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岁暮残阳悲秋客无缘无奈叹千年——谈杜甫两过铜官何以无诗咏长沙-资讯-搜艺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5:57

岁暮残阳悲秋客无缘无奈叹千年——谈杜甫两过铜官何以无诗咏长沙


时间:--


  以出产釉下彩绘和诗文装饰瓷器闻名古今的唐代长沙窑,因窑址位于湘江沿岸的铜官镇长沙市属,故又名“铜官窑”。晚唐湖湘诗人李群玉807-858经过铜官时,写下了《石渚》诗一首:“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灰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晚唐时期,长沙窑规模之大、市场之旺、质量之精、品种之多已达到了顶峰。而历经盛唐、中唐的诗人杜甫,暮年入湘,投奔好友,走水路,乘孤舟,由洞庭入湘江,出湘江出洞庭,两次经过铜官。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往往即事抒怀,咏物寄兴,一生为后人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他虽不是见一景歌一曲,见一物咏—首,但长沙窑产品独具特色,不但波斯大食的王公贵族视为珍品,在国内,官宦商贾,文人学士也广为使用。在唐代物质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诗人两过其处,却为何无诗呢﹖很多古陶瓷研究者、收藏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笔者以为,个中原因,一是与长沙窑生产的季节性有关,二是与杜甫经过铜官时的心境和健康有关。www.findart.com.cn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自夔州出三峡东下,暮秋抵湖北公安,原拟往襄阳向洛阳,因遇战乱不得北上,只好转而向湖南投奔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于当年腊月下旬到达岳阳,在岳阳留下了《登岳阳楼》、《岁宴行》两名篇。诗人于大历四年二月上旬离岳阳乘舟赴潭州长沙,途经乔口入湘江,在乔口写了《入乔口》一诗,诗人的心境是“贾生骨已朽,忄妻恻近长沙”;然后从乔口逆水而上,到铜官时遇风,只得避风停舟,写下了《铜官渚守风》一首:“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据《长沙县志》载:“铜官山县北六十里……土性宜陶。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山下为铜官渚。”诗人在此停舟避风,即事赋诗,咏了春景,写了物候与农事,但没有写长沙窑。www.findart.com.cn

  过了铜官,诗人继续前行。于大历四年清明节前到了长沙,并作《清明》二首。是岁清明节为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因诗人离开铜官后又在新康江口避风停舟三日,故可推测诗人在铜官守风时当在二月中旬。

  诗人到了长沙后,稍事休息,继续向南航行赴衡阳,可是,事有不顺,好友韦之晋已于二月调任潭州刺史,此时正从衡州向潭州进发,阴差阳错,途中相左,未及晤面,诗人在衡阳扑了个空,于四月份返回长沙,终于与好友相聚。可是,天不助人,韦之晋于六月突然逝世,诗人南下的依托须臾不存,其打击可想而知。韦之晋去世后,朝廷任命崔  为潭州刺史,次年大历五年春,发生了臧王介之乱,来长沙一年的杜甫不得不避乱往南,拟投奔在郴州作参军录事的舅舅崔伟,至耒阳后遇大水,加之舟中苦热,疠疫流行,只好回棹长沙,于大历五年夏末第三次来到了长沙,在长沙大约又居留了半年。杜甫来湖南,真可谓是贫病交加,动荡凄凉,使诗人不禁发出了“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的悲叹。在万般无奈中,诗人不得不作北归终老的安排。大历五年岁暮,杜甫乘舟离开了长沙。此时,寒风凛冽,诗人重疾缠身,精力殆尽,自知将不久于人世。然而,他思绪万千,拼命挣扎,竭尽心血,于舟中伏在枕上完成了他生命的最后乐章,《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诗人的绝笔诗,也是诗人的自祭文。诗人慨叹的是怀抱未申,仕途不顺,飘迫江湖,残年痼疾;难舍的是亲友的情谊,故乡的风物;悲愤的是战乱未平,自己行将就木。这是诗人第二次经过铜官的情形。除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外,便无其他诗作,自然也没有咏及长沙窑。www.findart.com.cn

  综上所述,杜甫两过铜官,第一次是早春二月,第二次是岁暮深冬,为何杜甫两过无诗而李群玉经过石渚时却高歌一曲呢﹖除了杜甫的心境和健康原因外,主要在于长沙窑的生产季节性。因为长沙窑乃至湖南地区的手工窑场,在冬末和春季一般是停烧的,李群玉何年何月经过铜官,在李群玉原作及相关研究资料中均找不到具体时间。但笔者认为,按李诗中描述的场景看,当在夏末初秋时候。何以见得﹖你看:石渚湖一带,方圆数里,数十条龙窑窑火冲天、烈焰腾腾,轰轰烈烈,烟灰蔽日,劈啪之声此起彼伏……因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窑区生产才开始进入旺季,窑工们悉数出动,窑炉加速周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烧窑的柴薪在经过多雨高温的夏季,半干不透,投入窑炉后遇高温水分急剧蒸发,发出“爆响”之声。如果是到秋末初冬,则柴薪基本干透,这种“爆响”就少了。所以,从诗面分析,李群玉过铜官当在夏末初秋,窑场刚开始进入生产高潮的时候,而杜甫两过铜官,因处于停产季节,窑场自然就了无声息。www.findart.com.cn

  由于封建社会生产技术进步十分缓慢,手工窑场在冬末及春季停产的现象,在千百年后依然存在,我们可以从解放前尚流行于醴陵、湘阴、长沙等湖南陶瓷产区的一首民谣得到印证:“正月穷欢喜,二月有得米;三月餐搞餐,四月难过关;五月莫奈何,六月望扮禾;七月兑点谷,八月充财富;九月开夜班,十月把债还;十一月捞捞空,十二月脱不得身。”这首民谣,不但是窑工们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旧社会手工窑场生产的季节性。因为纯靠自然干燥、手工操作的陶瓷作坊,生产活动受到气候条件的诸多制约,因此,正月休闲穷快活,二月、三月低温多雨,不但瓷泥的淘洗炼制、瓷坯的加工成型不便,而且瓷坯也极不容易干燥。不干的瓷坯入窑烧制,遇高温水分蒸发太快,瓷坯收缩过急,易产生变形、开裂等毛病;又由于气压的原因,此时窑炉的气氛温度均不易掌握,容易出现烟熏、生烧等缺陷。可见,冬末春季停窑,对手工窑场而言,在技术上、经济上是有着充分理由的。随着气温升高,老规矩四月初八烧头窑,五月、六月虽说气温进一步上升,但江南梅雨季节,湿气重,生产仍不顺畅,销售亦是淡季。七月立秋,情况开始好转,可拿产品兑谷度日;到了八月则是“吃了中秋酒,夜作不离手”,九月、十月,秋高气爽,坯子干燥快,窑炉好调控,销售也转旺了,是窑场生产的黄金季节,也是窑工们增产增收的关键时期,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十一月,生产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冬春萧条周期。这一首民谣,正好是杜甫两过铜官,不见窑火冲天,不见窑工作业,因而无以为感,也无以为诗的最好注脚。www.find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