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续)-- 基于blog的实践社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54:51
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续)
4.1基于blog的实践社群
4.1.1实践社群的定义
实践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ce)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藉由持续的互动,分享利害与共的事情、共同的问题或热情,以获得更深入某领域的知识的专业。在由Wenger,McDermott和Snyder合著的《实践社群——推动学习型组织之轮》一书中,作者认为,实践社群尽管有很多种形式(或大或小,时间有长有短,成员或集中或分散,同质性或异质性,组织内部或跨领域,自发组成或组织刻意发展等等,不一而足),却有共同的基础结构:
针对某些议题的某个知识领域;
由关心这个领域的人所组成社群;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实务。
4.1.2 形成与特点
blog所具有的诸多交互功能设计,比如评论,Trackback,Ping,链接等功能使得实践社群得以实现,为人们之间建立弱纽带提供了可能,人们对blog的一次偶然的访问、一个偶然的评论、一场偶然的对话,就有可能与其建立一种弱纽带。弱纽带与没有联系是一个质变,基于这种弱纽带的联系会随着交往的深入逐渐递增。
基于blog建立的弱纽带会因为兴趣、主题等由肤浅到深入、从单向到双向、从个体到社群,逐渐形成基于强纽带联系的实践社群。
相比通过其他途径形成的社群,基于blog的实践社群有其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社群成员间的信任程度、社群的表现形式、人们参于社群活动的方式等几个方面,以下将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一、社群成员间的信任程度
Blogger间的信任程度较bbs等公共论坛成员之间要高。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济学的博弈论为我们解释了长久交往下当事人群体会表现出合作和自我规范的行为特点,而短暂的交往,更多的是欺骗。和其他体现为随机、偶发的交往方式呈现的“自我”的易骗性不同,blog是自我诉求的,是对自我的记录和反思,因此无需也没有必要呈现角色扮演的企图。更重要的,它是时序连续的,blog在时间上延续的特征保证了通过blog所展现出的虚拟个体的真实而非扮演的个性[51]。实际上,许多blogger在blog中使用了实名并或多或少地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作为blogger在网络上的“立体身份证”,blog为blogger的爱好、特长、个性、成长背景、工作性质等提供了一个可被观察的更完整的轮廓,信息越完整,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感越易消除。
二、基于blog的实践社群的表现形式
1、Blog生态群(blogosphere)
Blog生态群(blogosphere)是由William Quick发明的合成词,对blogger群体及其blog的总称,指众多志同道合的blogger通过信息交互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Blog生态群可定义为由若干blogger参与、没有固定的交互场所的网络虚拟社群。它的产生是自发的,是blogger之间的交互催生了这类生态社群的形成。除了寻求认同感以外,分享信息是群落密切交互的另一个原因。Blogger间的友谊和社会交往带动了blog社群的发展。随着blog生态群落的发展,一些网络上的交互还可能转为现实的社会交往,如定期举行会议,或通过网络会议及邮件列表建立统一的联系等,从而从完全自发的、缺乏组织与核心机构控制的弱联系生态群,转化为有共同目标及行为理念的、有组织的强联系生态群。这种由网上到网下再复归网上的互动,对于促使社群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是十分有效的。这方面的研究可参看《Blogging Life:An Inquiry into the Role of Weblogs in Online Community-building》一文,其中列举了三个blog社群:A-list 、gay 和UK社群。以UK为例,UK是以地域为核心组成的实践社群,大多数社群成员来自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少部分的成员是在伦敦工作的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来自不同城市的社群成员定期举行blog会议,他们还在http://groups.yahoo.com/group/ukbloggers/ 注册了邮件列表。
2、一站式主题blog
Blog的反馈系统使得任何blogger都可以设立一个交互式的blog。当一个blog很受欢迎、拥有大量的长期读者时,该blog也就成为一个社群,或者更准确地说,该blog就是基于这个blog建立起来的社群的聚集场所。Blog的反馈系统是该社群成员参与社群活动的一个渠道,通过这一渠道,该blog的读者(无论他是否是个blogger)都可以参与交互。这类社群成员间的交互几乎都是以围绕该blog上的某一具体主题讨论的方式展开。在这种blog上,所有的活动都是共同参与的,允许不止一个人发贴、添加分类。中文网络界有名的、以推广blog使用经验为主题的博客心得集,就是一个由众多blogger们协作参与的一站主题blog。
