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44:31

     

央视权威大腕白岩松先生说:“ 寻找信仰,我觉得这是中国将来最大的命题。”

我认为这话很对,但不是“将来”,而是现在,现在我们已经面临信仰危机的紧要关头。真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白岩松先生又说:“ 几千年走过来,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种杂糅了之后的中国文化里,在你姥姥给你讲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戏里,在小学课本、唐诗宋词里,这些纠缠在一起,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

这话和前一句话有点不一致,既然是“寻找信仰”,就说明我们没有信仰或者丢失了信仰,怎么又说通过小学课本,唐诗宋词就能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呢?

我们先弄清楚一下关于信仰的概念:信仰是对某种宗教、主义、言论或者思想体系尊敬、信服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到今天为止,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信仰”多得不胜枚举!最主要的“信仰”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信仰,以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信仰,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信仰,具有中国特色的儒、释、道信仰等等、等等。

查阅中小学课本以及学校教育对于信仰的养成教育相关信息,

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课

人民大会堂

全国人民热爱共产党

少先队队歌:时刻准备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这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我们进学校读书,一开始接受的就是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并且可说这是贯穿中国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大纲,这不仅是说服教育的问题,而是有相当强制性的问题。并几十年坚持一贯,足以完全养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信仰。因此我们是有远大的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代又一代。

那么为何还要迫在眉睫地寻找呢?我认为就是因为通过几十年的共产主义思想强制教育,中国共产党通过掌握政权、控制言论来实践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天起,就一直就奋斗着、建设着我们认定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几十年之后,人们却很不情愿地看到:通往共产主义之路是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狭窄,且与人们为之奋斗的、建设的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适得其反,人们已经强烈的认识到当下大家都生活在一个越来越不健康的社会状态下,政治腐败、学术腐败、官员腐败、经济紊乱、商场狼籍……权利不平等、法律不公正、分配不公平、食品不安全、校园惨案频发……公众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彻底的、失去信仰后的无意义感。

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说:“一个人没有信仰,就会无所畏惧,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艺术家吴欢先生说:“现在中国出现道德品质沦丧,一切与金钱挂钩的情况,这都和缺失信仰有极大的关系。信仰的缺失导致各个阶层全面的不像话。要对过去一百年来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进行冷静地再认识。把不该砸烂的部分恢复起来。”法学家贺卫方说:现在“我们有钱,我们不差钱,我们厉害,但是我们的精神呢?我们有精神吗?改革开放三十年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套理论的说服力越来越式微的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再也不能作为这个民族的信仰。你现在问一下那些入党的人,有几个人说我要为共产主义而献身?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越来越没法从马克思那儿获取。现在我们变成了什么?我们整个信用的沦丧,整个国家的信用体系的沦丧,我觉得再明确不过标志着现在我们需要一种精神的东西。我们必须要说,我们一定要把宪法中所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这个规范给它树立起来,我们需要有信仰。”

我们需要有什么信仰呢?

白岩松先生说:“不一定是宗教,但应该把中国人民被破坏掉的信仰链条重新接上。如果一个人活着没有任何畏惧,他会让整个社会感到不安。” 佛教高僧净空法师说:当今世界面临各种危机,只有和谐才能拯救危机,什么东西能使当今的世界和谐?联合国和平会议?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八方会谈?反恐联盟?…….这些都不能拯救当今的世界危机,只有中国杂糅了的儒、释、道文化思想体系才能担此历史使命!

对,就是要找回我们丢失了的,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打着“打破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革命旗帜砸烂了的信仰——“一种杂糅了之后的中国文化”即通过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并发展下来的儒、释、道文化思想体系。

(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在前言里面将佛教定义为“文化”)

我们的学校给与我们的信仰教育、思想教育是什么呢?

