如我国古代医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说: 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生病后才吃药治疗,祸乱已经酿成才打算治理,就如同饥渴后才打井取水,准备打仗才铸造兵器,已经晚了。明代思想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里也有句名言叫: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更提高了 临渴掘井 一语的知名度。

13 为什么将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跟上古时的商代有关系吗?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 商人 名称的由来的确和上古的商朝有关系。

 

商的始祖契的身世就很离奇。传说,他的母亲简狄一天在河边洗澡,忽然看见一只燕子飞过并产下一个蛋。简狄好奇而吞下了燕蛋,后来就怀孕生下了契。虞舜时期,契因为协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地于河南商丘(一说陕西商县),赐姓子氏。夏朝时期,契的十四代孙汤成了部族的首领。他大胆的起用了奴隶出身伊尹为相,吞并周围的大小部落,实力得到了壮大,并最终打败夏朝的君桀建立了商朝。商朝经过几次迁都,最后定都于黄河北岸的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常称为殷商。

 

商朝共有30位王,统治时间长达496年(一说629年),最后一位王 帝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君纣。纣是一位残暴荒淫的君主,是历史上暴君的典型。他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享乐,设计炮烙之刑虐待百姓,肆意诛杀进言的大臣。这种种行为,最终为他招致亡国的命运,他自己也在战败后自焚于朝歌的鹿台。

 

商朝为周朝所取代后,商朝的遗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他们流浪于各国之间,从事贩卖货物的活动。由此,人们将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 商人 , 商业 、 商品 、 商旅 、 经商 等词也陆续产生。或许因为商业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追求利润,所以自古为主流道德观所轻视。商人不但排在士、农、工、商这四民的末位,还顶着 商人重利轻别离 、 无商不奸 的世俗眼光。商人在古代的地位非常低下,连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也没有,更有甚者,秦代时从事商业活动会被视为有罪,要遣发岭南从军。

 

知识链接:人们常说的 商贾 是怎么回事?难道做生意和姓氏有关吗?

 

商人也被称为贾人,有时商贾连用,泛指商人。这里的贾并不是姓氏,应读为 g ,是从事商业贸易的意思。

 

现代用法上, 商 和 贾 的语意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代,它们的语义还是有差别的。 商 和 贾 在经营方式上有所不同,有所谓 行商坐贾 的区别。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商人,而在固定地点买卖的则叫贾人。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 商贾 , 贾 也就成为单纯的买售之意。而贾有关的一系列词语,如贾胡(古代西域的商人),贾竖(商人奴才),贾侩(商人、市侩)都由此而来。

 

贾(ji )姓则和贾(g )人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贾姓有两个起源,均与山西襄汾(古时被称为贾地)有关。一支出自姬姓,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代。幼时成王与弟弟叔虞一起玩儿,拿了一片桐叶对叔虞说: 以封女(汝)。 正巧被辅政的周公旦看见了,他当即向叔虞道贺,同时教导成王 天子不可戏 。因为 桐叶封弟 的缘故,叔虞被封于唐。后来他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被称为贾伯。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贾伯的后裔便以国为氏而姓贾。另一支贾姓则与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狐偃有关。狐偃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出亡在外期间,狐偃一直忠心耿耿,追随重耳并他出谋划策,为重耳夺得君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重耳即位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也就以封邑为姓,而姓贾了。?

14 中国在英文中称为China,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两个词是同时产生的吗?瓷器到底有多受欢迎呢?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英语译名是 China ,有趣的是, china 这个词还有 瓷器 的意思,中国与瓷器竟然在英语中同名!这到底是必然还是偶然?这种巧合使有些人认为,英语中之所以将中国称为 China ,是由于中国瓷器曾畅销海外,影响广泛,China也就是指 瓷器王国 。其实这样的解释难免有点望文生义,也忽视了早在唐代瓷器兴盛之前就已存在 China 一词的事实。

 

