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唯需求论”破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12:58
房地产“唯需求论”破产
唐学鹏 2010-05-10 23:18:42
核心提示:房地产新政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从供需两个层面着手,将投资投机性需求最大程度地剥离出去。
近日,一些经济数据显示,原本一直处于“价格上调”态势的钢材价格开始下跌,主要是源于对未来钢材需求的悲观。一些市场人士表示,钢铁需求下降的重要原因是房地产新政,它造成未来房地产建筑投资的下降,从而拖累像钢铁、水泥、家居等产业。
的确,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影响很多相关行业,它对GDP增长有着显著影响,所以像任志强这样的地产发展商就不断强化一种信条:“要GDP增长就要房地产上涨”。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房地产的长期贡献度是否会接近3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高比例)。但是,至少从2008-2009年中国经济V型反弹中,房地产投资较过去相比是低迷的,购买土地比开工建筑“沉淀”更多的资金,而在这其间,主要是通过公共工程(铁公基)来完成GDP拉动的。也就是说,土地出售获得的基建投资比房地产建筑投资起到更大的作用,房地产建筑投资的地位实际上在这一轮中已经“弱化”了。
由于基建投资期会比较长,即使今年4月以后的房地产投资速度开始下降,在短期内也不会剧烈影响GDP的增长。目前中国一季度的GDP增长达到11.9%、投资增长和出口恢复都比较正常。按照惯性,二三季度GDP增长也会在9%以上,这暗示着四季度中国只能完成6.2%以上的GDP增长速度,全年就可以达到8%的GDP增长目标。换句话说,如果房地产新政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打破长期以来房地产“永恒上涨神话”,那么如果政府足够坚决的话,可以在四季度发力,以底线6.2%的增率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这说明了今年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底牌”是非常雄厚的。其实,政府还有一个选择,是通过扩大保障型住房的建设来部分“弥补”房地产建筑投资的下降。
这次房地产新政最重大的“理念冲击”是改变了一种“需求至上论”。长期以来,政策层对需求不振、刺激内需外需都有着强烈的癖好,只要是“需求”它就是好的,而政府的目标也是“不断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一切问题都是供给问题,需求不仅是不应“控制的”而且还是应当“人为刺激的”。于是,房价的不断上涨永远是供应问题——土地供应不足或者房屋不够。供应是异常重要的,但如果不考虑到严厉剥离其中赌博式的投机性需求,不进行需求管理,甚至用低利率负利率、泛滥的货币和信贷冲击来“创造”需求,那么经济的动态均衡反而被扭曲,变成了一种“唯需求论”。
铁矿石谈判问题也有“唯需求论”,中国钢企在铁矿石谈判上的失败,同流行的海外铁矿石巨头“阴谋论”、“逼迫论”都没关系,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泛滥的货币政策促使资源向钢企等上游行业“倾斜”,创造了大量、失当的需求,从而导致铁矿石价格狂飙,如果中国向中性政策回收,那么过激的需求将变得平和,铁矿石的快速下跌是可期的。就像房价下跌,地产商就会调整“唯需求论”,不再用疯狂的报价来追逐土地,地价就会下跌一样,房价决定地价,代表着一种健康的“供给需求双面观”,而那种强调土地高导致房价高,恰恰是发展商非常喜欢的“片面观”。吊诡的是,中国人很少理解深层的逻辑,“外部输入”的价格压力大部分是内部创造过激需求形成的,他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外面、缺少内省。
中国的房地产新政吸取了过去多次调控的教训,从供需两个层面着手。它的目的也许不能单纯理解为打压房价,而是建立一种“房不过三新”的新游戏规则,将财富主导型市场变成刚需主导型市场,将投资投机性需求最大程度地剥离出去——通过歧视性的信贷政策以及随后将会出台的税收政策等。
房价下跌的市场化供给萎缩也许没有想象那么大,因为房价决定地价,同时地方政府刺激经济又靠土地拍迷,地价下跌甚至将产生政府会更多拍卖土地来维持现金流,这对握有资金的地产商来说,是一件可以低价购地、扩大供应和市场份额的好事。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10/5NMDAwMDE3NjU5NA.html 复制链接
-
更多关于楼市调控的新闻
新房供应缩水 专家担忧房价报复性上涨2010-05-07
楼市调控将持续多久2010-05-06
社科院:我国房地产调控措施不到位 未能切中要害2010-05-05
社科院称房地产调控措施不到位 未切中要害2010-05-05
楼市调控要避免“刚需”被误伤2010-04-28
楼市调控关乎经济体制改革成败2010-04-27
开发商倒房或扭曲调控效果2010-04-23
住建部是遏制高房价最“软”一环2010-04-21
本轮房地产调控会不会再次失灵2010-04-20
炒房客欢迎停贷第三套房2010-04-20
1楼wangxuegu在2010-05-11 14:40回复到
看到这样的文章,觉得国家有希望。不断上涨的价格造成的不但不是供应增加,而是囤积。陈云指着上海老北站内从东北调运来的粮食,对米商们说:"开仓放粮人民记得你们,不开仓放粮共产党也能解决问题"。 今天国企囤地居然就没有人管了?这不是城市化应有的步伐,而是人为阻止了健康的经济。【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5-10/5NMDAwMDE3NjU5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