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文艺 市场周刊 - 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1:20


百年回首,白驹过隙。中国艺术发展的脚步匆匆。由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学堂乐歌、新戏、新曲、新影、新画、新舞、新塑,到50年代出现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各门艺术之花如枯木逢春般加速其生长期,婀娜多姿,竞相媲美,我们通过历史所看到的,又何止是单纯文艺的现象、缪斯的头角、审美的客体,更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成熟、精神的丰满和思想的充实、一个国家由贫穷、积弱到富裕、强大的过程。艺术,纵然不是“经国之为伟业”,却能折射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情感火花和理性之光、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物质和精神的发达程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有大化而不矜。春风化雨、浸润灵魂的艺术,不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醒脑灵”和“润滑剂”,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维系其正常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营养液”。哲学家兼诗人海德哥尔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所谓“诗意地栖息”,就是艺术地“栖息”。在此意义上,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可以一读,它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特殊的艺术禀赋和才具、艺术气质的高贵和心灵的优雅。再重温一下中国近百年的艺术实践和成就吧,如今流行歌曲、民族歌曲、艺术歌曲早已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成蔚为大观之势;京剧、话剧、歌剧、舞剧、哑剧、音乐剧、数不清的地方戏曲常演不衰;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内外都有大批世界级的乐师;年产电影80余部更有许多导演、演员、以及作品多次在国际电影节获大奖;齐白石和徐悲鸿及其“弟子们”的丹青佳作屡屡被国外艺术馆和艺术爱好者用重金收藏;在20世纪末叶你很难在中国的城市里找到一位不会跳舞的青年;散布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大街小巷的雕塑数量之多无法统计,而年产10000部集电视剧的生产量会让所有其他国家的电视人欣羡又咋舌。
我们都清楚地记得西方自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它所波及的领域包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东方该不该有自己的文艺复兴呢?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我们发现,自“五四”始的新文化、新文学、新艺术活动,对五千年的古中国来说,不啻是一个文艺复兴运动。也许,再过一个世纪,当后来人做200年“珍藏版”时,会更进一步地确认,这绵延了两个世纪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在时间段上,竟然也与源自意大利的西方文艺复兴相仿,而它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前者所望尘莫及的。






歌坛百年,可划分为学堂乐歌时期、五四时期歌曲创作、抗战时期歌曲创作、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后17年、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等阶段。
学堂乐歌时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送别》由于电影《城南旧事》而再度进入了当代人的音乐生活当中,这就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学堂乐歌时代。
20年代,中国的音乐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萧友梅的《问》、黄自的《玫瑰三愿》、《天伦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陈啸空的《湘累》等作品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基础。
“五四”时期
伴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插曲创作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聂耳、冼星海、任光、黄自、贺绿汀、安娥、孙师毅、田汉等词曲作家为很多进步电影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渔光曲》、《大路歌》、《夜半歌声》等。
这个时期,黎锦辉开辟了儿童歌舞剧和流行音乐领域。他的很多儿童歌舞剧中的歌曲风靡全国,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黎锦辉在1927年左右所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6首情歌在国内出版畅销,相继出版了100张流行音乐唱片,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鼻祖。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面临日本全面入侵的危机,全民抗战开始成为时代的呼声。中国的音乐家们大多数人以此为己任,创作了大批救亡抗战歌曲,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史上一个高潮。聂耳在这个时期成为最重要也最活跃的作曲家,《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等作品至今仍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和传达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结束后,在解放区形成一批日后在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文艺队伍。歌剧《白毛女》、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等作品可以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建国后17年
50年代是共和国年轻的时代,也是朝气蓬勃的时代。我们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民族的生机,国家的生气,人民的生命活力:《歌唱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咱们工人有力量》、《敖包相会》、《英雄赞歌》……自然,最集中代表了50年代时代精神的是《祖国颂》。
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中国的歌曲创作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以1964年出版的两册《革命歌曲大家唱》为一个总结。《长征组歌》更是成为继《黄河大合唱》以后具有经典性的大型声乐套曲。
文革时期
文革初期,红卫兵歌曲、大型组歌和语录歌、颂歌构成了狂热的歌潮。
1971年,林彪集团覆灭后,歌曲创作虽然没有能够扭转“左”的大方向,但开始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北京颂歌》和一首难得的为花腔女高音所作的艺术歌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此外,还有《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天安门前留个影》等等……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方面是中国歌曲创作彻底向50年代抒情歌曲方向的回归,一方面则是随着港台歌曲的流入而导致的流行音乐的兴起。1985年前,主流创作以中年一代词曲作家施光南、王酩、王立平、谷建芬、张丕基等人为代表,作品有《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太阳岛上》、《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1986年,流行音乐全面崛起,很快形成“西北风”歌潮,第一代流行音乐人崔健、解承强、毕晓世、李海鹰、、徐沛东、雷蕾、苏越、郭峰、陈哲等人登上了历史舞台。代表作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等。
90年代初,国内的唱片公司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造星运动,直接成果就是1994年歌手“新生代”歌潮的出现,都市化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潮流,新民歌,新民谣成为新时髦,MTV的兴起,电台排行榜的泛滥造成了歌坛表面上的繁荣。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小芳》、《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雾里看花》《同桌的你》、《牵挂你的人是我》。
自1995年往后,军旅歌曲和主旋律歌曲也出现了复苏,产生了《当兵的人》、《说句心里话》、《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获得大众认同的作品。从《渴望》到《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现代公益歌曲概念也渐渐引起了注意。
同时,我们还必须提到,70年代中期以前,港台的流行歌曲延续着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的传统,并较强地受到了日本现代流行歌曲和欧美流行歌曲的影响。邓丽君可以作为这个时期的集大成者。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年轻一代音乐人发动了校园民歌运动,并由此开始了与内地的相互交流和互动。20年来,港台地区在现代都市流行歌曲方面发展较快,产生了大批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作品,也对内地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到目前,两岸三地的歌曲创作已经发展到互动互补并多方合作的阶段。