有历史学家考证,英文 China 一词来源于印度古梵文 支那 ,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 秦的音译。秦朝统一六国后,威名远播,周边国家就根据中文发音来称呼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按照印欧语系的拼写方法,将 秦 拼写为 Chin 。 Chin 后来被附加了一个元音,成了 China 。秦朝虽然很快就覆灭了,可 China 却成为中国的代称,并被英语所接受。

 

把瓷器翻译为 china 则是在 China 一词产生之后,这和中国瓷器的兴盛有关。中国素以瓷器扬名世界,8世纪之后瓷器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运输远销世界。伴随着瓷器的出口,中国也开始以 瓷器王国 享誉世界。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卖中国瓷器到欧洲,并称其商品为 Chinaware 。此处的 ware 可能是 瓦 的音译,因为古代曾称陶瓷为瓦器, Chinaware 意即中国瓷。后来该词省掉了 ware ,简称为 china 。瓷器、中国二词自此拼写相同,只是字头的大小写有所区别。

 

知识链接: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以黏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制造原始素烧瓷器了。西周之后,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步发展,到东汉时,已能烧制出较为成熟的瓷器,浙江上虞一带的工匠还烧制成功了青釉瓷器。青瓷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而且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魏晋南北朝之后,制瓷业发展迅速。浙江、江苏等地的青瓷烧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南方的黑釉瓷器和北方的白釉瓷器也开始走向市场。到了隋唐,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并驾齐驱。生产青瓷的越窑和盛产白瓷的邢窑也享誉中外,其产品远销欧洲。

 

宋代是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当时的五大名窑 汝、官、钧、哥、定 各有特色,所产瓷器制作精巧、异彩纷呈。其中浙江龙泉的哥窑是南方瓷器的执牛耳者。相传哥窑创始人是兄弟二人,哥哥的瓷窑称作 哥窑 ,弟弟的瓷窑称为 龙泉窑 。哥窑瓷器胎质黑褐,釉多裂纹,光润柔和,淡雅如玉;龙泉窑胎质色白,尤以釉色见长,苍翠欲滴,色如翡翠。

 

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的烧瓷业迅速崛起, 青花瓷 逐渐成为瓷器产品中的新宠,至今仍然长盛不衰。到明清时,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明清的彩瓷工艺空前繁盛,铸就了陶瓷工艺的辉煌。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当时的欧洲市场上,中国瓷器很受欢迎,1610年,在一本名为《葡萄牙王国记述》的书就曾盛赞中国瓷器: 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的金、银或水晶都更加可爱 。当然,瓷器也价格不菲,在欧洲市场上售价堪比黄金,因此有不少人千方百计地想仿制中国瓷器。一位法国神父,还曾派遣传教士安特略可到江西景德镇偷学制瓷技术。

 

时至今日,中国瓷器仍然以其做工精湛、工艺精美而享誉世界。

15 古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十分活跃,那古人有没有遇到需要兑换 外汇 以便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呢?  

自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就与国际社会不断进行着贸易往来。当时的国际贸易要克服语言、交通等许多困难,那么古人有没有遇到需要兑换 外汇 以便进行国际贸易的问题呢?

 

古人解决 外汇 问题的方式既简单也巧妙,就是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来避免兑换 外汇 。中国古代国际贸易的历史很长。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 丝绸之路 正式开通了。经由这条线路进行的贸易的货物以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它命名为 丝绸之路 ,并获得了广泛认可。丝绸之路自汉至唐都起到了交流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作用。除了丝绸外,中国的炼铁、凿井、农业种植等技术传播到了西方世界,西方文化也对中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阻隔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这一时期的海上贸易空前繁荣。据南宋赵汝适的《诸番志》记载,宋朝约与50~60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元代则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海上贸易关系。这些交易一般都是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中国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又从国外换来香料、玻璃、胡麻等货物。各国使者、商人也沿着贸易之路,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明代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使中国古代官方贸易到达了顶峰。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海上贸易由于 海禁 和 迁界 而走向衰落。

 

在古代的国际交易中,除了物物交换之外,黄金、白银也常常充当实物货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 国际硬通货 的作用。如明代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中的《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就描写了一段到海外做买卖的过程,从中可见海外贸易也有使用金、银的。

 

知识链接:清代的山西票号经办汇兑吗?最早的票号是哪一个?

