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学习》读书笔记(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50:24
从今天开始要写读书笔记了……
昨天,第二次翻完了《一生的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是Krishnamurti。书的正面的封皮上写着20世纪最纯净的心灵,让整个世界驻足聆听的声音,还有一句“比泰戈尔更伟大的心灵导师”,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嗤之以鼻,不肖地想,有那么神么?比泰戈尔更伟大,怎么都没听说过;有那么伟大也早都出名了。
这是我看他的第二本书,另一本是《重新认识你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到要买这两本书了,是到思考乐无意间看到的,还是有人推荐的了?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一直都想不起来了。有段时间,朋友说要和我换书看,刚巧在看这些,后来我提议,换书看不如先写读书笔记换着看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看书,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看两个人的书。直到现在,我才写今年第一个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文字很浅显,娓娓而谈,光是字面意思,估计小学生都能看懂,但里面的哲理还需要慢慢体味,大概印度人写的书都是这样的,泰戈尔的诗集也很浅显,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书的大概讲的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解析,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书里面并没有丝毫宗教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看上去纯属人生体会,很纯净的一本书,看着觉得很平静、很安逸。记得以前看到一个西方学者写道:印度和西藏的佛教是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的,是心智科学,是向内的研究;而中国的儒家及诸子百家,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是人与人之间的研究;而西方更多的是对客观世界,对人的外在的研究。这些话,看起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不知道怎么搞得,最近看书总觉得看到最后才感觉到精彩,奇怪,怎么会这样,记得昨晚看的时候,下面的这些有些感触:
“对教育者加以教育---就是使他了解自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已经在某种教育思想体系或某种行动模式中僵化了,我们己将自己纳入某种意识形态、某种宗教,或某种特殊的行为标准中。因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想”什么“,而不是”如何“想。”
我以前都是在思考某某事情该如何做,某某问题该怎么解决,从来很少考虑某某事情应该是怎样的,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必须思考的。看来是思维方式把自己给限制住了。“如果我们自己追逐个人的安全,我们又如何能教导孩子不这么做?如果我们身为父母、教师,对生活都毫不敏感,如果我们在自己周围竖起围墙以保护自己,那么孩子还有什么希望呢?这种在世界上造成混乱的挣扎,要发现其中的真正意义,我们必须先觉察自己的心理过程而唤醒我们的智慧,我们必须着手探究一切将我们封闭于其中的价值观。”原来,其实习惯了一种东西,不想改变的时候,也许正是很危险的时候,怪不得人常说要创新、要思变,原来都是有诸多好处的。
“我们不是快乐的人,我们没有生命活力,我们不是高高兴兴的。在家庭、事业、教堂、学校之中,我们从来不曾体验到一种创造性地存在状态,在我们每日的思维和行动中,我们内心深处并不曾解脱。我们受到四面八方的围困,性自然成为我们唯一的发泄之途,成为我们一再追逐的经验,因为性能在霎那间给与我们那忘我的快乐状态。构成问题的,并不是性,而是想要重复快乐状态,想要获取性或任何其他的欢乐,并使其持久不逝的那种欲望。”终于发现了,原来人真正渴求的是一种遗忘自我的强烈热情,我们把自己与使我们完全沉浸于其中的事物视为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