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58:10
“十一五”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孙克强    责任编辑:hong    点击数:5029    更新时间:2006-5-19    文章录入:honghui


 

  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十一五”期间该地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该地区的发展前景,也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仅作初步分析。
一、经济将进一步保持快速协调发展的格局
  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是全国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要求。根据本地区各地对“十一五”经济发展前景的分析,都提出了较高的发展目标。上海认为,“十一五”时期是新的发展机遇期,又是新的发展考验期。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敏锐的战略思维,深刻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把上海未来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9%以上。浙江省也提出了到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到2010年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左右。江苏提出到2010年全省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约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00元左右(约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左右(约1000美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速度更加迅速
  首先,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将进一步优化。上海将继续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努力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其中更是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浙江提出要顺应集群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
  其次,加快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建立成世界新的制造业基地的规划和雏形日益形成。浙江省根据产业发展的已有基础,明确“十一五”期间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依托大产业、大基地、大项目,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能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信息产品制造业要强化研发设计,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重点产业。汽车制造业要加强自主开发,培育自主品牌,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开发和生产。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大工程,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行业。同时,要依托中央在沪企业,培育壮大船舶、航天、航空等战略产业。积极推进现代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发展。完善规划,调整结构,集约经营,继续优化发展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全面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重点园区的整合提升扩容,增强研发、信息、培训、营销等服务功能,构筑全国一流的产业集聚平台。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向国际性产业集群转型。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推进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组织实施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医疗器械,积极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环保技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改造传统优势行业,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纺织、服装、皮革、五金、造纸、精细化工等行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大乙烯、对二甲苯(PX)、精对苯二甲酸(PTA)等大型石化以及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和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大型船舶和特色船舶修造产业。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依托汽车零部件生产的优势,加大国际合资合作力度,提升豪华大客车、经济型轿车、皮卡车等整车制造水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提升研发和工艺水平,在电子通信设备、输变电设备、环保专用设备等领域有新突破。增强建筑业发展优势。强化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健全建筑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标准体系。加快培养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承揽大型工程的建筑企业集团。大力推进建筑业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应用。进一步增强浙江建筑业的品牌优势和竞争能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江苏在发展现代制造业制造业设想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加强联合攻关,在优势产业领域尽快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江苏经济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尤其要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三是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加快构筑重点产业带,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
  第三,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特别是上海市进一步明确了以服务业(其中更是突出现代服务业)振兴全市经济的战略。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积极配合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加快形成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和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继续发挥货币、证券、期货、黄金等全国性金融市场的作用,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再保险、离岸金融、企业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机构,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国际中转物流发展,加快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综合物流园区等重要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以软件、电信服务、数字内容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都市旅游、会展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旅游业、会展业发展。积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优化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浙江在发展服务业方面也也有明确目标和重点,一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全社会就业的贡献率。着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服务业的比较优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提升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培育信息、科教、中介、社区和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二是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打破行业垄断,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电信、金融、铁路、航空和市政公用服务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进一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对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营利性服务与非营利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和差别化政策,转换运营机制,提高公共服务业的效率和水平。三是着力建设服务业高地。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确立服务业优先发展的地位,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通过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浙港合作,形成长三角南翼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通过发展网络增值服务和软件产业,培育国家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基地;通过义乌国际商贸城等大型专业市场的整合、转型和提升,积极融入国际采购和分销网络,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中心;通过优化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休闲、商贸、生态、海洋、红色旅游六大品牌,建设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江苏认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把发展软件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软件业销售、出口“双倍增”计划。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业。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倍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这是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结构优化目标。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重点,科学规划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重点航空港和沿江沿海港口建设步伐,增强内河水运能力,提升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保障支撑能力。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