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样本:地方政府靠卖地致富的得失与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6:45
时间:2007-03-15 关键词:两会 卖地 地方政府 上海土地财政
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两会期间表示,一些地方出现了靠出卖土地得到大量的土地收益,作为所谓的“第二财政”,去搞当地的建设,其实很多是形象工程,这是中央不赞成的、不提倡的,也是财政不应该支持的。这一表态引起了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共鸣。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说,在连续两轮房地产调控风暴的影响下,危机乍现的上海土地财政,开始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上海是依靠经营土地而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城市,其土地财政的得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
财政收入增幅锐减
有关上海土地财政危机的信号出现在今年2月初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上。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葛爱玲在做《关于上海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时透露,2006年,上海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0亿元,同比增长11.6%,但增幅同比回落9%以上。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去年上海的房地产、钢铁行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幅减收35.4亿元,“与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的高位基数形成双重制约”。
上海市社科院的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这意味着,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土地财政收入占据不少位置的地方财政,将难免一场阵痛。
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35%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在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房地产。上海房地产业开始走进低潮。
上海房地产经历了三个发展周期。第一周期是1978-1991年,上海房地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周期是1992-1999年,包括1993-1995年的过热阶段和1996-1999年的调整阶段。从2000年至今则是第三个发展周期。
房地产在上海保持凌厉态势,也在第三个周期。政府开始大量批租土地,房地产市场到处是金块,很多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登记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上海市的十五计划首次将房地产业与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一起定位为六大支柱产业。上海十五计划中描述:“房地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0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其它政策也齐头并进推出。尤其是随着2000年福利购房政策取消,上海市政府开始通过退税的方式鼓励市民购房。
把各种社会资源大量倾斜在房地产业,使其领舞上海六大支柱产业。2001年与2000年相比,上海来自房地产业的税收增长51.0%。房地产对地方经济令人吃惊的贡献,更加剧了地方政府猛推房地产的冲动。
在得失之间:培植新财源
对于上海来说,房地产已基本完成了带动经济超速增长的"土地财政"功能。内部数据显示,"十五"时期,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257亿元,直接提升了土地价值。而同期收取土地出让金508亿元。
但从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年开始,上海房地产开始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当年,上海房地产投资额仅比2004年增加6.07%,增幅回落了24.4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逐渐深入,上海的“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培植新的财源迫在眉睫。
经过多方调研,上海首先提出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但上海社科院专家认为,由于此前上海把太多的资源和精力配置在土地财政上,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形成两条“短腿”,要想让这两块产业快速补缺,还很难实现。“十五”时期,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和上海建设发展成为"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地位不相称。
另外,引起上海市官方焦虑的是,目前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城市也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各城市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共同目标,竞争将更惨烈。而且与周边城市比较起来,上海还缺乏比较优势,比如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快速攀升,导致浦东新区陆续有跨国公司向周边城市搬迁。
上海市社科院专家说,上海将因对房地产这一行业的高度依赖性,而在转型时期付出不小代价。因为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中绝大部分产业都有关联,产业链相当长,在投入产出表的40个部门中,有38个部门是房地产业上游关联产业部门,或下游关联产业部门。“如果房地产业硬着陆,将会元气大伤,影响若干年的发展”。上述社科院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