视从不知电视为何物,到成为拥有三点一七亿台电视机、三千多家电视台、近十一亿经常观众的电视大国,我国仅仅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
当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开播时,全国只有三十多台苏制“红宝石”牌黑白电视机。当时北京电视台的覆盖半径只有二十五公里。直到一九七五年底,我国电视机拥有量还仅为四十六点三万台。中国电视的真正发展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到一九八七年,中国电视机年产已为两千万台,社会拥有量达一亿台,电视观众突破六亿人。今日,京沪穗三地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的电视机台数达到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多台,供过于求的局面已渐形成,人们关注的已是大屏幕、数字彩电,电视价格直线下降。此外,我国电视的覆盖率已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各个省级电视台基本已有了卫星频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通过卫星已把信号传到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如今公众获知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新闻;从一九八三年开始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世界上观众最多的一台节目,除夕之夜看电视,已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每年成千上万的电视剧和各类综艺节目吸引了大量观众;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闻类节目则以直观和及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电视红娘、电视购物、图文电视等更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新中国取得的显著成就,在电视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电视大国,中国电视事业正面临着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在技术上,中国已成为继美国等地区之后第四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系统的国家;我国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近四千万台,电视以及带动的其他行业占我国电子产业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戏曲方面:
1、本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提出戏剧改良,标志着近现代戏剧改良的              开始。
2、本世纪初至1917年谭鑫培去世,是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3、20至30年代,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大贤”和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出现,是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4、抗战时期,梅蓄须于上海,程归田于京郊,拒演明志,一时传为佳话。
5、40年代,延安平剧(即京剧)院在延安成立,并对京剧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6、解放初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三改”,全面推动地方戏曲改革,形成了京剧的第三次高潮。
7、50年代,中国文艺界隆重庆祝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涯40年,改写了“戏子”不登大雅之堂的历史。
8、60年代,现代京剧的诞生,开创了传统艺术样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局面。
新剧(后称话剧)方面:
1、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等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组织“春柳社”,1907年,王钟生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春柳社著名成员欧阳予倩认为这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2、1933年,曹禺完成了多幕话剧《雷雨》,它把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1938年,“保卫大武汉”时期,《放下你的鞭子》对鼓动民众的抗日情绪,具有划时代意义。
4、1941年,郭沫若在大后方以戏剧作武器,写了大量话剧,如《屈原》等。
5、1949年,北京人艺成为中国话剧的一面旗帜,从老舍的《龙须沟》到《茶馆》,充分体现人艺风格。                         四大名旦合影




中国电影 30 第一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
*中国第一个影片公司是1909年成立的亚细亚影片公司。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由亚细亚影片公司出品,郑正秋编导的《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运往海外放映的影片是《庄子试妻》(1913年)。
*中国第一位女电影演员是严姗姗。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导演是郑正秋。
*中国第一个电影学校是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创办的“明星影戏学校”。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电影导演是谢采真,1925年自导自演《孤雏悲声》。
*中国第一部系列影片是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18集)。
*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制作的《大闹画室》。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是《野草闲花》(1930年)中的“寻兄词”。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被选为电影皇后的影星是胡蝶。
*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是《歌女红牡丹》(1931年);第一部正规有声片是1934年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1935年)。
*第一位获奥斯卡奖的华裔是黄宗(1955年第20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奖的演员是石联星(1950年《赵一曼》)。
*新中国第一部合拍片是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郎斯公司合拍的故事片《风筝》。
*被誉为“东方第一老太”的演员是吴茵。
*新中国第一次影评选举得票最多的最佳演员是白杨(1957年)。
*新中国第一部歌剧影片是1959年八一厂出品的《红霞》。
*新中国第一部舞剧影片是1959年天马厂出品的《宝莲灯》。
*中国第一位在一部影片中成功塑造两个性格迥异角色的演员是胡蝶(1933年《姊妹花》中饰大宝,二宝)。
*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是《魔术师的奇遇》(1962年天马厂出品)。
*中国第一家立体声电影院是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第一次上映的立体声影片是《超人》(美国)。
*中国第一位获当年度金鸡奖,百花奖双料影后的影星是张瑜(1981年)。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是《一个和八个》(1983年广西厂出品)。
*新中国第一位在外举办个人影展的演员是刘晓庆。
*首部在竞赛性国际A级电影节上荣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红高粱》(1988年,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新中国电影业中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
*《泰坦尼克号》票房收入创进口片第一。
本站信息内容为长江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