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商业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3:37:48

 

 

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商业史

 

 

平民湘商,淌出一条流金的河

  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也就是太平军围攻长沙的第二年。宝庆农民(今湖南邵东县)杨长贤兄弟,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带着各类铁钉、木屐钉、船舶钉和雨鞋钉,顺湘江而下至长沙登岸,他们希望到城里来碰碰运气。

  乱世之中,许多像杨长贤兄弟一样的商人来到太平街,使这里商贾云集,货畅其流,一批商业巨子在此诞生。

  [专家点评]

  “太平街的商业是平民化的”

  点评人: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沙市政协副主席。

  太平街的出名可能是因为贾谊,这让它成为长沙古老街巷的源头,光耀历史文化名城,不过它的命名据史料记载其实是在清朝嘉庆年间。它对老百姓的影响,还是在于近代的商业,因为它的商业是平民化的,而不是贵族的。

  太平街依托湘江,航运方便,码头众多,所以很多外地来长的货物最先在这里集中然后分散。码头边上客流量也大,无论是在长沙生活的居民,抑或是进出长沙的外地客,都可以在这里买到东西。

  街上主营的油盐、花纱、票号、鱼虾、南货、鞭炮、雨具和纸张这些大宗物品,都是一些大路货,也是很多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平街的商业最受平头百姓欢迎。

  我们今天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并对街市上的门店进行重新规划,是一件好事。但是如何在政府的需要和市场的实际中寻到平衡,让它叫好也叫座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平民捧出的商贾巨子

  今年74岁的李光佑从出生起就在太平街一带生活,如今居住在太平街后面一栋公寓的老人,对太平街仍然十分有感情。

  在麻石路面上,牙齿已经脱落的他指着一幢砖木结构建筑说,这就是当年的乾益升粮栈,“老板是朱昌琳,他的后代出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朱镕基。”

  定睛细看,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征。

  虽然大门紧锁,但还是能够从外表看到其恢弘的气势,站在秋风中遥想当年,朱昌琳无疑是商贾巨子。

  陈先枢的研究表明,朱昌琳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他最先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办义学、修义渡,捐巨款修驿路、疏浚新河河道,功授候补道员。

  为什么他的生意可以做这么大?周秋光认为,朱昌琳经营的盐、茶、粮三大宗商品,规模宏大,不愁销路;而当时的太平街是老百姓常来的地方,人流量很大,薄利多销从而积累大量利润。

陈先枢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湘军逐渐形成、兴起的同时,长沙这条“底子很厚”的太平街上,也开始崛起一批商业巨子,在口耳相传中他们成为近代湘商的典型代表,影响着今天一代又一代人。

伴江而生的商业街市

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依湘江而成的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

长沙史志专家陈先枢介绍,从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所记载来看,当时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

这条街最辉煌的时候在清末民初,其中曾国藩功不可没。杨长贤兄弟的钉子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见证,当时曾国藩奉清廷谕令在湖南主办团练,训练湘军,兴建水师,营造船只,正需要大量铁钉。

看到这个商机的杨氏兄弟将货物从地摊搬进门脸,并取名杨仁泰钉子铺(后改名杨隆泰钉子铺),参与分工,从作战船只建造中分到一杯羹。杨氏兄弟发达的消息,随着湘江的水流传到老家,宝庆人争先恐后来这里开店,经营钉子生意。

 “杨隆泰”和“老仁和”,与湘军同崛起,以其“草根”、“实干”、“宝古佬的”犟脾气一直将钉子铺开到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转入公私合营,成为今天老长沙人仍要谈及的太平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秋光说,湘江作为当时的物流动脉,很多货物沿江到长沙,而靠江最近的太平街,无疑占据最大的地利。“货号、行栈、店铺鳞次栉比,它们以经营油盐、花纱、票号、鱼虾、南货、鞭炮、雨具、纸张为主,一直货畅其流,财源茂盛。”

[老街记忆]

太平街上的部分老字号商铺

利生盐号:利生盐号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长沙河西人胡自成开设,主营食盐、茶油,兼营棉花、棉纱、桐油等,着重零售,辅以批发,因经营有道,货真价实,日售银千余两。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转入长沙盐业公司。

洞庭春茶馆:西牌楼85号,是长沙老字号中以原有建筑为店铺延续至今的唯一一家,民国时期,被誉为长沙四大茶馆之一,茶客主要是太平街一带的行栈老板和经纪商。如今,这里仍然保留着清一色的方桌板凳,一壶茶,一叠包子,茶客可以安然坐上半天,成为长沙老茶馆的活化石。

 

  撰文/记者胡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