 

现在,人们出行或进行商务活动时都不需要带很多现金,而是带上一张薄薄的银行卡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商人可比现代商人辛苦多了,他们出外经商时常不得不携带重金作为资本,不但携带不便,而且容易露财惹祸,如果遇到打家劫舍的匪徒,那可就麻烦了!好在票号的产生解决了这个难题。

 

明清以来,晋商、徽商逐渐兴起,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山西的 日升昌 票号为了方便交易,就做起了汇兑的买卖,成为中国第一家私营票号。商人拿着银票就可以到日升昌的各个票号换取银两。日升昌由雷履泰于道光初年设立,总号在平遥城西大街路南,分号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日升昌三字预示着票号生意如旭日东升、繁荣昌盛之意,就如同它的对联所期望的那样: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居奇。日升昌票号一出,山西票号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成为金融界的重要力量。

 

光绪时,山西票号达到鼎盛,设立的分号几乎遍及全国,还在国外如朝鲜新义州、韩国仁川和日本大贩、神户、横滨、东京等地设立了票号。这些票号沟通了各地区的货币经济联系,电视剧《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就把 汇通天下 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山西票号主要经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最初以商号和个人为对象,以内陆商埠为重心,咸丰以后又为清政府大量汇兑公款。其业务繁多,几乎触及多方面,如发放贷款、汇兑经费等,业务范围已有了现代银行的雏形了。

 

16 男女授受不亲 是封建社会礼仪的一部分, 授受不亲 到底都包括哪些要求呢?  

男女授受不亲 是古装剧中经常出现的台词。这话的起源很早,《孟子·离娄上》中就说: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授受 就是给予和接受的意思。 授受不亲 的通俗说法,就是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送东西,最好是 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就是说递送东西应先盛物的竹器 篚 端送,即使没有篚也得把东西放在地上,相互作揖后才能取。

 

那么,男女之间什么样的行为才算符合 礼 的要求呢?《礼记·曲礼》中是这样规定的: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这规定很严格,即男女之间不能杂坐,不能用同一个衣架、毛巾、篦梳。叔嫂之间不能随便搭话,庶母不能给洗衣,男女内外有别,连谈话的内容都要被梱(门限)分开。甚至出嫁的返家的兄妹之间也不能同席而食。

 

其实男女之间的行为规范在华夏民族的早期并不严格。在西周时的中原地区,尚有远古社会遗留的开放风俗,男女可在仲春之月自由相会,尽情欢娱。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规定了贵族家礼,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严防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受到封建礼教的诸多束缚,这种情况到了宋代以后尤为严重。

 

知识链接:男女授受不亲究竟严格到什么程度?

 

春秋之前,华夏民族形成了宗法社会,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贵族阶级实行多妻的妾媵制,嫡庶区分严明,女子行为也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当时的男女大防并不严厉,桑间濮上的男女嬉戏也是较为正常的事情。后来,随着礼教观念的兴起,男女礼仪的规范逐步严格起来。如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礼记·内则》),意思就是孩子们到了七岁以后,男孩、女孩就不能一起睡觉,也不能一起吃饭。但早期的儒家思想家孟子也说过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权也。 (《孟子·离娄上》)可见,虽然 男女授受不亲 是礼仪规范,但嫂子落水快要淹死时,则应该救她,否则 是豺狼也 。可见孟子认为人命要比死板的礼仪重要得多,关键时刻是要变通的。

 

