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4:54
佛教与中国文化
from- 魔狼 - 网易博客http://hao-901.blog.163.com/blog/static/154434592006114104456406/分类: 原创  |  标签: 读书
佛教与中国文化
摘要:佛教主张的生活理念,与中国人平和、安宁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一致性,特别是向善、律己、追求来世的理想,为普通老百姓追求生活的幸福,提供了一个众生平等起点,也给了老百姓一个生活的一个内在的动力。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信奉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精神,可以为普通老百姓承受生活的痛苦,增加追求永远的毅力。在普遍失去生活的精神信念的今天,很多人因而痛苦着,因而失去了道德的力量,但是追求生活的安宁与幸福却在抗争着....
佛教原产生于古印度,于东汉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我国,迄今已经有1935年的历史了。在近2000年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一步步走向了儒释道三教结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以深刻影响。
要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就必须弄清什么是佛教?说到佛教,很多人会说,不就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嘛!其实不然,近几百年,由于中国佛教的长期的衰落,本身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局限,人们只是对佛教表面有个模糊的认识。佛教,广义上说:他是一种宗教,包括他的经典、教法、仪式、制度、习惯、教团组织等;狭义上说:他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该叫他"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四圣谛"来概括,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的众多道理都是围绕着这"四圣谛"展开的。而"四圣谛"又是依据缘起论。佛说中说缘起的意义概括为四个重要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这里包含了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佛教的一切经典道理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佛教本身蕴涵着极深的智慧,他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的独到的见解。佛教个宗派对中国思想界也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近代的知识界中是起了一定的启发和鼓舞作用的。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曾受惠于印度佛教,而印度佛教又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并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中国有自身的宗教——道教与儒学,道教的渊源很久远,可以追朔到上古的中华民族始祖之一--黄帝和春秋时代的老子,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所著述的《道德经》是一部认识自然、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哲学著作,宣扬“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入世”与“出世”的兼用之道。道教开始并无正规系统的组织形式,直到东汉顺帝,即公元125-144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才正式将老子奉为教主,把《道德经》作为经典,道教也成为了宗教的名称。儒家为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所创立,集中为“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勉励读书人静修俭行,为实现人类 “仁爱和平” 的理想社会而勤奋努力。从汉武帝董仲舒的大一统的改造起,儒学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是遭到了儒家的抵制和反对的。但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西晋末年,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广大人民身受战争的迫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证,因此极易接受佛家思想,为佛教在广大百姓中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南北朝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并且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出现了许多以研究佛典为中心的学派。而南朝的历代统制者也极力的推崇,大力推行佛教。其中梁武帝最为突出,他曾经自称"三宝之奴",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和群臣以巨额金钱赎回,并亲自登台讲经。佛教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已经在中国深深的扎下了根,成为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隋唐时期,中国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北大统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统制者注重文治政策,在这时期,儒、道、佛都得到扶植,佛教达到空前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到了五代时期,北方兵革时兴,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国家对佛教执行严格的限制政策;南方则各国相安,社会比较安定,帝王都热心护教,因此两方的佛教,一则勉强维持,一则续有发展,其情况各不相同。五代以后,佛教虽然在普通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但是从此以后,统治阶级对佛教的发展已经不象以前那样热衷了,佛教的发展趋于平稳,佛教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外来的宗教能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其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关,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范畴、命题和理论探讨了相同或相近的问题,作出了相同或相近的回答。这首先成为两种文化的结合点,成为融合从可能到现实转化的中介。由此两种文化的融合才逐步展开。从总体上看,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或相似性在于二者都是一种独特的人学,都对人、人生作出了独到的哲学观照。从微观来看,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相通或相似之处。如,1.关于佛性与人性。中国传统文化所讲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佛教所讲佛性主要是探讨众生成佛的根据、条件。两者异中有同,人性论讲人性的善恶,佛性论也讲本性的善恶,在内涵上有相似处。
第二,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大量的互补因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种文化的相互补充,成为文化融合的重要动因和初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完善自身,佛教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所得,有所取,补充是相互的双向的。但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不同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二者的交融中,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补充是主要的,如果一种外来文化只能“索取”不能“奉献”,那注定不能被认同和接受。1.佛教具有较高的哲学思辨水平,在人生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世界的本原本体、彼岸世界等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了相当精细的补充或予以某些启迪,推动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新的范畴、命题和方法。2.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比较圆满的信仰方式,也刺激了本土宗教信仰的发展。3.印度佛教本不重视也不清楚自己已往的确切年代和传法世系,但传入后,中国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地结合、反映到佛教中来,佛教依照世俗宗法的继承关系,建立了一套法嗣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4.佛儒道三教自然有不同的功能,但在为封建集权制度服务上却取得一致。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封建统治者对待佛教象对待本土宗教一样“为我所用”,在此问题上不存在华夷之辩、主客之分。
第三,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吸收了佛教思想成果的中国传统文化新形态的形成、创造,成为文化融合的最高表现。
综上所述,佛教发展到现在,已与中国文化完全结合,具有这些特点::( 一)把中国道家和玄学的本体论与印度大乘佛教的以空、真如或佛性为本体的宇宙论会通结合,并依据般若中观学说的“不二法门”,提出现象与本体圆融无碍,“ 真俗不二”,“体用相即”的佛教哲学。(二)依据色与心、能与所、正报与依报 不二的理论,把本体论与心性论融会构通,认为真如佛性不仅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和本体,而且也是人的觉悟基因,在论证中又吸收了儒家人性论的思想。(三)发挥 “真俗不二”,“即烦恼是菩提”的理论,主张出世不离入世,生活日用即为佛道。禅宗尤为突出 ,寄坐禅于日常生活之中,说“平常心是道”、“不修不坐,即 是如来清净禅”等,在宋代以后影响更大。(四)把儒家的善恶伦理规范和道德说教,吸收到佛教中的最通俗最易于为民众接受的善恶报应和轮回的说教之中,在统 摄人的精神世界和制约人的行为方面起到了儒家所起不到的作用。(五)受中国宗 天法祖,以父系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一方面把佛教教团看作以“释”为 姓的大的家族,僧尼自称“释子”,彼此为兄弟姐妹,另一方面又在各宗各个寺院 建立具有严格上下等级的传承嗣法制度。
现代,佛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中国人!佛教主张的生活理念,与中国人平和、安宁的生活方式有很多一致性,特别是向善、律己、追求来世的理想,为普通老百姓追求生活的幸福,提供了一个众生平等起点,也给了老百姓一个生活的一个内在的动力。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信奉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精神,可以为普通老百姓承受生活的痛苦,增加追求永远的毅力。
在普遍失去生活的精神信念的今天,很多人因而痛苦着,因而失去了道德的力量,但是追求生活的安宁与幸福却在抗争着....
参考书目:
1赵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3 《论语》
4《佛教与中国文化》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
5 《佛教与中国文化》 祁志祥 上海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