与协作式一站主题blog相比,以前一种——blog生态群形式存在的实践群落更为普遍。同一个人可能属于不同的实践群落,不同群落可能在同一blog上交叉,实践社群之间通过blog进行交互,通过实践社群知识可能跨越部门、组织边界流动。标准的blog页面上都有个blog列表,blogger可以利用它记录自己经常访问的别的blog的网络地址,从自己的blog出发,blogger可以到达这些blog。Blog列表类似于网站之间的友情链接,又象是公开的通讯名录,因此可以看作是社群的直接表现形式,组织通过员工blog列表可以识别出组织内部的实践社群类型及组成情况。
三、人们参于blog实践社群活动的方式
由于滋生于网络上,社群成员参与blog社群活动的方式不同于其他实践社群,而主要取决于blogger的个性及其blog的类型,一般来说,blogger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参于blog社群活动:
1.      频繁更新自己的blog。个人声音在公共论坛上极易被淹没,blog为个人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私有空间,在这里blogger很容易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内心真实想法,而这通常是blog吸引读者的首要原因。越频繁地更新自己的blog,越能引起自己所属社群其他成员或社群外他人的关注。
2.      建立链接。从blog上可以观察到“谁认识谁,谁属于哪个团体,谁与谁有联系”。在blog上建立通往某个网站或某blog的链接,也是参与blog社群活动的一种形式。链接不单是通往其他网络站点或blog的通道,更是blog社群中的社会资本及信任的直观表示,与某站点或blog建立链接就相当于向他人推荐该站点或blog。就blog的读者及blog社群的其他成员来说,衡量他们是否信任该blogger可以看他们是否愿意点击这些链接,是否在自己的blog上也建立通往这些站点的链接。Blog社群缺乏一个公共交流场所并不表明blog社群没有建立公共规则的需要,由资深blogger Blood建议的一个规则——尽量在自己的blog中建立自己认可观点的原始出处的链接,以便让读者自己能够判断该观点的正确性——目前已经在blogger中得到普遍遵从。Blog社群一个有趣之处还在于当一个blogger在自己的帖子中提到其他blogger,被提到的blogger可以追访自己被提到的帖子,这使得blogger有机会对与他有关的评论作出响应,从而大大提升了blog社群的交互质量。在blog上互相建立链接使社群成员感觉亲切,也表明了blogger自己渴望参于什么社群的立场。
3.      利用blog的评论或外部评论等反馈系统进行评论。是否在blog上开通评论反馈功能取决于blogger自己是否愿意与其读者进行交互。开通反馈系统的blog允许任一读者在该blog上对其发表的内容进行评论。
4.1.3 blog实践社群对于知识管理的意义
实践社群对于促进社群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基于blog自发形成的实践社群对于社群成员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获取、过滤与学习还有一些特别的启示。
4.1.3.1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在传统的模式中,知识是由专业的科研机构和一些精英们提出,通过传播渠道传递给企业和普通的平民大众。这些传播渠道有教育系统,知识以师传徒受的方式传递,或者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知识。很显然传统模式具有很多的局限。第一,只有专业的机构和权威精英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大众(消费者)无法创造知识。第二,在传播渠道上,由于教育系统的专业分工,知识在传播时会受到路径影响产生递减效应,还有一些知识会因为传播者的个人好恶得不到传播或是发生失真。第三,企业和大众位于知识传播链的最末端,其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和传播的能力没能得到发挥。
在blog模式里,每个blogger都是知识的创造者。在知识的传播中,他们通过于某些专业的关键人物blog之间的强纽带关系,与其他的blogger产生了弱纽带联系。通过交往的深入,基于blog建立的弱纽带联系不断递增至形成基于强纽带的社群,知识也遵循这样的纽带关系在社群中传播。每个传递者都可以对知识进行完善。
4.1.3.2知识的获取
在知识获取方面,社群内部的每个成员既是知识的收集者,又是创造者。如国内著名的blogger毛向辉的《blog与蚂蚁》所言:“好的blogger都像蚂蚁:他们工作非常刻苦,发现新闻的源头,然后留下blog气味让其他的blogger能够跟随并继续行动”,搜集知识和共享知识是blogger的自觉的行动,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义务。搜集知识本身首先是为自己服务,但这些知识在blog上被留下链接的时候,它相对于实践社群的其他成员而言,实际上是扩大了他们的知识来源。同时,每个社群成员自身还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在blog上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相对于从中获取价值的其他社群成员,他们自身就是知识的最根本的源头。这种群体参与的行动,比起单独的个人或知识管理项目小组,收集及创造的知识将更全面、更完善。实践社群的外围是大量的弱纽带连接,也为社群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知识。
4.1.3.3 知识的过滤
对于很多专业人士来说,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是当前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困惑。大量重复、无用的信息,对人们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了诸多障碍。而基于blog的实践社群对知识的双重过滤机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上述问题。