1993年国家颁布《教师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006年国家颁布《教育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第四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六条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再看我们小学、中学课本,主要是思想品德课本、语文课本及教学大纲。

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本中仅党史、革命史等相关内容所占的比例就达到34%

198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教学目的是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共产主义思想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

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提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启蒙教育。教育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培养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感情,帮助他们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志向。

1986年,国家颁布《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

四年后的1990年,国家再次对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除了继续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外,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并第一次提出了语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

1991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进一步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出要对小学生、中学生一直到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000年,新世纪第一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再次修订出炉,在重视语文能力之外,新大纲对语文课本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了这样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由此可见:虽然1978年3月16日,吕淑湘曾在《人民日报》著文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认为学生用“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

虽然1993年7月,教育家孙云晓采写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发一场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了中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虽然1997年《北京文学》第十一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随后,《忧思中国语文教学》《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思考》《语文教育误尽苍生》《我感到生命的窒息》《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等文章进一步都对语文教材和教学进行了反思。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进行着教育大纲和新课程改革。从大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演绎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再折腾“应试教育”至“素质教育”。似乎我们终于发现了当代的教育价值取向,似乎我们终于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似乎我们不仅能气壮山河的与国际接轨,更能以宇宙般规模的教育产业化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但是看看我们的教育法律法规、教材大纲、课本资料,我们的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一最高的教学大纲,非但贯彻始终而且愈加强化、且毫不动摇,不容质疑。

而对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儒、释、道思想文化继续被抛弃着,漠视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对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等逐步有所选段,这主要还是作为阅读古文而选取的,对于儒、道的思想文化体系,还是没有系统的、详尽的明示,对于释迦牟尼,佛教文化,宗教思想,只是在初中地理课本里,就宗教文化的述说里,有几个小字是关于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注释,其余几乎是只字未提,小学语文六年级有一篇《轮椅上的霍金》,为什么不能有一篇《菩提树下的乔达摩·悉达多》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实用思想政治词典》,在政治常识章节里,收录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人物章节里,共收录古今中外人物193人,有孔子、老子、达赖·丹增加措、六祖慧能等,为什么没有收录悉达多和玄奘等人物呢?这个可以有,结果真没有。

因此我认为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在相关的书籍里应该且必要并必须编入有关佛教及其创始人悉达多的知识内容,更要编入佛教文化思想体系。

这还在于悉达多经历千辛万苦,用他超常智慧成就的佛教佛法之目的是教导众生怎样去止恶扬善,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佛法从心灵的角度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的意义和道德规范。佛法是世界上最圆满的真理、是人生最需要的智慧。

这还在于佛教里面的文学、语言、哲学、伦理和逻辑思想等等都是每个社会和每个人必须接触到的,如果缺少了这部分内容,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和逻辑思想都是不够丰富的,所以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应有自己的特殊地位。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缺少了这些内容,我们的教育思想还能是很健康、很完善的吗?在这种不健康、不完善的教育思想体系下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我们还有希望能够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吗?

这还在于佛教寺庙、佛事活动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南朝四百八十寺”“天下名山僧占多”,与其放任佛教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难道不能在中小学课本里,主流媒体上光明正大的说明、阐释、解说、评价、探讨、觉悟,以正视佛教的本来面目,以供人们感悟人生真谛,以引导社会树立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念,以充实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教育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教人为善,并教得明智、得当、坚定而严格,结果就会有善;教人作恶(这很少见,但也有)结果就会有恶。如果既不教人为善,也不教人作恶,那么结果人就会作恶 ,因为人生下来只是自然的生物 ,不能自动地成为完美的人,完美的人是造就出来的。”

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生平等,善哉善哉。

由此可见——“造就文明的人民”、“造就完美的人”是国家的第一要务和第一天职。要是不抓“造就文明的人民”和“造就完美的人”这一要务,不抓“以德治国”,不抓“以德育人”,不抓“教人为善”,那么结果人就会作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说我们现行的教育里面很多东西,就是恶的教育,真可能有毁誉之罪过。但是我们的教育为何就演变成了今天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都不满意、都在埋怨、指责的教育——失败的教育呢?

宗教信仰虽属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范畴,但与封建迷信是有本质区别的,封建迷信是完全消极而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宗教信仰由历史源流下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必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一定会被不断洗礼而止浊扬清,使其不可替代或缺的普世价值,逐步填充、丰富我们日见枯竭的精神家园发挥积极作用。

                             白水千树 20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