可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贞节观念愈演愈烈,乃至有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之说。这时候的人命显然不如牌坊值钱了。无数贞节烈女前赴后继,垂名史册。《元史》中《节妇马氏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马氏乳房生疡,别人劝她求医诊治,否则有生命危险。马氏却说: 吾杨氏寡妇也,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 结果因不及时求医而亡。明清之时,有女子因无意间 授受相亲 ,而剜目断臂的。曾有书载:一个五岁的幼女,因吃了男僮递给她的食物而被认为有伤 男女授受不亲 之古训,终被迫绝食自尽。《明史》《成氏列传》记载,妇人成氏,因为躲避水难而逃到屋顶上,看见有家人不及穿衣者,拒不与赤裸者同处,遂下楼返室,终被淹死。《庄室列传》说的则是崇祯末年的战乱期间,妇女庄氏避难到了一个山洞,因其内有男子,无地自容,叹道: 无礼不如死。 遂自杀身亡。古代妇女受到礼教的压制和迫害的程度可见一斑。

 

17 弹指一挥间 究竟是多长时间?  

我们形容时光短暂时常用 弹指一挥间 这个比喻。其实这里的 指 就是手指, 弹指 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意思。佛家常用 弹指 来比喻时光的短暂。

 

弹指 也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 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照这样计算,24小时是30须臾,那么1须臾就是48分钟;48分钟是20罗预,1罗预就是2.4分钟;2.4分钟是20弹指,1弹指就是7.2秒。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换算,7.2秒是20瞬,一瞬间是0.36秒;20念为1瞬,一念间就应该是0.018秒。一转念竟然是如此短暂的时间,佛家常说的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就更让人感慨了。这样看来,一昼夜就有1.2万个 弹指 ,时常所说的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 ,将几十年比喻为一弹指的时间,真有沧海桑田的感觉。

 

另外, 弹指 ,也就是捻弹手指作声的动作,还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招唤、敬礼、祝咒等含义。如智顗文句: 弹指者,随喜也。 吉藏义疏则说: 弹指者,表觉悟众生。 这个手势后来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南史·王敬则传》就记载: 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 难怪武侠小说里也有 弹指神功 的武林绝学,现在看来,这门功夫还颇有些禅意。

 

知识链接: 一刹那 又是多少时间呢?

 

刹那也是梵语的音译,是古印度最小的计时单位。刹那原本指妇女纺织一寻线所用的时间(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后来泛指很短的时间。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中就提到: 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咀刹那,六十咀刹那为一臘缚,三十臘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这样算来,一刹那约合现在的0.013秒,真是够短的。难怪很多用到刹那的诗句都让人感怀。如南朝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 生仕无停相,刹那即徂迁。 唐代白居易的《和梦游春》诗写到: 愁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 以慨叹人生忧愁绵延无期,而欢乐刹那短促。

 

这样算来, 刹那 、 转念 、 瞬间 、 弹指 等都是与佛教理念有关的时间量词,均表示非常短暂的时间。那么佛教中用什么量词表示极长的时间呢?这个词就是 劫 。古印度传说认为,世界经过若干万年就要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就叫做 劫 ,也叫 劫波 。关于劫的长短,各佛经说法不一,但总的说来,一劫都要经历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叫做 四劫 。到 坏劫 时,将会有水、火、风三灾出现,最后世界归于毁灭。也有说法认为,劫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大劫包括八十中劫,一中劫包含两小劫,而每小劫则为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岁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或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岁减一岁,减至十岁)的时间。这样看来,将永远恢复不了的东西比喻为万劫不复还真是恰当。

18 现在常用 替罪羊 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这种说法是中国本来就有的吗?  