首先,社群中的每个blog本身就是一个智力过滤过程,blogger通过评论及链接对知识进行过滤,这些链接本身就包含了blogger自己的个人观点在里面,对寻找相似信息的人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服务:面对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指向有用信息本身就是一个服务——它为他人提供了一个获得有用信息的路径,借此blogger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阅读与自己兴趣相仿的人的blog有助于发现通往有价值资源的途径,blog上的链接可以认为是该blogger的个人推荐,通常他们还会附加一个评论,这更有助于他人鉴别这些资源的质量。一个好的blog也是通往其创建者思维及日常生活的一个窗口。通过提供他们在网络上发现的最新信息及对其的相关观点,blogger 们向读者提供了一个网页快照,只不过该快照不是由机器、而是经过人脑加工的。
关于这一点,许多blogger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如blogger仝亚力在《博客的使命》一文中就这样写道:“博客以某个领域的专业视角出发,把每天产生的大量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拣选,形成一种专业、有深度的信息,供那些对这一领域信息有兴趣的访客浏览和使用。使我们不必对扑面而来的种种信息不加分析、理解、取舍地照单全收,使我们避免陷身于信息迷雾中不知所措”。Slashdot上的一篇文章中一个blog读者也同样写道:“我阅读blog的原因在于具有不同的品味、来自不同的背景的不同的人对知识的过滤。通过每天检查10到15个Blog,根据那些评论我能够找到比我独自查找更多的信息。在对某一blog一段时间的浏览后,我逐渐了解了作者的观点与兴趣,也开始明白他们过滤信息的方式。blog使我了解到来自不同领域的优秀观点,遇到比现实生活能遇到的更多的优秀的人。这就是blog的价值所在”。
其次,社群从整体上能够对知识进行二次过滤。实践社群所包含的内容经过若干成员的链接、评论以后,每个人都只要花少量的时间浏览一下其他成员的blog,就很容易对其中包含的文章进行一个简单的判断:要读还是不读。一般情况下,文章被链接的次数越多,这篇文章越重要;大家讨论得越热烈,引起讨论的主题也越有看的价值。Blog社群的这种协同过滤机制相当于建立了一套知识价值评估系统,和学术领域通过文章被引用次数和发表刊物权威性等指标建立起来的评估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Blog社群的知识过滤机制不仅减轻了社群成员对知识甑别、分拣、组织的负担,而且因为这是个群体参与的过程,避免了少数专家的以偏概全或考虑不周。这一点体现了blog知识管理架构的知识涌现功能,因为知识的甄别、分拣、组织、编码、分类都是知识的挖掘与创造过程,对于跨学科的领域,由于专家视野的局限,以往依赖于专家权威负责这些工作的做法不仅代价高,且成效还不如这种群体参与的创造方式好。
4.1.4实践社群对于学习的意义
融入blog社群对学习是很有好处的。首先,由于这样一个有一定专业方向的群落上面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每天记录他们成长的经历。对一个初学者而言,他很容易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这个专业的知识,因为他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在这个群落里,可以获得关键他人的帮助。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这样的人物很容易,他们是群落里面的专业人士,经常有深刻见解的文章被到处链接。然后,要么阅读关键他人最初到现在的文章获取经验,要么直接取得和关键他人的联系,让他指导你进入这个领域。
其次,blog的非正式性还促进了blog社群成员间的非正式学习。对于组织来说,员工从非正式学习所得的要比来自正式学习所得要多。非正式学习时刻都在发生:走廊上、饭桌边、咖啡间、电梯里的日常交谈;办公室、吸烟室的非正式请教等等。Blog为非正式请教开辟了新的渠道和途径,使得原来发生在日常交流中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现在可以通过blog进行,而且不同于日常的言语交流的难以被记录和保存,blog忠实地记录了这一过程,为更多的他人从中学习创造了机会。
最后,它提供了一个终身教育环境。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对终身学习的定义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之所以把教育提高到生存概念的高度,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感到,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在学校所学知识折旧的速度,知识或能力不够用成为导致生存压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且会越来越严重)。Blogger之间聚合成的实践群落对终身学习的意义在于:这个群落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往往它还处在发展浪潮的前沿;并且由于成员之间人际交流的感情联系,群落有稳定向前发展的基础,成员对这个群落会越来越有依赖性,群落中的每个个体都将随着群落的发展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