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最大的两难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15:45
国际金融不断剧烈动荡,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金融格局发生剧变。金融海啸一浪又一浪,先是迪拜债务危机,现在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洲弥漫在一片惊恐与担忧心态之中。
    世界出现了奇怪现象,就是货币主义的危机还在持续。一方面实体经济通缩持续,而另一方面债务危机和物价上涨压力很大。无论如何说,仍是产能过剩的两种表现,此时,货币政策的弹性越开越小,刚性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世界主要国家都比较谨慎地对待既定的货币政策。如果说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刻,我们呼吁政策补位需求不足,呼吁有为政府,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无为政策,而不是乱为和妄为政策。

    且不说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有多大,但说中国的一个重要两难难题:大蒜半年来价格翻了16倍,绿豆三个月内从3元/斤卖到13元/斤,这些微观信号实质上是发出一个警告,就是经济“过热”了。因为资源价格上涨和基础价格上涨会一是引起生活成本增加,二是会增加下游产品的成本,势必导致物价全面上涨;但另一方面,企业不愿投资实体企业,因为生产越多死得越快,债务背得越多。就国家角度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必然使得政府背上更多的债务,大多数的国家解决债务最简洁的办法是多印钱。货币本身的贬值,又势必造成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大。
    按某些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应当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比如加息来解决物价上涨,但事实上,这样做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就业,但如果不采取此类政策,只能增加债务危机的进程,因此,货币主义的危机还没有结束。事实上,我们认为,面临这类的难题要按着价值秩序选择。到底是保增长还是保物价,因为不可能兼顾的情况下,必须尽早选择。
    我们认为,增长是大局,短暂的物价上涨现象应当是可以容忍的。只要经济保持高增长而不是摔进泥潭,4%以下的物价上涨还是可以容忍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现实如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果恰恰是相反的效果。因为实体过剩,加息会增长成本,资本肯定不会回到实体产业,他们也不愿意回到银行,而是转而攻资源类产品避险,从而造就物价暴涨。这个时候,流动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集中地肆意横行。直到像2008年那样,将成本推到最高值,然后摔下来。这样一来,不但经济受伤,产能过剩更加严峻,而且货币政策也将彻底失灵了,货币政策失灵了,财政政策就没有底气了。就国家来说,债务太多有两种手段,要么是采取多印钱的方式,要么是加税,这两种太损,还有一种正常的手段是做大蛋糕。美国佬握有世界货币发行权,他们最损的方式是印钱。但这也是透支美国的经济实力和信用,因此,美元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安全”的币种。这就应了一句话:差规则可能比无规则要好。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无能政府,虽然老百姓很窝囊,但总比列国混战强的多。当然,最好政府是有能政府了。
    因此,笔者还是坚持前期观点,对于货币政策,不要轻易动来动去,乱了军心,将资本逼出楼市和股市,不好控制;对于房地产市场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不少逼着人们不买,而是增加供给来平抑房价。 人民日报日前指出,由于大量刚性需求存在,支撑了我国房价长期上涨的趋势,也决定了市场出现波动时,房价不会出现大幅回调。很多人或许不理解刚需,刚需其实主要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必需要买,二是能够买。必需要买的数量很大,因此需要增加供给;能够买主要两种手段,要么增加收入,要么回调价格。回调价格伤害很大,因此,很可能采取增加收入的手段或者重新赶走不是有效需求者的手段解决。对于农产品,国家应当实施补贴政策,和采取出售储备粮,将价格打下来。对于资源问题,对于过剩产能行业,应当开发新的领域给资本和劳动者新的空间。
    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前期政府支出太猛,必然产生巨额债务,为了对冲流动性和解决政府没钱的问题,只能印钱和借钱。因此,债务问题是货币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前期政府这么做搞错了,紧急情况下不这么干不但负债更多,而且经济都完蛋了,别说发展了,世界陷入混乱,经济陷入消停。如果还要往下追究的话,货币问题依然是产能过剩问题,就是因为很多产能难以消耗,新的产能难以为继,需要大量的货币来代表,货币在流通环节被大量的冻住了,变成了冰。如果这些冰融化了,真正的流动性过剩才会体现。现在还不会,因为现在大量的商品还在等待实现自己的价值呢?
    总之,对待当前的债务危机和物价问题,不要寄希望于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不要寄希望于楼市暴跌消耗社会财富,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包围分割,等待有利的时机再来解决。前期危机时刻,需要“有为”政府,这个时候,需要政策“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