我们常说的 替罪羊 一词是由西方文化传来的,属于舶来品。这个说法源自于基督教文化,出于《圣经》的《旧约》。在摩西时代,依据法规,犹太人在新年过后的第10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赎罪日。在这一天,犹太人彻底斋戒,并在圣殿举行祭祀仪式,以此祈求上帝赦免他们在过去一年中所犯的罪过。祭祀时,教徒们拿来两头山羊,一头献给上帝,把它的血作为赎罪祭品;而大祭司则将双手按在另一头羊的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然后将这头羊放逐旷野,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 替罪羊 的含义就是一头 带走了犹太人一切罪孽的羊 ,用以比喻代人受过的人。后来这个说法不胫而走,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无独有偶,羊在中国也一直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的祭品。在古代祭祀中,将牛、羊、豕(猪)三牲全备称为 太牢 ,如果只有羊、豕则叫做 少牢 。古人对于祭祀所用动物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只能用少牢。祭祀用的动物在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即关养牲畜的栏圈),故这类动物才称为牢。不过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 羊 并没有 替罪 的意味,仅仅是祭祀时的祭品。

 

知识链接:羊在古代文化里表示吉祥美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我们的祖先眼中,羊的地位相当显赫,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还具有象征意义,与祭祀仪式关系密切。

 

羊 的甲骨文写作 或者 ,字形就是长着两只角的羊头。羊的两角弯曲,性格温顺,模样讨人喜爱,而且肉美汤鲜。古人以羊为美,这从造字中就可以看出,如 美 、 鲜 、 羹 等字都从羊,体现了古人对于羊的钟爱。羊在古代还被认为是吉祥的化身,《说文解字·羊部》提及: 羊,祥也。 就是说 羊 有吉祥之意。用 祥 来解释 羊 ,是人们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心态和审美情趣。

 

羊还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古人祭祀时所用的 太牢 、 少牢 之中均有羊。除了把羊当作祭品之外,民间还有祭羊的风俗,如云南大理等地就有祭羊魂的仪式。人们用猪头、公鸡和馒头等作为祭品,把羊毛毡悬挂在祭坛旁的树桩上,表示让羊受祭祀,祈求羊群不受野兽侵害。

 

由于羊寓意着吉祥和顺,民间还有许多与羊有关的风俗。浙江东阳曾有 牵乌羊以为礼 的定亲礼节。河南一带,也有舅舅给外甥 送羊 的习惯。最早以送活羊为主,后来改为送白面制成的羊形面食。新疆的哈萨克族流行 羊头敬客 的交际风俗,即宴请亲友时要把羊头捧送给客人以示尊重。青海藏民认为每月初六、初九为羊日,这一天应禁止抓羊,祈求牲畜兴旺。回族订婚时,也要给女方家赠送羊,表示通好之意。 

19 风马牛不相及 常指两件事情没什么关联,可这又和风、马、牛有什么关系呢?  

风马牛不相及 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没有关联、毫不相干的事情,可为什么要将风、马、牛相提并论来表示事物之间没有关联呢?

 

说起这句成语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左传·僖公四年》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到消息后,认为齐国出师无名,便一面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一面派大夫屈完出使质问齐国。楚国使臣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君涉吾地,何故? 这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们居住在大老远的北方,我们楚国在遥远的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马和牛与同类发生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境内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这里的 风 ,并不是大风的 风 ,而是指兽类雌雄相诱,也有一种解释说 风 是 放逸、走失 的意思。因此 风马牛不相及 ,是说齐楚两地相距甚远,连马、牛都不会走失到对方境内。在屈完不卑不亢的态度与楚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齐国终于在权衡利弊之后退了兵。

 

此后, 风马牛不相及 就成了固定的成语,还延伸出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等一系列词汇,均用于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知识链接:俗话说 杀鸡给猴看 ,这鸡和猴子又有关系呢?

 

杀鸡给猴看 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俗语,用来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和警醒其他人。与此类似的说法还有杀鸡儆猴、杀鸡吓猴、杀鸡骇猴、宰鸡教猴等等。可是杀鸡干嘛非得给猴子看,难道它们俩有什么特殊关系吗?

