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核武器保障中国安全走到现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34:49
据5月14日出版《环球时报》报道,在瑞典从事裁军研究的美籍专家香农-凯利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两个成就堪称“最伟大”,一个是改革开放使中国强大起来,另一个就是拥有核武器保证了这个“让许多西方看着不顺眼的国家”平安地走到现在,今天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有核武器的功劳在里面。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美国总统约翰逊当时说,中国试验核武器的军事重要性不能被“过高估计”,他同时强调美国在核武器上的优越以及其对亚洲的防务承诺,还将核武计划称作中国人民的一个“悲剧”。两周后,《时代》周刊看到了中国试爆成功的国际影响:“当来自北京的‘核爆竹’的辐射尘飘向西方时,政治连锁反应才刚刚开始。在联合国,风向标柬埔寨迅速推出一项恢复北京在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巴黎的戴高乐报纸《国家报》称北京入联不可避免———称加入国际大家庭可能改变北京的好斗政策”。
西方认为中国的核战略大调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纽约时报》当年的文章写道,中国的军事战略几十年来一直强调对敌人的人数优势,但盟军展示的电子战粉碎了这种信仰。“中国人紧盯着完美的战争机器(美国领导的盟军),当与自己的军力相比时,他们陷入深深的失败感中,海湾战争让他们产生自卑情结”。文章说,中国还有核弹,但从现代化装备标准而论,它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3年后,《纽约时报》载文称,中国面临有关核武器的资金和部署的基本选择,出现了“需要大炮还是黄油的辩论”:中国是否应该建立一支弹道导弹潜艇部队,让政府更加坚信可以在核战争中报复打击,即便这样一来会挤占国内建设需求数十亿美元?中国是需要一种能打到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新型机动洲际导弹,还是把那些资金投入发展经济急需的铁路、公路、桥梁和电厂?谁是敌人?谁是目标?
魏国安说,冷战期间,美苏互相盯得很紧,冷战结束以后,国际上的核战略布局分化重组。2002年,美国发布了核态势审计报告,把中国列为核打击对象,从这个时候开始,要求中国核透明的压力开始增大。
近几年,关注中国核能力发展的报道大量出现。美国《防务新闻》2006年7月报道说,即将部署的“东风”-31,能打到阿拉斯加或夏威夷。更先进的公路机动型的“东风”-31A射程达7000英里,是中国第一种能打到华盛顿、巴黎或马德里的洲际弹道导弹。担忧之中也有其他声音,比如美国《外交》杂志2006年曾刊文说,美国很快就可以达到只需一役就能将中国的远程核武库摧毁的水平。(●驻俄罗斯、美国、巴基斯坦、日本、德国记者 柳直 萧达 周戎 孙秀萍 青木 ●记者 王跃西 ●汪北哲 王燕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