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8:45
说说元宵节
魏洲平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明天是元宵节,咱就来说说它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首也。因此正月为元月,旧时称夜为“宵”,如,良宵、宵夜等。正月十五是一年内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夜。中国古人认为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非常值得庆贺的。因此,在这天晚上,人们就彩灯高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以喻团圆之意。
元宵节又旧时也称上元节,关于其起源,说法几多,大约有以下几种:
起源于祭祀“太一神”说
此说称,元宵节产生于西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复刘”而正式下昭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平吕”的故事是这样的: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待吕后死后,铲平了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在正月十五日,故此,以后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之夜,文帝都走出宫禁,与民同庆,以示纪念。并把这天晚上定为元宵节。武帝时,将祭祀主宰宇宙一切的大神 ——“太一神”日子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张紫晨教授在他的专著《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的就是这一说法:“按《史记》则为‘汉家以望日祀太一’的遗迹。太一是天神。《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注曰:‘太一为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有人说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明帝时。明帝崇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明帝就命令士族庶民、宫内宫外,在这天夜晚都要燃灯敬佛。从此,这种宗教礼仪便逐渐成了民间的节日。并由中原地区传播到全国各地。
起源于道教说
此说认为,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三元,即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起源于春秋昭王涉江说
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年正月十五日,楚昭王涉江(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此物外白内红,食之甘美。昭王问于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主复兴之兆。此后,人们便仿照此物形状,用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的“元宵”。于正月十五食之,以图家庭团圆。因此,元宵在南方也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等等。元宵的馅越发展越丰富,有豆沙、白糖、山楂、黑芝麻、巧克力等等。食法煮、煎、蒸、炸,皆随君便。
有关上元节的著名诗词
作为一种文化或民俗,上元节在历代都受到人们极大重视。到唐宋时期,元宵燃灯已经成为一种盛大的民俗活动。对此,许多大诗人都留下了他们各自的独特印象。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宋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笔者注:有学者认为此词为朱淑真所作。这里不作讨论。)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唐寅《元宵》诗: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元宵节也成为灯节。在镜灯、凤灯、琉璃灯、走马灯、“麦子灯”、“冰灯”、“纱灯”等等各种花灯出现的同时。又出现了“猜灯谜”(也叫“打灯谜”)。这是一种出现在宋朝,而更富有文化意味的智力游戏。南宋时,这种活动达到极盛。当时,首都临安每年元宵节时的制迷、猜谜的人数众多。人们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社会生活显得异常文明、活跃、谐和。
除燃灯,打灯谜之外,元宵节还要燃放烟花。并伴有各档花会。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有的地方还有“走百病” (也称“烤百病”、“散百病”)的活动。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行走在墙边、郊外。意为迎接春天,吐故纳新、代谢更新、驱病除灾。应该说这是比较科学的好民俗。

祝360doc网友元宵节快乐
本文由 纯子 在 2007-3-1 20:37 发表于: 倍可亲.美国 ( back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