 

据说猴子怕见血,因此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使猴子驯服。也有说法称鸡是阳气很重的动物,所以鸡血对于猴子的震慑作用最好。这种种说法归根到底恐怕还是因为猴子很有灵性,所以看到杀鸡就能反省自己的行为。可是鸡就很冤枉了,为了给猴子现身说法,它们还要白白的赔上性命。

 

杀鸡骇猴之类的成语运用很广,如清代李宝嘉的小说《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中说道: 俗语说的好,叫做 杀鸡骇猴 ,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这种手段常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在秦可卿死后代管宁国府。宁国府的奴才们纪律涣散,不听调遣,王熙凤便借着一个奴才迟到,不仅扣了她的钱粮,还令人打了二十大板。结果立即收到效果,宁府上下没人敢违令不从。明代通俗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中也记录了的一个 杀鸡儆猴 的例子: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吴王有些怀疑他的能力,就让他训练150名宫女,并挑选两名吴王宠妃担任队长。这些女子只觉操练有趣,常嬉皮笑脸、打闹成性。孙武三令五申不见效果,一怒之下下令将两名队长就地正法。即使吴王出面说情,他也不为所动。之后,其余宫女在震慑之下一举操练成功。孙武这招也深得 杀鸡骇猴 的精髓,成效斐然。

 

20 俗话说 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 三宝殿 是什么地方呢?
  
        俗语常说 无事不登三宝殿 ,比喻没有事不会登门造访,只要登门,必是有事相求。这里的三宝殿,与佛教的三宝概念有关。佛教将佛、法、僧三者称为三宝,它们具有互相联系的神圣关系。佛是指大知大觉之人,佛能够普渡众生教化信众;法是指佛教所说的各种教义,泛指佛教三藏十二部经等经典著作;僧是指继承和宣扬佛教教义之人,即出家的僧侣。

 

三宝所处之殿就称作三宝殿,具体包括:佛教信徒登场做法事的地点 大雄宝殿 ;佛家珍藏经书、经典之所 藏经楼 ;还有僧人休息修行的地方 禅房 。这三处地方,属于清静高洁的佛教重地,外人不可以随意乱闯。信众前往大雄宝殿拜佛时通常应在规定的日期,或者得到寺院僧人的允许;藏经楼则很少对外开放;而僧侣的禅房恐怕也只有熟人才能进入。

 

后世也常用 三宝殿 来泛指佛殿。信众拜佛祈福、烧香还愿通常都是心有所想的,有祈愿身体健康的,有希望金榜题名的,有盼望早生贵子的,有期望升官发财的 可以说,登 三宝殿 的人基本都是有求于佛的,所以 三宝殿 也用来比喻有所求之地。怪不得要说 无事不登三宝殿 啊。

 

知识链接:出入佛殿应该注意哪些礼节?

 

佛殿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是很庄严肃穆的地方,有相应的礼节。无论信佛与否,普通民众进入寺庙后,都应尊重佛教徒的信仰,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寺庙的礼仪规范。

 

游览寺庙时,最好不要追踪嬉闹,如果有带小孩,应交代其不要惊叫。尽量不要拍照,以避免腐蚀文物。在寺院的庭院内燃香,应放于香炉里,不要随意丢弃,以保持环境卫生。如允许出入寺庙的大殿时,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着装应整洁,避免穿着短裤、背心以及太过耀眼的服装;不从正殿的大门进出,而从两侧的小门出入,态度要肃穆、恭敬;进入正殿后,不要东张西望,大声喧哗等。如有拜佛的需要,则应在两侧的蒲团上跪拜,最好不要占据中间的蒲团,因为中间位置通常是寺庙主持专用的。拜佛时通常应遵守一些礼仪细节,如拜佛时不要戴帽等。拜佛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首先两手合掌当胸,两膝跪于蒲团上;接着双掌移至蒲团两侧,头扣蒲团之上;然后两手掌向里面翻转,以手心向上,头离蒲团;最后合掌起身。礼佛通常以三拜为基础,多则以三的倍数数递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拜完之后,则两手合掌当胸,作揖结束,之后依规退出大殿。

 

此外,如果想参观僧侣禅房等通常不对外开放的地方,则最好由出家师父带领,同时遵守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