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安内攘外”政策的不同含义解读-----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18:26:55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安内攘外”政策的不同含义解读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次政府实施“安内攘外”政策,一次是清政府康熙皇帝执政时期;一次是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于1931723日提出来的。虽然都是当时政府的决策,但是其中的含义却发人深醒,引发不同凡响,出现两种结局。

一、  清朝政府关于“安内攘外”政策的做法及其含义。

清朝康熙皇帝是位日理万机的封建皇帝,在公务繁忙之余还热心读书识理,好学不倦,一向很重视关于边疆民族地理方面的研究,曾说:国家最重者边疆,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朕于边疆要地无不记忆。其实他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熟悉边务,巩固边防,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捍卫民族利益,保卫边疆。康熙执政前期东北面临着沙皇俄国的严重侵略和威胁,康熙的筹边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在他亲政后的筹边政策的宗旨是“靖寇本发卫民,攘外必先安内,为将之道尤在得民心而已”(见《清圣祖实录》)。这个政策既有利于目前的抗俄斗争,又有利于长远的边疆建设与开发。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这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政策,在调兵遣将,筹边抗俄的对抗中,最终取得了雅克萨战争的胜利,这正是康熙筹边政策的重要内容。

康熙皇帝“安内攘外”政策的另一举措是在强化边防的同时屯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康熙深知东北的“满汉人民悉赖农业”,黑龙江地区更是急需粮饷。因此他下令告诫地方官员,要严辑地方,加意哨探,抚绥军民,勤力田亩,俾安其生,各得其所。主要措施是调懂农业的官员督理农务,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农业发展,奖励对发展农业有功的官员。结果,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16871月)遣部员自吉林至黑龙江,以蒙古、席北、打虎儿、索伦等人力耕种,田谷大获。

康熙皇帝“安内攘外”政策的再一举措就是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族人民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积极性,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联合一致,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贡献力量。康熙说:“朕观往古,因边疆之事,致扰生民者甚多。宁辑边疆,原以为民,岂可反以累之。朕深念及此。总之,康熙的筹边之策,主要包括政治上加强管理设官分职,建立边境城镇据点,发展当地农业贮备粮食,改善水陆交通整顿驿站,加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减轻民负等项内容。其中心思想在于“攘外必先安内”,“惟中国安宁则外患不生,当培养元气为根本耳”。这是我国传统的“本固邦宁”的思想,具有积极进步的爱国主义意义。正是这种思想的实施,才吸引了边疆各族人民面向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在民族斗争中增进了各族人民联合的凝聚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二、国民党政府关于“安内攘外”政策的做法及其含义。

 蒋介石的公式是:“革命(不论什么革命)总比帝国主义坏”,因此他把共产党看成是“第一个敌人”,而把日本侵略者看成是“第二个敌人”。所以他在“九.一八”事变前后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

南京当局与张学良不同,张学良公开承认执行不抵抗主义,南京政府却比他“高明”很多场合是用“安内攘外”一词,表述他们对内踊跃用兵,对外始终不抵抗的意识。国民党南京政府军委会从南昌于1931723日《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的通电中提出来的。这时的中央军正在江西“围剿”红军,设想在短期内取得军事胜利。不意东北发出了万宝山事件,日本军阀蠢蠢欲动,全国舆论要求一致对外。中央为了坚持剿共,乃发出个“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虫”的口号,说“不先剿灭赤匪,恢复民族元气,即不能御侮”。1933410日军委会在南昌召开八省军事会议,叫嚷“抗日必先‘剿匪”。征之历代兴亡,安内始得攘外,在‘匪’未清剿之先,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以最严厉的处罚。”19335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中路军官长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当坚定确认革命军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来攘外,要晓得剿匪的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先要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正是在蒋介石这个“攘外必先安内”的第一“国策”指导下,国民党政府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项工作,都是以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目的,根据这种反动谬论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仍然置民族敌人于不顾,而专心一意地进行“剿匪”战争,既然全力对内镇压革命,对外自然就要实行不抵抗政策了。其实“安内攘外”就是不抵抗政策,不抵抗政策就是“安内攘外”,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提法而已。这个问题有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的含义:对外是指对日本队的侵略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对内是指对人民的抗日言论行动,采取镇压扼杀的手段。

国民党政府的“安内攘外”政策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南京被迫改变其内外政策时,才被送进历史博物馆。而不抵抗主义则延至“七.七”芦沟桥事变,它才寿终正寝。

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的两个政府,对同一“安内攘外”政策的不同解读,在对待外敌入侵自己国土时的做法上却体现出一个爱国思想,宁辑边疆,原以为民,岂可反以累之,所以康熙王朝盛世多年。另一个则是卖国行为,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能以民族大业为重,而采取不抵抗政策,将中国人民置于无家可归的亡国奴境地, 成为人民的敌人,这也是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结果