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浙江省的定位(下)--刘亭的学术主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16:02:27
“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浙江省的定位(下) 2009-11-25 17:34:00   0 推荐

三、落实区域战略定位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发展目标

明确发展目标,对于凝聚人心、激发干劲、形成合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993年12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浙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以后,1998年12月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分阶段、分区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要求到2005年争取有近1/3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0年争取有近2/3的市县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将原战略部署的表述微调为:到2005年,近1/3市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10年,争取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近2/3市县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到2020年力争全省人均GDP再翻一番,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确定我国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此“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随着实践的推进和形势的发展,各方面又对我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主张2010年率先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理由是,从当前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我省实现该目标还是有条件的。且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可以不做调整,以保持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连续性。

二是主张201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理由是,一个省的主要经济指标虽然可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民主、法制、财产制度、信用制度和文化方面难以有较大时间跨度的领先,且考虑到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限不宜过于超前。

三是主张2010年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水平①,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理由是,根据十六大关于全面小康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阐述,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应经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对现代化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也随着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变化、提高;现代化对“面”的要求,可能会增大欠发达地区“加快增长”的压力。

比较而言,目前还是第一种方案更为可取。这是因为:

1.目前,无论从中央对浙江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浙江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人心所向。

2.将该目标作为未来5年和15年奋斗的方向,是符合十六大关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精神的,也更能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促使浙江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

3.小康和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其内涵也是与时俱进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否延至2030年,完全可以到“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时视“翻一番”的情况再定。届时再作慎重决策不迟。

(二)把握发展主线

当前浙江发展进程中一系列诸如资源、环境、市场之类的表层问题背后,是科技、教育、人才等创新要素包括自主创新不足的深层次矛盾。粗放型增长已难以为继,发展模式亟待全面转型。因而,浙江未来发展的主线是转型。

在具体表述上,也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意见认为:以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各自转型及其之间的互动,包括作为其有效保障的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构成为浙江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①。其优点是突出了转型是个大概念,发展是个大范畴(五个统筹),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但其缺点是“三个转型”的提法略显学术化,内容也较为宽泛,容易让人在理解上产生歧义,实践中不易把握。

另一种意见认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其优点是有利于社会认同和工作实践,且增长方式的转变本身也包容和带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一系列变革。但其缺点是容易让人狭隘地认为,单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忽略了社会的转型问题。

比较而言,还是将两者结合,提“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为主线”更为妥当。这既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现阶段发展模式转型的核心内容;也指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行政管理一系列变革的配合,并最终完成全面转型的历史任务。

(三)辩证发展思维

发展思维是发展观在发展进程中的实际体现,是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成。“十一五”时期,是一个从传统的以单一GDP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思维,向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逐步转换的时期。其间产生一定的困惑和偏差是在所难免的,需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1.关于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转型发展是新阶段的重大任务,但推进转型要以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为前提。要看到转型发展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必然会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带来负面影响。我们的任务是,在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和促进转型发展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2.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部好经,但在理解上也要注意把握:一是对“以人为本”不可泛化,以为所有人的全部利益要求均能去满足。还是应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对“五个统筹”不可绝对化,以为五对关系都可以做到“伸出手指一般齐”。还是应坚持以统筹协调发展为导向,通过过程的非均衡发展,达到目标的均衡发展;通过绝对的非均衡发展,达到相对的均衡发展。三是明确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均衡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不等于实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

3.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也是一部好经,但在理解上要同样注意把握:一是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要简单以为可以一蹴而就。为此,对那些一时无法完全做到的和谐,不要提过高的口号,一时达不到反而会产生不和谐。二是和谐社会要重在建设,而建设要注重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强薄弱环节,完成好阶段性的任务,当前比如关注民生,保护弱势;化解矛盾,健全机制(利益表达、协调和保障机制)等。

4.关于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中央反复告诫我们,“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充分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最大的实事求是,也是最大的求真务实。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

 

                               课题组长:刘   亭

                               成        员:朱家良 朱李鸣 蔡文如

                                         朱    磊 何    垒 董    波

 

注: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建议与纲要重点调研课题的通知》(浙委办发〔2004〕55号),共确定重点调研课题39个。2005年6月7日和9日,习近平书记、吕祖善省长听取了其中11个重点调研课题情况的汇报。刘亭代表课题组(省咨询委、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汇报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及浙江的定位》,后编入省委政研室《浙江省“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重点调研课题汇编》(上、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